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甲、事佛得報

  乙、殺業責任

  丙、師弟之分

  丁、疑世出世抵觸

  戊、阿難幸自憫他

  己、阿難谏頌

  庚、聞頌信解

  

  本經的經題是: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經題八個字,可以分做五個段落來作介紹:

  第一、“阿難”——“阿難”是人名,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出家之後,做佛的侍者,也就是佛陀的隨從人員,在諸大弟子中,他是著名的——多聞第一。

  第二、“問”——“問”,這一個宇,在佛法中有五種說法。瑜伽釋論上說:(1)不解故問,于事理不明了,應該要問老師。(2)疑惑故問,這是見聞生疑、思惟起惑,也應當請教老師。(3)試驗故問,這是帶有考試老師或長者的發問。(4)輕觸故問,輕觸是說漫不經心,隨隨便便地提出問題發問。(5)利樂有情故問,這一類的發問,自己並無疑惑,只是看到在座大衆之中,有一部份人,對于事理,或佛所說的道理,還不明了,內心有疑;而且他們自己又不會發問。于是,聰明智者,爲了利益大泉,故意裝作不知道,而代表他們發問,就叫做利樂有情故問。

  本經經題中的“問”字,就是屬于最後一種。

  這是阿難尊者,爲了利樂有情,也就是說明知故問;目的是爲了利益我們後世的大衆,而提出四個重要問題。換句話說,阿難所提出的四大問題,正是我們初發心者心中的疑慮,經過他的發問,佛陀慈悲開示解說,我們只要從這一問一答之中,領會世尊所說義理,就可以破除自己內心的疑情,對于修行的理論和方法:自然就能明了。以上是本經“問”字的意思。

  第叁、“事佛”——“事”是承事,“事佛”是講承事佛陀的教誡。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我們可以學,也可以不學;正因爲它是教育,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要接受,不然,就會造成嚴重的錯誤和無比的損失,縱然是信仰各種宗教的人,也應當修學佛陀教育。

  “佛陀”,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簡稱爲“佛”,義爲智慧、覺悟,凡是具足圓滿智慧,究竟徹悟的人,就稱之爲“佛”。所以,“佛”不是鬼神,佛是大智大覺的人。

  “佛教”是大智大覺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覺悟的教學。“佛教”的教學宗旨,是在徹底破除迷信,啓發正智,使人人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得失,進而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清淨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觀,達到解決衆生一切苦難,獲得圓浦、真實、幸福的生活目標。因此,佛陀教育,確是每個人都應當接受,應當依教奉行,這才叫“事佛”。

  第四、“吉凶”——凡是稱心如意、事事如願的就叫做“吉”;凡是違背意願,一切事都不順心,乃至禍害災凶一類的就叫做“凶”。這兩個字,是評斷事佛的結果。“凶”字,是主要的疑慮;學佛,究竟是吉,還是凶呢?以上七個字,是本經的別題,別于他部。下面是:

  第五、“經”——“經”字是通題,通用于一切經,凡是佛所說的言教,都稱作經。“經”字含義狠多,必須契合諸佛所證的真理,同時又契合大衆的根機程度的教枓書,才得稱“經”。自古以來,常以“貫攝常法”四個字來解釋:“貫”是貫穿的意思,這是指經典中的文義,都有嚴謹的體系、組織、結構,一脈貫穿,有條不紊。其次“攝”字,是說能攝受衆生,使得解悟。第叁是“常”,“常”是永遠不變,超時間、超空間,是古今中外永不變的真理。第四是“法”,是法則、是原理、原則,一切賢聖凡外,皆應遵守。能具備以上所講的四義,才得稱之爲“佛經”。所以,佛經是有條理、有體系的說明宇宙入生真相,而能使入入得以實證此真相的教科書。

  經題八字,合起來講,就是佛的弟子阿難,請問釋迦牟尼佛說:“有入信奉佛陀教誡,依教奉行,所獲得的結果,是福德、吉祥、萬事如意?或者是有害處、不吉利的呢?”佛陀爲之解答疑問的一部經。經題就介紹至此。

  本經的內容:是說明學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說是初學入門教材,雖然是人天小教,實在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大乘佛法好比十層大樓,而人天小教,正是造大樓的地基。由此可知,這部經在整個佛法教學中,它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我們學佛,應當從這部經學起;講經,也要從這部經講起。

  本經的宗旨,佛告訴我們說:能夠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在教學之中,佛陀教我們“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爲,“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言語、思想、一切不正當的行爲。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息滅一切惡行,要說好話,利益衆生,存心更應當厚培誠敬心、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孝順一切衆生心,爲度化衆生,不疲不厭的願心。叁業清淨善良。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們依照佛陀教導去做,一定能夠得到事事如意。可是,這裏面,有真假的標准,凡是依教奉行的,才是真的。只求個人利益的,那是虛僞的,所得的結果,當然是相反的。

  本經的作用,是教我們對于佛陀教育生起信心,建立良好的修學態度,求正確的理解,破除邪見,和窮究因果的道理。

  全經可以分作七個段落:

  自初句“阿難白佛言”,至第叁頁最後一行“奉行普聞”止,是本經第一大段。說明信奉佛教,依教奉行,所得到的果報是吉祥的。迷信,違反教誡,果報是不吉祥的,這是學者最爲關心的事。

  自第叁頁最後一行“阿難複白佛言”,至第四頁最後一行“罪深如是”,是第二大段。討論殺生責任的問題。這是屬于戒律,也是實際討論我們生活行爲的善與惡問題!戒律範圍韭常廣泛,在廣泛範圍當中,提出這一個代表性的問題來討論,希望我們從這一個問題,能夠舉一反叁,因而體認到戒律的精神與功德利益,進而引發修學的意願,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自第四頁最後一行末句“阿難複白佛言”,至第七頁第叁行“可不慎也”,是第叁大段。討論“教”和“學”的問題。“教學”在人生生活過程中,最爲重要。而教學成就與否,實在是決定在教師與學生的雙方心理、態度,及教學方法。如果,師生都具有優良的教學態度與方法,這樣教學,一定是成功的。佛教,既然是教育,當然重視教學;教師——和尚——善于開示,學生亦能善于悟人,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見解,而後能服務國家社會,爲一切衆生造福爲目的。因此,佛陀教育可以說是,傳統最優良的教育。

  自第七頁第叁行“阿難複白佛言”,至第八頁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是第四大段。解釋佛法與我們實際生活有沒有抵觸?有沒有妨得?這個問題,尤其是在今天,確是一些想學佛的朋友們,猶疑而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一段經文中,佛陀給我們明確的解答,使我們了解修學佛法,確實有益于生活之幸福美滿,而無所妨得。經文至此,將我們初學佛法四個疑問都解答圓滿了。這四大段,是本經的問答主題。

  自第八頁第八行“阿難聞佛說”,至第九頁第叁行“未可取泥洹”,六行文是第五大段,說明阿難尊者聞法得益的心得和感想。

  自第九頁第叁行末後一句以下,是阿難說偈二十八首。偈頌,是詩歌體裁,四句一首,本經皆屬五言,可以演唱。這一段文字是阿難的心得報告。旨在助佛勸化大衆,應該要依教奉行,才能夠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而不辜負老師——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學。

  最後一段四行經文,是大衆聞法信解,受持禮謝的文字,是全經的總結。

  以上,將本經的經題、內容,簡單介紹至此。下面要爲諸位介紹本經的翻譯人: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後漢”,是指朝代說的,代表譯經的年代。“安世高”,是譯經人的名號。世高大師,是當時安息國人,以國爲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唐稱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世高大師,本是安息王太子,聰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多才藝。他父王故去之後,他繼承王位,不到一年,將王位讓給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師與我們中國特別有緣,所以,得道以後,就遊化中國,是中國佛教初期譯經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師。

  他在後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來到中國當時的首都——洛陽。備受朝廷禮敬,譯出佛經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曆時二十二年。至漢靈帝建甯叁年(公元一七O年),才停止翻譯的工作,遊化江南,在豫章(現在的江西南昌)創建大安寺,爲中國江南有佛寺之始。他的傳奇故事很多,諸位可以參考高僧傳初集。

  “沙門”二字是印度話,也是古印度對出家人的通稱。義爲“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此處是表示大師身份的稱呼。

  “譯”,是翻譯,將印度梵文,翻譯成中國文字。

  以上,我們將本經的經題、內容、翻譯者,已經介紹過了。

  甲、事佛得報 一、啓請事佛得報不等 二、答吉相者 叁、答凶相者 四、訓破迷執 五、叁寶難逢

  一、啓請事佛得報不等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雲何不等同耶?願天中天,普爲說之!”

  這一段經文,是阿難請法的言詞。他提出兩個問題:(1)是學佛得到富貴,事事如意的果報。(2)是學佛以後,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貴、地位,所得到的是諸事皆不稱心的果報。同樣是學佛,果報爲什麼不同呢?願佛慈悲,普遍爲我們說出其中的道理!

  “諧偶”,是事事稱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對佛陀的尊稱;意思是贊佛爲諸天人中的天人,而爲諸天共同尊敬,故稱之爲“天中天”。

  下文是釋迦牟尼佛的答覆,經文有叁段。先答學佛得善報之由;次答學佛不得善報之故。後文訓誡學佛應破除迷信及錯誤的執著。

  二、答吉相者 (一)從明受戒信行 (二)禮拜供養齋戒 (叁)現蒙護後得道

  (一)從…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