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身體鮮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則爲大王。

  這一首是講不淫欲的殊勝果報,前二句說明不淫能感得身體香潔鮮明,色香遠聞的意思。“光影常奕奕”,光影就是風度、風采,也就是所謂的神氣、精神。“奕奕”是偉大的意思,此處是形容他的光采神氣,別人是比不上的。“上則爲大王”,大王是人間國主,一國至尊,爲人爵之中最高最上,這是說不淫的果報,所獲得的福德,在人道中也可以感得王侯之尊。佛經中說,斷身淫生欲界上叁天(兜率天、他樂天、他化自在天),斷心淫則生色、無色界,四禅天、四空天,是又可以解作上升天上而爲天王的殊勝果報。

  至誠不欺詐,爲衆所奉承。

  這二句是講不妄語的果報。佛爲叁界尊,爲一切聖賢天人衆生所奉事,役有別的,只是誠信耳。至誠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必深明一真之理,悟入一實相境界,而後能極至誠、不欺詐,就是無緣慈與同體大悲心。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從誠信下手,先修心地正大光明,事無不可告人者,此中具足真常法喜。後句意思是說,一個誠信不欺之人,必爲大衆所擁護,大衆既然敬順承事,則無事不辦。佛子若效佛度生,必須先修誠信。

  不醉後明了,德慧所尊敬。

  這二句說不飲酒的善報。佛弟子“願得智慧真明了”,而不飲酒正是保持身心清淨,定慧圓明,度化一切,而爲道德、智慧之人,衆所尊敬。下一首是講五福臨門的殊勝果報。

  五福超法出,天人同俦類,所生億萬倍,真谛甚分明。

  五福就本經來講(一)是長壽(二)是大富(叁)清淨,就是心無憂慮,身境安和。(四)是“衆奉”,也就是說得到社會大衆的尊敬和擁護。(五)是德慧,五福之中,前四是福果,後一道德智慧是造福之因,能所相資,福慧日日增長,以至超出了世間,而與天人的福德等同類了。在佛法中,五戒是世間法福德的總因,十善業是諸天的福因,修戒善的因,必得福慧之果。“所生億萬倍”,是說修因得果,生生世世,福壽無量無邊。“真谛”指五戒,戒因福果甚爲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有叁首偈是第五段,說明愚惡之人,疑佛所說罪福果報,疑聖教,是自生大障,所以稱爲根本煩惱之一。

  五、疑罪福果

  末世多惡人,不信多狐疑,愚癡不別道,罪深更逮冥。

  這一首偈,是講末法時期一切造作惡業的衆生,對于佛菩薩所講的事理因果,真谛分明,還是狐疑不信,其實,世間十惡之人,不信佛教,不入佛門,情有可諒;若出家爲佛弟子,尚且不信因果,詐欺世人,破佛滅法,真是惡人中的大惡人也。在家不信五戒,狐疑因果感應的道理,以巧計偷心,求富貴長壽,豈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是枉用了心機。出家人不信韋天有護法之力,懷疑佛陀白毫之賜,多求利養,心不在道,又能成就什麼呢?“愚癡不別道”,愚是沒有智慧,癡指迷惑不覺,愚癡之人不能明辨真妄、是非、善惡、利害的因果道理,以僞詐機巧心用事,真是罪上加罪,前途愈來愈黑暗了,所以阿難說“罪深更逮冥”。

  蔽聖毀正覺,死入大鐵城,識神處其中,頭上戴鐵輪。

  這一首是講破壞佛教的弘揚,障礙他人修學,所感召的果報。無論是在家出家,四衆弟子應當時時檢點自己身心,是不是有此心行?有沒有蒙蔽自己良心,毀壞了自己的佛知見。關于這一點,確實是修行關鍵,必須像江味農居士所說,對于教義必求深解、圓解,而後才能悟入佛之知見,不然,如此過失,總是難免的。下叁句說果報。

  障蔽聖教,毀滅人天正覺眼目,斷他法身慧命,是最極深重罪業,果報在無間地獄。“死入大鐵城,識神處其中,頭上戴鐵輪。”墮人地獄中的是自己的神識,神識就是世俗說的靈魂,頭上還要戴一個火燒燃的大鐵輪,這是他所感的果報。佛子應知,幻身無常,不過數十寒暑,何必五欲是求,六塵留戀,造諸罪業,感受無邊惡報,智者不爲也。佛陀常戒弟子,少欲知足,樂善好施,必以真正解脫大道予人,方盡弘揚普度之事,是決不敢以一己之私欲,而障礙聖教,獲如此之重罪惡報也。下一偈是說地獄惡報的苦況。

  求死不得死,須臾已變形,矛戟相毒刺,軀體恒殘截。

  第一句是指無間地獄中的命無間,二句說身形無間,叁句說受苦無間,末後一句說時無間。于此四句偈中,就把地獄裏面的苦況都說出來了,諸位如果想詳細了解地獄的因緣果報,可以參考地藏本願經,或楞嚴經,都有明細的講解。

  請看經文,下面六首,講世間意的惡報,佛子不可不知。第一首是:

  六、世意惡報

  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蔔問,祭祀傷不仁。

  這一首是說世間意爲諸惡業的原因。“奈何”,是阿難尊者感歎之辭,爲什麼這個世間會是這樣呢?衆生皆違背正覺,邪知邪見,反而迷信鬼神,佛陀告訴我們,鬼神大約可分爲四王天及鬼獄叁道,皆不出六道輪回,知見不正,能力有限,見解多有錯誤,只可以加以恭敬,不可以信仰。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

  左傳莊公叁十二年,也說: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因此,佛弟子之于鬼神,應該像周安士先生,發慈悲心而度化之。後二句,說民間迷信習尚,“解奏”,是自作罪業,求他赦免,豈知鬼神也沒有特赦人罪的權力;如果不忏以往,不修將來,與事終究無益。佛說:罪若起時將心忏,心若亡時罪亦亡。忏悔最重要的是,後不再造,孔子說:不二過。這樣才能消災免難,拜求鬼神是靠不住的。“蔔問”的用意,無非是爲了想趨吉避凶,妄圖儌幸免禍,非分得福,這些都是迷信,如果災禍能夠儌幸免除,福報能夠非分得到,那世出世間的因果律就可以推翻了!“祭祀傷不仁”,是指不是自己應當祭祀的鬼神,而去殺生拜拜,殺生供獻邪神之類,你想想,流他之血,害他之命,已經造作極惡之因,怎麼會有好報應呢?不但自家造了重罪,就是接受供獻的鬼神,也同樣的增添罪過,所以血食鬼神命終多數皆墮地獄,如是事理,不可不知。“不仁”是沒有慈悲心。

  死墮十八處,經曆黑繩獄,八難爲界首,得複人身難。

  這一首是講爲世間意者,造諸惡業所感的地獄苦報。“十八處”就是“十八泥犁經”所說的十八重地獄,有刀山、沸沙、沸屎,以及寒冰、鐵磨、烊銅等等,皆爲根塵識不正之所現。這些還算是罪輕的報應,罪重的在根本無間、八寒、八熱等大地獄中。經曆黑繩獄,以黑繩量畫其身,按量畫寸寸刀鋸之,就是所謂的淩遲處死的刑法,其慘痛是無法形容的,這是根本地獄刑罰的一種。“八難爲界首”,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的叁途八難,意思是說,見佛聞法,有八種障礙,使人得不到見佛聞法的機緣。見佛聞法的好處,是可以獲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良好機會。“界首”界是差別的意思。全句意思就是講,八難爲種種差別因緣之首,使衆生錯過了見佛聞法,喪失一生解脫的機會,以致于墮落叁途惡道,求出無期。人身之所以最貴者,便是容易解脫;如果一生之中,都遇不到解脫的機會,那又有什麼可貴呢?因此,佛法中常歎人身難得,既得人身者,爲什麼不珍惜呢?

  若時得爲人,蠻狄無義理,癡駿無孔竅,跛躄啞不語,朦胧不達事,惡惡相牽拘。

  這六句經文是講,在地獄中罪報受滿了以後,再轉生到人道來,雖然是又再得人身,奈何惡習因緣多,所以常逢災難。佛法中說,六道衆生八識田中,善惡種子皆有,投生之時,力量強者先牽。我們一天之中,試問問自己,曾有幾個念頭作佛、作菩薩?有幾念度衆生?有幾念利國利民、幾念是非、幾念貪嗔?是佛念強耶?善念強耶?惡念強耶?若一口氣不來,往那裏去?還不明白嗎!習氣可畏亦可愛,不可不慎!經文前二句是說,雖得人身,但是投生在文化落後,沒有開化的邊地蠻荒地方,在這種地方生活的人,沒有好教育,不明人道義理。後四句說罪報災難。“癡騃無孔竅”,癡是愚癡,騃是癡呆,這個字應該是“騃”字,經文中是“駿”字,“癡駿”講不通,所以“駿”字是個錯字,應該是“騃”字。“騃”字是“馬”字邊,右面一個語助詞的“矣”字。論語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矣字。“無孔竅”是說五官不全,天生殘缺,或者解釋作癡呆、麻木不仁,于義亦通。一只腳殘廢了叫做跛,雙腳都殘廢的叫做躄;不能說話的叫啞不語。朦胧是糊塗的意思,迷迷糊糊不能通達一切事理,這樣的人,心思迷惑顛倒,當然又會造業受報。所以說,惡惡相牽拘,惡因牽惡果,惡果又作惡因。當知愚癡是根本煩惱叁毒之一,癡者必迷,迷者必定亂作妄爲,胡作妄爲之人,一定不喜歡善言善事,這就是不明是非道理,道理不明就無法勸他爲善,他們一舉一動,只知自私自利,所以既受惡報,複造惡因,如繩鎖牽拘,不能解脫,實在可痛。

  以上講到阿難谏頌中的第六段,爲世間意所感召得的惡報。經文有六首偈,分爲五節:(一)一首,說明世間意是衆惡之因。(二)一首,說明地獄果報種種苦刑。(叁)一首半(六句),是說明地獄報滿,再轉人道,以惡報習氣未能除盡,故有先天六根不具,或生邊地遭遇種種災難。(四)一首半(六句),是說地獄報滿,生到畜生道受苦之狀。(五)有一首,總結叁難。

  展轉衆徒聚,禽獸六畜形,爲人所屠割,剝皮視其喉,歸償宿怨對,以肉給還人。

  這六句頌是講那些爲世間意者,于地獄果報受滿之後,又爲積習相牽而生到畜類之中。佛陀在一切經中,時常教誡我們:食欲薦餓鬼道的業因,嗔恚嫉妒爭鬥是地獄業因,愚癡不別善惡是非者畜生前因。的確,爲世間意,必是愚癡迷信陋執之人,則畜生之報,機會必多,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是氣味相投也。即善不近惡,惡不近善,愚迷習氣自然交感畜生衆徒聚…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