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导当时以及后世的佛弟子们,要诚信佛言,依教奉行。二十八首偈颂,可分为七个段落:(一)有三首颂请佛住世,(二)有三首颂是重颂疑谤重罪,(三)有四首颂各罪个别的果报,(四)有四首颂五戒的果报,(五)有三首颂疑罪苦果,(六)有六首颂世间意的果报,(七)有五首颂赞佛恩大,劝勉种因。请看经文:第一颂

  “佛为三界护,恩广普慈大,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这一首是阿难为大众求佛住世,在普贤十大愿中,第七愿请佛住世,因此,请佛住世乃是佛弟子的本愿,阿难尊者也可以说是实践他行菩萨道的弘愿。前二句也是说明请佛住世的理由。“佛为三界护”,佛陀是三界六道的真正护持者,唯有佛陀才能够做我们的保障,为众生的依靠,为一切众生真正的皈依处,所以,“恩广普慈大”,佛的恩德慈悲,被及九界众生,三根普被,广大无边。后二句是阿难求愿,阿难之心,愿佛慈悯,为了三界一切沉迷受苦、无以自拔的众生故,不可示现入般涅槃,求佛长住在人间。请看第二首颂众生罪障法缘: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

  这一首偈是阿难训责众生意,责备实为怜悯,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值法者亦少”,是讲佛法难闻,众生罪障太深故,得遇佛闻法的机缘不多,何以故呢?“盲盲不别真”,楞严经第六卷说:末劫之时,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九卷说:魔于末法,在我法中,修道出家,...令真修行,总为魔眷。读此经文,想今时之正知见少,必依戒修定开慧,方为正途。看破、放下、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上上根人,上上智人也,舍此而不入魔者几希。此处经文比喻为心盲眼盲,不能辨别真正佛法。后二句是阿难见众迷倒,而感伤之意。阿难心痛众生罪障深重,自己障碍了法缘,诸佛菩萨虽然常常示现在人间,众生要是没有福,纵然是遇到,也不肯相信。还有一种人,把邪神邪法当作佛法,佛魔莫别,真是可痛极了。何故不识呢?诚为过去罪业重障乃如是耳!请看第三首,颂弘法者少,法渐衰灭。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

  这是第一段的最后一首,说明得遇佛法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因此,佛法必然是逐渐衰微。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无人弘,如何能不衰灭呢?“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是说即使有宿福得遇佛法,为数也不过是亿万分之一二耳。若无宿福,必终身不闻。佛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我等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无结果,岂不可惜。过去有人问日中一食义,我以贫困答,主要是不求人,传道与人,要人信受,如果处处有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不信,反招疑谤重罪。所以,为佛弟子,必须吃人不愿吃的苦,作人不肯作的事,必忍辱、必谦让,此非清高,一切为利生著想耳。“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佛子若不能弘扬正法,则正法渐渐废灭,佛法废灭,佛子之责任大大亏负了。佛法变质,佛法废灭,在于传而不习,众生的解脱机缘失去了,后来的人依靠什么自拔自救呢?正如婴儿,失去父母,其苦难可想而知矣!这便是阿难要请佛住世之由。今去佛已远,幸得知识、善师、道德之人,我亦如阿难,恳求其住世,利益人天,才不负佛陀、阿难教导之恩耳。

  请看经文,第二段也有三首,颂对佛法怀疑、谤法,令人对佛法失去信心,失去破迷启悟、离苦得乐的机缘,故结重罪。

  二、疑谤重罪

  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

  第一首颂演法不闻,首句讲佛说法度众生,故恩德最大,若不说法与众生则无恩德,可惜的是,众多罪业,由于众生自作故,所谓“妄想执著”,自划界限,还自束缚,隔离圣人大道,楞严经中之“认浮沤而弃大海”者也。后二句是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无时无处不说法,法音如鼓,远振三千大千世界,以众生罪业障自本性,所以不闻。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动则不见月,众生心水亦然,心水清净则闻佛法音,心水浮动则不闻说法。隋时天合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未散,即是明证。故佛经证信常言“一时”,而不记年月日时,义亦如是。请看下一首:

  世浊多恶人,还自堕颠倒,谀谄諀訾圣,邪媚毁正真。

  这一首是说恶人自甘堕落,造毁谤佛法之罪。“世浊”是说五浊世间,多有造作十恶业者,这样的人,一定会自己堕落的。所以经上说:“还自堕颠倒”,俗话说,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然欲迷心窍,利令智昏,众生八识田中,恶习气的种子特别多,而且是强有力,所以,一遇恶缘,就像水一样,自自然然的向下流去,颠倒错乱,越堕越深。“谀谄”是指入佛法中破佛者,实为名闻利养,假意奉事佛教者。“諀訾圣”,諀是恶言,訾是毁谤,指存心有意谤佛法、谤圣贤人。其实,圣贤、佛菩萨心行如同日月,焉能损?无知迷人,欲以不正当的邪法,毁灭正法真理,要知道,正法真理,决定不灭,非是邪法能胜正法,不过一时蔽之,叫人迷惑而已,结果必定还是自作自受。这在末法,时常见到信奉邪教邪见的人,往往比修学正法佛法的人多多,是迷不别真耳!正所谓可怜悯者也。请看经文,末后一偈,颂罪上又加罪: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众罪本。

  邪见之人,不信世间有佛;佛是大智大觉之人,说佛法不是大道。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佛经教义,若未涉及,而言佛法非大道者,狂妄之徒也。禅宗六祖示法达禅师云:佛犹觉也,开示悟人觉之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其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由此可知,佛法实自性正法、真法、大法,如何不信呢?不信之人,虽外具人形,其实,已失人格根本。儒家人格为仁义礼智信,佛法人格是五戒十善业。弃五常、废五戒,强不知以为知,固执自己妄想分别,错误的思想邪见,造作出邪恶的言行,自是重罪的根本。“自作”是讲造因,“罪本”指三途苦报。由此可见,一切世间罪恶根本,就是因不信佛法而生起的。请看经文,第三段有四首偈,说明各罪别报,愿深思之!

  三、各罪别报

  命尽往无择,刀剑解身形,食鬼好伐杀,镬汤涌其中。

  这一首是讲地狱总报,意思是说造作上面所说的重罪之人,命尽之后,一定往堕无择;无择就是无间地狱,楞严经及地藏经上都有详细的说明,后三句说地狱中的苦刑,有刀山剑树,“食鬼”指牛头马面,恶鬼夜叉,性情凶残好杀。“镬汤”就是油鼎。

  淫泆抱铜柱,大火相烧然。

  这二句是讲邪淫的果报,抱柱像其形,火然应其感,故罪报实由自心习气所感召而有的。

  诽谤清高士,铁钳拔其舌。

  造二句讲诽谤罪报在拔舌地狱,人因不知好歹善恶则造口业,如明善恶因果,必能远邪归正,亲近贤人善人。“高士”指出家高僧,在家高士,就是善师、道德人也。

  乱酒无礼节,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狱中,洋铜沃其口。

  这一首是讲乱酒罪报,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教人远离。食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教人蔬食。招慈善、感延年,是为布施无畏者。至于圣教,于此则有权实,权则渐诱,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约实教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佛法五戒,杀盗淫妄四戒,大众都不疑,唯对酒戒,以为软酒并不算什么过失,确实是如此。五戒前四叫做性罪,酒戒叫做遮罪,遮是预防的意思,是预防乱酒以后而破前四戒,所以软酒,尤其是醉酒,列在重戒。经文初句说乱酒失态,二句说失人道,人道就是五戒,破了五戒就是失人道。后二句是讲果报在洋铜地狱。

  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

  这一首是讲总结破五戒的苦报。前二句说三途之苦,言不能尽;后二句说纵然三途罪满,再得人身,因为他的恶报习气尚未断尽,所以感应人中下贱贫穷的报应。感应之理事,昭彰如是,的确可怕。学佛的人必明此理,必知此事,而后才能趋吉避凶。以上我们将破戒的后果讲完了。

  经文第十页第四行第一句“不杀得长寿”起,有四首是偈颂中第四段,说明守持五戒的福报。

  四、五戒别果

  不杀得长寿,无病常康强。

  这二句是讲不杀生的殊胜果报。我们都知道,凡是有血气之属,必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同礼,楞严经上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微命不伤,才是真慈悲,以平等真慈心养生,自然得长寿、康强、无病的果报。佛弟子不但戒杀,更积极的是吃素放生,此乃推己及人,仁民爱物之最善事也。佛弟子也是世间最懂得养生之道的,素食,实在是具足卫生(保卫生理健康)、卫性(保卫性情健康)、卫心(保卫心理健康),其无病、康强、长寿的果报,乃是必然的结果。我们如果希望得到无病、健康、长寿,就应该要培养平等慈心,戒杀、放生、吃长素。

  不盗后大富,钱财恒自满。

  这二句是不盗的善报。学道之人,第一要知足,安贫乐道,以清净智慧广行布施;财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大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戒经上说,他人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公用物、官府物(政府财物)、民众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逃税等等,皆为偷盗。偷盗所得,依然是自己命中故有的,若命中无有,纵使巧诈偷窃,必无所获。故古语说: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知命之言。所以不盗者能施,其果报必财用不缺。唉!人又何苦见财起盗心呢?

  不淫香清净,…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