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導當時以及後世的佛弟子們,要誠信佛言,依教奉行。二十八首偈頌,可分爲七個段落:(一)有叁首頌請佛住世,(二)有叁首頌是重頌疑謗重罪,(叁)有四首頌各罪個別的果報,(四)有四首頌五戒的果報,(五)有叁首頌疑罪苦果,(六)有六首頌世間意的果報,(七)有五首頌贊佛恩大,勸勉種因。請看經文:第一頌
“佛爲叁界護,恩廣普慈大,願爲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這一首是阿難爲大衆求佛住世,在普賢十大願中,第七願請佛住世,因此,請佛住世乃是佛弟子的本願,阿難尊者也可以說是實踐他行菩薩道的弘願。前二句也是說明請佛住世的理由。“佛爲叁界護”,佛陀是叁界六道的真正護持者,唯有佛陀才能夠做我們的保障,爲衆生的依靠,爲一切衆生真正的皈依處,所以,“恩廣普慈大”,佛的恩德慈悲,被及九界衆生,叁根普被,廣大無邊。後二句是阿難求願,阿難之心,願佛慈憫,爲了叁界一切沈迷受苦、無以自拔的衆生故,不可示現入般涅槃,求佛長住在人間。請看第二首頌衆生罪障法緣: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
這一首偈是阿難訓責衆生意,責備實爲憐憫,希望他能改過自新。“值法者亦少”,是講佛法難聞,衆生罪障太深故,得遇佛聞法的機緣不多,何以故呢?“盲盲不別真”,楞嚴經第六卷說:末劫之時,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又九卷說:魔于末法,在我法中,修道出家,...令真修行,總爲魔眷。讀此經文,想今時之正知見少,必依戒修定開慧,方爲正途。看破、放下、持戒、念佛,求生淨土,上上根人,上上智人也,舍此而不入魔者幾希。此處經文比喻爲心盲眼盲,不能辨別真正佛法。後二句是阿難見衆迷倒,而感傷之意。阿難心痛衆生罪障深重,自己障礙了法緣,諸佛菩薩雖然常常示現在人間,衆生要是沒有福,縱然是遇到,也不肯相信。還有一種人,把邪神邪法當作佛法,佛魔莫別,真是可痛極了。何故不識呢?誠爲過去罪業重障乃如是耳!請看第叁首,頌弘法者少,法漸衰滅。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經法稍稍替,當複何恃怙。
這是第一段的最後一首,說明得遇佛法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因此,佛法必然是逐漸衰微。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無人弘,如何能不衰滅呢?“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是說即使有宿福得遇佛法,爲數也不過是億萬分之一二耳。若無宿福,必終身不聞。佛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想我等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無結果,豈不可惜。過去有人問日中一食義,我以貧困答,主要是不求人,傳道與人,要人信受,如果處處有求于人,多求于人,則人不信,反招疑謗重罪。所以,爲佛弟子,必須吃人不願吃的苦,作人不肯作的事,必忍辱、必謙讓,此非清高,一切爲利生著想耳。“經法稍稍替,當複何恃怙”。佛子若不能弘揚正法,則正法漸漸廢滅,佛法廢滅,佛子之責任大大虧負了。佛法變質,佛法廢滅,在于傳而不習,衆生的解脫機緣失去了,後來的人依靠什麼自拔自救呢?正如嬰兒,失去父母,其苦難可想而知矣!這便是阿難要請佛住世之由。今去佛已遠,幸得知識、善師、道德之人,我亦如阿難,懇求其住世,利益人天,才不負佛陀、阿難教導之恩耳。
請看經文,第二段也有叁首,頌對佛法懷疑、謗法,令人對佛法失去信心,失去破迷啓悟、離苦得樂的機緣,故結重罪。
二、疑謗重罪
佛恩非不大,罪由衆生故,法鼓震叁千,如何不得聞。
第一首頌演法不聞,首句講佛說法度衆生,故恩德最大,若不說法與衆生則無恩德,可惜的是,衆多罪業,由于衆生自作故,所謂“妄想執著”,自劃界限,還自束縛,隔離聖人大道,楞嚴經中之“認浮漚而棄大海”者也。後二句是說,十方叁世諸佛菩薩無時無處不說法,法音如鼓,遠振叁千大千世界,以衆生罪業障自本性,所以不聞。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動則不見月,衆生心水亦然,心水清淨則聞佛法音,心水浮動則不聞說法。隋時天合智者大師,親見靈山一會未散,即是明證。故佛經證信常言“一時”,而不記年月日時,義亦如是。請看下一首:
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谀谄諀訾聖,邪媚毀正真。
這一首是說惡人自甘墮落,造毀謗佛法之罪。“世濁”是說五濁世間,多有造作十惡業者,這樣的人,一定會自己墮落的。所以經上說:“還自墮顛倒”,俗話說,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然欲迷心竅,利令智昏,衆生八識田中,惡習氣的種子特別多,而且是強有力,所以,一遇惡緣,就像水一樣,自自然然的向下流去,顛倒錯亂,越墮越深。“谀谄”是指入佛法中破佛者,實爲名聞利養,假意奉事佛教者。“諀訾聖”,諀是惡言,訾是毀謗,指存心有意謗佛法、謗聖賢人。其實,聖賢、佛菩薩心行如同日月,焉能損?無知迷人,欲以不正當的邪法,毀滅正法真理,要知道,正法真理,決定不滅,非是邪法能勝正法,不過一時蔽之,叫人迷惑而已,結果必定還是自作自受。這在末法,時常見到信奉邪教邪見的人,往往比修學正法佛法的人多多,是迷不別真耳!正所謂可憐憫者也。請看經文,末後一偈,頌罪上又加罪: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衆罪本。
邪見之人,不信世間有佛;佛是大智大覺之人,說佛法不是大道。孔子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對于佛經教義,若未涉及,而言佛法非大道者,狂妄之徒也。禅宗六祖示法達禅師雲:佛猶覺也,開示悟人覺之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其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由此可知,佛法實自性正法、真法、大法,如何不信呢?不信之人,雖外具人形,其實,已失人格根本。儒家人格爲仁義禮智信,佛法人格是五戒十善業。棄五常、廢五戒,強不知以爲知,固執自己妄想分別,錯誤的思想邪見,造作出邪惡的言行,自是重罪的根本。“自作”是講造因,“罪本”指叁途苦報。由此可見,一切世間罪惡根本,就是因不信佛法而生起的。請看經文,第叁段有四首偈,說明各罪別報,願深思之!
叁、各罪別報
命盡往無擇,刀劍解身形,食鬼好伐殺,镬湯湧其中。
這一首是講地獄總報,意思是說造作上面所說的重罪之人,命盡之後,一定往墮無擇;無擇就是無間地獄,楞嚴經及地藏經上都有詳細的說明,後叁句說地獄中的苦刑,有刀山劍樹,“食鬼”指牛頭馬面,惡鬼夜叉,性情凶殘好殺。“镬湯”就是油鼎。
淫泆抱銅柱,大火相燒然。
這二句是講邪淫的果報,抱柱像其形,火然應其感,故罪報實由自心習氣所感召而有的。
誹謗清高士,鐵鉗拔其舌。
造二句講誹謗罪報在拔舌地獄,人因不知好歹善惡則造口業,如明善惡因果,必能遠邪歸正,親近賢人善人。“高士”指出家高僧,在家高士,就是善師、道德人也。
亂酒無禮節,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獄中,洋銅沃其口。
這一首是講亂酒罪報,酒爲放逸之門,大聖知其苦本,所以教人遠離。食肉是斷大慈之種,大聖知其殺因,所以教人蔬食。招慈善、感延年,是爲布施無畏者。至于聖教,于此則有權實,權則漸誘,以輕脫重,初開無犯,據其障理,非無其過;約實教則輕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佛法五戒,殺盜淫妄四戒,大衆都不疑,唯對酒戒,以爲軟酒並不算什麼過失,確實是如此。五戒前四叫做性罪,酒戒叫做遮罪,遮是預防的意思,是預防亂酒以後而破前四戒,所以軟酒,尤其是醉酒,列在重戒。經文初句說亂酒失態,二句說失人道,人道就是五戒,破了五戒就是失人道。後二句是講果報在洋銅地獄。
遭逢衆厄難,毒痛不可言,若生還爲人,下賤貧窮中。
這一首是講總結破五戒的苦報。前二句說叁途之苦,言不能盡;後二句說縱然叁途罪滿,再得人身,因爲他的惡報習氣尚未斷盡,所以感應人中下賤貧窮的報應。感應之理事,昭彰如是,的確可怕。學佛的人必明此理,必知此事,而後才能趨吉避凶。以上我們將破戒的後果講完了。
經文第十頁第四行第一句“不殺得長壽”起,有四首是偈頌中第四段,說明守持五戒的福報。
四、五戒別果
不殺得長壽,無病常康強。
這二句是講不殺生的殊勝果報。我們都知道,凡是有血氣之屬,必定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同禮,楞嚴經上說: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微命不傷,才是真慈悲,以平等真慈心養生,自然得長壽、康強、無病的果報。佛弟子不但戒殺,更積極的是吃素放生,此乃推己及人,仁民愛物之最善事也。佛弟子也是世間最懂得養生之道的,素食,實在是具足衛生(保衛生理健康)、衛性(保衛性情健康)、衛心(保衛心理健康),其無病、康強、長壽的果報,乃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如果希望得到無病、健康、長壽,就應該要培養平等慈心,戒殺、放生、吃長素。
不盜後大富,錢財恒自滿。
這二句是不盜的善報。學道之人,第一要知足,安貧樂道,以清淨智慧廣行布施;財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大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戒經上說,他人金銀重物,以至一針一草,不得不與而取。若常住公用物、官府物(政府財物)、民衆物、一切物,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逃稅等等,皆爲偷盜。偷盜所得,依然是自己命中故有的,若命中無有,縱使巧詐偷竊,必無所獲。故古語說: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知命之言。所以不盜者能施,其果報必財用不缺。唉!人又何苦見財起盜心呢?
不淫香清淨,…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