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地人自挂碍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挂碍。

  这是第三点指示,道指真如、本性、真心,就是断惑、明心见性之事,心量之大,经中比喻说:虚空在心,犹片云之在太空。故心包天地,这是真实的事相,可惜迷人不达此理,不见此事,结果是自作障碍。楞严经说:“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众生之妄见,正是“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却不知“本是无上菩提,净圆妙心,妄为色空,及与见闻。”所以佛才感叹的说:不达之人,自作挂碍,若得悟入,便超世间。

  (四)善恶由心设喻便解

  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

  这是第四点指示,说明善恶在于人心,而果报则如影随形。这几句话和感应篇上所说相同,语意浅显,的是至理诚言。善因、福果,恶因、祸殃,心造身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果能明了此事真相,当起心动念之时,便知果报祸福,是真有智慧的大福德人。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也,此是佛陀教人修道求福的下手处,最初方便也。

  (五)戒行参天众圣赞叹

  戒行之德,应之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

  这一节经文,是第五点指示,盛赞戒行功德参天,劝勉认真修学。凡是律己者为小乘戒,利益众生者是大乘戒,持戒行善有道德的人,自然与佛菩萨感应,诸佛菩萨,随缘现相,不变本性,故曰自然,此是一说。又,菩萨度众,随缘现相,应以何身度,即现何身相,不违本体应之自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晓得只要自己能持戒修善,不必求神、求仙、求菩萨、求佛,自然有感应的,既然有感应,当为诸佛菩萨所护念,那诸天鬼神那有不保护的道理呢!“愿不意违”,是讲事事顺心如愿,有求必应,心同佛心,口如佛言,身同佛行,自行化他,必定感动十方,心行称性,无为无作,若日月经天,四时化育,是与天地万物融合一体,同一化用,谓之与天参德。功勋巍巍,是指自行化他的功德大,世出世间一切圣贤无不赞叹,戒善之德,不可思议,赞叹不尽。我们读了这一段开示,应当发心,一意专修此众圣所赞的真实功德,无负佛陀慈悲教诲耳。

  (六)智士自应如教奉行

  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这是最后一点开示,说明唯有智慧之人,才知道如教奉行。“智士”指有智慧明事理的人。“达命”是讲通达明了因缘生法,自然之理,知天命也。“没身不邪”,以达命故,所以终身不疑不惑,不为邪知邪见邪行。“善如佛教”,重在善字,就是说见得理明,守得心定,又能恒顺众生,随喜中成就无量功德,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戒、定、智慧三学具足,无不称性,无不自在,才是善如佛教。依教奉行,虽然在家,也可以得证度出世间的菩提大道,成佛、成菩萨。以上将本经第四大段讲完了,读了这一段经文之后,才晓得在家学佛本无妨碍,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如理如法,善如佛教,必能使您的生活更美满、更幸福,使你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

  下面是本经的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佛四番开导之后,自己庆幸遇佛闻法,获大利益;然不闻佛法者,不免迷惑造业,于是悲悯众生,请佛住世,这是阿难听教的心得感想。

  戊、阿难幸自悯他 一、阿难自幸今值佛世 二、悲悯此世多恶少信 三、为悯众生请佛住世

  一、阿难自幸今值佛世

  阿难闻佛说,更整袈裟,头脑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为作福田,令得脱苦。”

  经文可以分为三小段,这是第一小段,大意是讲,阿难听闻佛陀上来四番所说,“更整袈裟、头脑著地”,是最敬礼,以表示感谢世尊的慈悲教诲。“唯然世尊”,唯字是表信之极,而绝无疑惑之辞,这是阿难表示自己信受。“然”字是指一切众生,尚有未闻佛法者,不信佛法者,这是代众生请法之辞,金刚经上也有同样的句法。“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此句照应“唯”字,是说我们与会的大众们,宿福深厚,有此机缘得遇如来。“如来”是佛十种别号之一,含义甚多,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这句照应“然”字,是赞佛平等、大慈、大悲,普遍赐给一切众生—九界有情众生—最大的恩惠,为一切众生作无上真正福田,凡得遇佛法,善如佛教,必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印光大师说:弥陀为第一福田,念佛往生为第一大福,上根利智,能信能行,佛祖诚言,绝无相欺也。

  二、悲悯此世多恶少信

  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恶,众生相诅,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两,奈何世恶,乃弊如此。

  这是第二小段,大意是阿难尊者,悲悯世间多恶少信,尤以今时为最。“佛言至真,而信者少”。佛陀的言语教训,真实之极,佛在般若会上,告诉须菩提长老说:“如来是真语者”,真则无妄。“如来是实语者”,实则无虚伪。“如来是如语者”,所言必如其事理。“如来是不诳语者”,所言绝无夸张,绝不盖人。“如来是不异语者”,所言必无先后矛盾,前后不一。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句句至真如是。阿难很感叹的说:“而信者少。”为什么世人不能相信佛的教导呢?尊者又说:“是世之人,多造十恶业,互相的诅咒,互相的伤害,这是非常可悲可痛的事。当然,世人之所以信假不信真,认假不认真,这种愚昧的行为,实在是善根少、福德薄、烦恼重、业障深之所致;当他有缘遇到善友佛法,竟当面错过,真是可惜!可叹!“若有信者,若一若两”,这也指信者只有万分之一二,正如佛在金刚经上所讲的:“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 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后五百年,就是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年以后,正是指我们现在的时代,有持戒修福者,持戒,是指勤修戒定慧三学者,修福,指真修六度;这样的人,佛说定能信佛言说以为真实。佛又说:“当知是人——今世能信佛言说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得无量福德。”这都是讲,佛言至真,就是在末世,也还有少数真能持戒修福者信得过,只是人数比例太少。“奈何世恶,乃弊如此”,这是阿难叹惜世风何以败坏到如此地步!

  三、为悯众生请佛住世

  佛灭度后,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呜呼,痛哉!将何恃怙,惟愿世尊,为众黎故,未可取泥洹。

  这一段是阿难为悲悯执迷不悟的苦难众生们,求佛住世间,教化救度之意。“灭度”指应身示寂,而法身实在常住。阿难的意思是说:一旦世尊示现入灭之后,纵然还有经典及修学方法存在世间,怕的是再也没有人真正的相信、接受、奉行了,佛陀教育必渐渐趋向衰微,以至于绝灭了。按佛的法运,有正法一千年(佛灭后初一千年),以去佛尚不远,信守修行,成就的人极多;至佛灭后第二个一千年,称像法时期,以去佛渐远,经法流传,讹错渐多,但是还有不少人修成禅定;到佛灭二千年以后,就叫做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修学渐渐不如法,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就了,而念佛生到弥陀国土者,为数还不少。但就整个法运、世运看,的确像阿难所说:“渐衰灭矣”,今则尤甚!“呜呼,痛哉!”上痛佛法衰,教化不行,下痛众生苦,无法救度。佛法是我们光明幸福的指引,佛法衰矣,愚迷苦难的众生今后将依靠什么呢?末后三句是阿难代表众生请佛住世。“众黎”,众指一切众生之类,黎则专指百姓平民,黎是黑色,平民头发也,故称做黎民百姓。阿难的意思是,为了那些苦难的平民百姓,求佛不可取泥洹。泥洹,也称做涅槃,是印度梵语,意为圆寂,乃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之称,此处是指与世长辞而示现入寂灭的意思。佛菩萨、善师、道德之人,真正是人天眼目、众生福田,是以我们有责任请求他们长住世间,慈悲一切,教化众生,令一切皆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本经长行文,就讲至此。

  接著要讲的是,阿难所说的二十八首偈颂。在未讲此文之前,首先要将佛经文体向各位作一个简单说明。佛经文字体裁有十二类,术语叫做十二分教,又称作十二部经;若就形态归纳,不外长行、偈颂、密咒三大类:(一)长行,是属于散文体,便于发挥义理,如天马行空,罄控纵送,充畅尽致。(二)偈颂,偈颂类似我国的诗歌,但不重视平仄,也有押韵,土不家中国律诗那么严格;偈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不等,但其句法整齐,每四句为一首,可以和曲合唱。本经是五言偈颂,共有二十八首。佛经通常在长行文后面,多有偈颂、或密咒,偈颂是取其便于背诵、修习而得深入其境,又于歌唱中巧收潜移默化之功,益见佛陀教学之苦心。(三)密咒,本经虽无,然大悲咒、往生咒、白衣神咒、六字大明咒等,确为众所周知,大致说来,密咒只存古音,少翻其义,原因是其中多含有六道言语,一般习惯,但诚心诵念即可。如中国人所习诵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章嘉大师曾为解释,唵是身义,嘛呢是莲华,叭咪是保持、持守义,吽是心意,合起来讲是保持自己的身口意业,像莲华一样的洁净。由此可见,咒语含义圆备真善美慧。且一经圆具三体,三髅却是一义,其目的都是为了契机。

  己、阿难谏颂 一、请佛住世 二、疑谤重罪 三、各罪别报 四、五戒别果 五、疑罪福果 六、世意恶报 七、结劝

  一、请佛住世

  阿难因而谏颂曰,这一句说出了阿难说偈动机。“因而”,就是因前面自庆悯他,觉得末世众生实在是太苦了,因此,阿难不但是代表末世众生请佛住世,而且,还再以诗歌(偈颂)劝…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