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人自挂礙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達之人,自作挂礙。
這是第叁點指示,道指真如、本性、真心,就是斷惑、明心見性之事,心量之大,經中比喻說:虛空在心,猶片雲之在太空。故心包天地,這是真實的事相,可惜迷人不達此理,不見此事,結果是自作障礙。楞嚴經說:“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而衆生之妄見,正是“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卻不知“本是無上菩提,淨圓妙心,妄爲色空,及與見聞。”所以佛才感歎的說:不達之人,自作挂礙,若得悟入,便超世間。
(四)善惡由心設喻便解
善惡之事,由人心作,禍福由人,如影追形,響之應聲。
這是第四點指示,說明善惡在于人心,而果報則如影隨形。這幾句話和感應篇上所說相同,語意淺顯,的是至理誠言。善因、福果,惡因、禍殃,心造身受,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果能明了此事真相,當起心動念之時,便知果報禍福,是真有智慧的大福德人。所謂衆生畏果,菩薩畏因也,此是佛陀教人修道求福的下手處,最初方便也。
(五)戒行參天衆聖贊歎
戒行之德,應之自然,諸天所護,願不意違,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勳巍巍,衆聖嗟歎,難可稱量。
這一節經文,是第五點指示,盛贊戒行功德參天,勸勉認真修學。凡是律己者爲小乘戒,利益衆生者是大乘戒,持戒行善有道德的人,自然與佛菩薩感應,諸佛菩薩,隨緣現相,不變本性,故曰自然,此是一說。又,菩薩度衆,隨緣現相,應以何身度,即現何身相,不違本體應之自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曉得只要自己能持戒修善,不必求神、求仙、求菩薩、求佛,自然有感應的,既然有感應,當爲諸佛菩薩所護念,那諸天鬼神那有不保護的道理呢!“願不意違”,是講事事順心如願,有求必應,心同佛心,口如佛言,身同佛行,自行化他,必定感動十方,心行稱性,無爲無作,若日月經天,四時化育,是與天地萬物融合一體,同一化用,謂之與天參德。功勳巍巍,是指自行化他的功德大,世出世間一切聖賢無不贊歎,戒善之德,不可思議,贊歎不盡。我們讀了這一段開示,應當發心,一意專修此衆聖所贊的真實功德,無負佛陀慈悲教誨耳。
(六)智士自應如教奉行
智士達命,沒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這是最後一點開示,說明唯有智慧之人,才知道如教奉行。“智士”指有智慧明事理的人。“達命”是講通達明了因緣生法,自然之理,知天命也。“沒身不邪”,以達命故,所以終身不疑不惑,不爲邪知邪見邪行。“善如佛教”,重在善字,就是說見得理明,守得心定,又能恒順衆生,隨喜中成就無量功德,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戒、定、智慧叁學具足,無不稱性,無不自在,才是善如佛教。依教奉行,雖然在家,也可以得證度出世間的菩提大道,成佛、成菩薩。以上將本經第四大段講完了,讀了這一段經文之後,才曉得在家學佛本無妨礙,也沒有什麼不方便,如理如法,善如佛教,必能使您的生活更美滿、更幸福,使你的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了。
下面是本經的第五大段,說明阿難尊者,聞佛四番開導之後,自己慶幸遇佛聞法,獲大利益;然不聞佛法者,不免迷惑造業,于是悲憫衆生,請佛住世,這是阿難聽教的心得感想。
戊、阿難幸自憫他 一、阿難自幸今值佛世 二、悲憫此世多惡少信 叁、爲憫衆生請佛住世
一、阿難自幸今值佛世
阿難聞佛說,更整袈裟,頭腦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來,普恩慈大,愍念一切,爲作福田,令得脫苦。”
經文可以分爲叁小段,這是第一小段,大意是講,阿難聽聞佛陀上來四番所說,“更整袈裟、頭腦著地”,是最敬禮,以表示感謝世尊的慈悲教誨。“唯然世尊”,唯字是表信之極,而絕無疑惑之辭,這是阿難表示自己信受。“然”字是指一切衆生,尚有未聞佛法者,不信佛法者,這是代衆生請法之辭,金剛經上也有同樣的句法。“我等有福,得值如來”,此句照應“唯”字,是說我們與會的大衆們,宿福深厚,有此機緣得遇如來。“如來”是佛十種別號之一,含義甚多,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普恩慈大,愍念一切”,這句照應“然”字,是贊佛平等、大慈、大悲,普遍賜給一切衆生—九界有情衆生—最大的恩惠,爲一切衆生作無上真正福田,凡得遇佛法,善如佛教,必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印光大師說:彌陀爲第一福田,念佛往生爲第一大福,上根利智,能信能行,佛祖誠言,絕無相欺也。
二、悲憫此世多惡少信
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惡,衆生相詛,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兩,奈何世惡,乃弊如此。
這是第二小段,大意是阿難尊者,悲憫世間多惡少信,尤以今時爲最。“佛言至真,而信者少”。佛陀的言語教訓,真實之極,佛在般若會上,告訴須菩提長老說:“如來是真語者”,真則無妄。“如來是實語者”,實則無虛僞。“如來是如語者”,所言必如其事理。“如來是不诳語者”,所言絕無誇張,絕不蓋人。“如來是不異語者”,所言必無先後矛盾,前後不一。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句句至真如是。阿難很感歎的說:“而信者少。”爲什麼世人不能相信佛的教導呢?尊者又說:“是世之人,多造十惡業,互相的詛咒,互相的傷害,這是非常可悲可痛的事。當然,世人之所以信假不信真,認假不認真,這種愚昧的行爲,實在是善根少、福德薄、煩惱重、業障深之所致;當他有緣遇到善友佛法,竟當面錯過,真是可惜!可歎!“若有信者,若一若兩”,這也指信者只有萬分之一二,正如佛在金剛經上所講的:“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 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後五百年,就是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以後,正是指我們現在的時代,有持戒修福者,持戒,是指勤修戒定慧叁學者,修福,指真修六度;這樣的人,佛說定能信佛言說以爲真實。佛又說:“當知是人——今世能信佛言說的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得無量福德。”這都是講,佛言至真,就是在末世,也還有少數真能持戒修福者信得過,只是人數比例太少。“奈何世惡,乃弊如此”,這是阿難歎惜世風何以敗壞到如此地步!
叁、爲憫衆生請佛住世
佛滅度後,經法雖存,而無信者,漸衰滅矣!嗚呼,痛哉!將何恃怙,惟願世尊,爲衆黎故,未可取泥洹。
這一段是阿難爲悲憫執迷不悟的苦難衆生們,求佛住世間,教化救度之意。“滅度”指應身示寂,而法身實在常住。阿難的意思是說:一旦世尊示現入滅之後,縱然還有經典及修學方法存在世間,怕的是再也沒有人真正的相信、接受、奉行了,佛陀教育必漸漸趨向衰微,以至于絕滅了。按佛的法運,有正法一千年(佛滅後初一千年),以去佛尚不遠,信守修行,成就的人極多;至佛滅後第二個一千年,稱像法時期,以去佛漸遠,經法流傳,訛錯漸多,但是還有不少人修成禅定;到佛滅二千年以後,就叫做末法時期,去佛已遠,修學漸漸不如法,也就談不上什麼成就了,而念佛生到彌陀國土者,爲數還不少。但就整個法運、世運看,的確像阿難所說:“漸衰滅矣”,今則尤甚!“嗚呼,痛哉!”上痛佛法衰,教化不行,下痛衆生苦,無法救度。佛法是我們光明幸福的指引,佛法衰矣,愚迷苦難的衆生今後將依靠什麼呢?末後叁句是阿難代表衆生請佛住世。“衆黎”,衆指一切衆生之類,黎則專指百姓平民,黎是黑色,平民頭發也,故稱做黎民百姓。阿難的意思是,爲了那些苦難的平民百姓,求佛不可取泥洹。泥洹,也稱做涅槃,是印度梵語,意爲圓寂,乃功德圓滿、清淨寂滅之稱,此處是指與世長辭而示現入寂滅的意思。佛菩薩、善師、道德之人,真正是人天眼目、衆生福田,是以我們有責任請求他們長住世間,慈悲一切,教化衆生,令一切皆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本經長行文,就講至此。
接著要講的是,阿難所說的二十八首偈頌。在未講此文之前,首先要將佛經文體向各位作一個簡單說明。佛經文字體裁有十二類,術語叫做十二分教,又稱作十二部經;若就形態歸納,不外長行、偈頌、密咒叁大類:(一)長行,是屬于散文體,便于發揮義理,如天馬行空,罄控縱送,充暢盡致。(二)偈頌,偈頌類似我國的詩歌,但不重視平仄,也有押韻,土不家中國律詩那麼嚴格;偈頌,有叁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不等,但其句法整齊,每四句爲一首,可以和曲合唱。本經是五言偈頌,共有二十八首。佛經通常在長行文後面,多有偈頌、或密咒,偈頌是取其便于背誦、修習而得深入其境,又于歌唱中巧收潛移默化之功,益見佛陀教學之苦心。(叁)密咒,本經雖無,然大悲咒、往生咒、白衣神咒、六字大明咒等,確爲衆所周知,大致說來,密咒只存古音,少翻其義,原因是其中多含有六道言語,一般習慣,但誠心誦念即可。如中國人所習誦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章嘉大師曾爲解釋,唵是身義,嘛呢是蓮華,叭咪是保持、持守義,吽是心意,合起來講是保持自己的身口意業,像蓮華一樣的潔淨。由此可見,咒語含義圓備真善美慧。且一經圓具叁體,叁髅卻是一義,其目的都是爲了契機。
己、阿難谏頌 一、請佛住世 二、疑謗重罪 叁、各罪別報 四、五戒別果 五、疑罪福果 六、世意惡報 七、結勸
一、請佛住世
阿難因而谏頌曰,這一句說出了阿難說偈動機。“因而”,就是因前面自慶憫他,覺得末世衆生實在是太苦了,因此,阿難不但是代表末世衆生請佛住世,而且,還再以詩歌(偈頌)勸…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