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是有人发心学佛,接受过佛陀教戒,“禁戒”是佛弟子自律处众的规范,如三自皈、五戒十善、菩萨戒等,都是生活教育、行的教学,因此,佛弟子都要至心诚信受持,依教奉行。学佛第一要孝顺父母,须知世出世间大道,顺孝而已矣!在大乘佛法中,孝为地藏,能生育万物,容忍万物,学佛先要以地藏菩萨为导师,学顺孝根本法也。人能顺孝,心定和顺,则可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量福慧,从此生起,诚圣学第一学处也。孝顺之人,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起心动念,造作行为,畏因慎果。“敬归三尊”,是讲恭敬归依三宝,特别是要明了自皈依自性三宝的道理,前次举坛经中六祖大师的开示已经讲过。“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这三句是佛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行之事。“养亲”就是善事父母,善养父母之身,身康健;善养父母之心,心安乐;善养父母之志,无负父母之期望。于佛法中尤以劝父母学佛,弘护正法,善养父母之法身慧命,才尽到养亲之教。“尽忠”是教我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大众的服务,要尽忠心,负贲任,尽职守,于佛法中,尤须护持正法道统,发扬光大,尽心尽力,协助培养儒宗佛祖,这才是一切众生万善万福的根源,这是佛陀教诫弟子尽忠之意。“内外谨善”,内指心,外指身,身心之善行,表里一如也。“心口相应”,楞严经中佛告诉阿难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心直言直,中间永无诸委曲相。”由此可知,欲证得无上菩提,净圆妙心,一定要从“心口相应”下手,就是心直、口直、行直。“直”是诚至极处之称,也就是大菩提心中的“直心”,观无量寿经上称作“至诚心”。佛陀在此地的七句开示,是教人务本尽诚而已,而务本尽诚,正是世出世学之大本,世君子尚且能务本,何况学习大乘菩萨道者?若不从根本修学,正如建高楼而未立地基,其后果思之可得也!下面二句“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是佛正答阿难之问。佛教我们说,世间事可以做,但是不可有世间意。

  三、请解世事世意之义 (一)世事 (二)世意

  (一)世事

  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

  阿难听了佛陀的教训,但不知世间事和世间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可以做世间事,而不可以有世间意?于是更进一层,请佛为我们作一个明确的解释,故有此问。下面是佛陀的解答,先解释什么叫世间事。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

  世间事,无量无边,佛陀在此处,只不过略举几个例子来为我们说明,使我们觉悟,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不碍世间法,世间法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佛法的修行工夫,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种种琐碎的事务中,看破、放下,然后再提起。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做佛陀的学生,无碍于世间事,可以经营商业,可以贩卖货物,可以从事各种生产营利的事业,只要以诚敬忠信待人接物就好,所谓但取仁中利,莫求义外财,凡是合乎道义的利益,就可以去做,在四十华严里,诸佛菩萨种种示现,就是榜样。“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罔是欺骗,此二句是教忠信,买卖要公平,不可欺骗人,更不可害人。“施行以理”,这一句是教诚敬,凡事必须合情、合理、合法,以“仁爱信义”四德服务社会,造福社会,这样就是学佛,就是行菩萨道。“不违神明自然之理”,此句是指吾人本性而说,人性本善,天理良心,是本有的性德,本性本具无量智慧,万德万能,故称“神明”。此处意思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本诸天理良心,求个心安理得。不然,纵使逃过法网,绝难逃过良心的责备。“葬送之事”,是慎终追远之意,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此人情至厚之道也。地方社会,能尽力推行,则民化其德,可归于厚道。“移徙姻娶”,移徙是迁居,包括所谓的移民;姻娶,就是婚嫁,像这些都是世间事,都可以为之。我们从佛陀所举的这几个例子里,就应该觉悟到,佛教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实在是没有违背,佛并无制止。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做的是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呢?

  (二)世意

  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从这一节经文中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佛所说的世间意,就是指的“迷信”。“不可得为世间意”,就是教人不可以迷信,不可以做迷信的事,尤其不可以做迷信鬼神的事。迷信之事,也是有很多的,但愿能于此体会得知,这些皆是世俗习气。其实,若究竟言之,凡情识用事,皆世间意,四智菩提则超世间,此又不可不知也。佛说:做佛陀的学生,(一)不可以卜问,包括算卦、测字、看相、算命、风水、预卜吉凶祸福等世俗习气。(二)不可以请祟,这一句是指那些巫婆、觋童(乩童)、扶鸾、驾乩、延请鬼神狐仙之类者,佛子不可以作。(三)符咒,佛子不可以学习画符、念咒、驱鬼、治病等事。(四)不可以厌怪,这是外道邪术镇压之类。如古时泥木工之压人术,中外皆有。汉武帝时,江充之祸,即是明证。江充是汉武帝的绣衣使者,一天,路逢太子乘车马驰道中,驰道是皇帝专用的道路,太子车马驰道中是不敬。江充是皇帝近臣,太子见到了,拜托他不要将此事报告皇帝,江充未听,还是将这桩事报告皇帝。有一次武帝生病了,江充很怕,万一皇帝死了,太子即位,有被杀头的危险,于是设计陷害太子,故意在皇帝面前说,皇帝的病,是蛊祟所起,有人欲谋害皇上,武帝果然相信,就命江充带著胡人巫师,掘地捕蛊,烧铁钳强人承认,老百姓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说宫中有蛊气,遂掘太子宫,得预先埋藏的木人,献皇上,太子冤无由申,皇上将木人交江充斩之,皇后、太子皆自杀。武帝后来才知道是江充欺诈陷害,后悔莫及,遂灭江充三族。为佛弟子,绝不可为也。(五)不可以祠祀,此处所说的祠祀是指奉事邪鬼、邪神,拜拜、许愿、还愿之类者。(六)不可以解奏,所谓解释怨仇,以疏文(书表)奏天帝鬼神之流者。(七)也不可以选择良日良时,这也是习俗所尚,世人凡有所作,总要选一个黄道吉日,择个好时辰。总而言之,佛所讲的世间意,全都是世俗迷信,违背性理,不但为佛弟子不可以作为,就是孔子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以世儒之高明者,也不为世间意。但是,时至今日,世风日下,佛、孔微言绝,而怪力乱神大兴于世,蛊惑人心,众竞尚之,欲天下之不乱,不可能也。儒佛之教,皆以真理启发人之正智,所以是理智,绝非迷信。在前面已经说过,善因必得善果,恶因定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事不可强求,必须要知道,迷信鬼神,求助鬼神,谄媚巴结鬼神,不但不能转好运,反而越转越糟、越坏,以至于不可收拾,那里能得到一点好处呢?佛教我们不得为,孔子教我们敬而远之,都是教我们破除迷信,启发正智,凡是迷信的,都是世间意。然趋吉避凶,乃人之常情,既不得为世间意,那又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得到身心吉祥安稳呢?下面经文,佛陀就要为我们说明做佛弟子所当为者,经文中有六点指示,是真正趋吉避凶的不二法门,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必须依教奉行的。

  四、佛训道尊 (一)佛子施作当启三尊 (二)道戒为尊天神敬伏 (三)道包天地人自挂碍 (四)善恶由心设喻便解 (五)戒行参天众圣赞叹 (六)智士自应如教奉行

  (一)佛子施作当启三尊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佛之玄通,无细不知。

  这是佛陀对我们的第一点指示,说道:接受佛陀五戒的教学,又能确实修习者,一定是个有福德的人。福德就本经所讲的是(一)长寿(二)大富(三)清净(四)众奉(五)德慧,而诸经所说大同小异,福德是果报,五戒正是其修因。佛弟子,修善因,得福果;有所施作,必依三宝。佛之玄通,无所不知,依教修学,定得感通。

  上面讲到佛弟子可以做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之后,佛陀非常慈悲,又为我们指示六点趋吉避凶,自求多福大慧的修行法门。第一点,就是说佛弟子有所施作,应当启白三宝,佛前焚香祷告是向佛报告,所作所为不违经训是向法宝报告,与善师或道德之人商讨请教,就是启白僧宝,做事合乎天理良心,自然与佛玄通感应道交了。

  (二)道戒为尊天神敬伏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第二点指示,是说明一切行为中,唯有道德戒行,最为诸天鬼神尊崇敬伏。能够守持佛戒,有得于心的道德之人,道德随其修学,日日提升,诸天天神更为拥护,使其道德格外具足威重,是道护为强。“役使诸天”,是天神敬伏道德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如唐朝的李通玄居士,终南山的道宣律师,皆有天神长期为服劳役。且高僧传内所载,天神事奉道德之人的事迹甚多,可以参看。“天龙鬼神,无不敬伏”。这是指四天王所属的八部鬼神,他们见到持戒修道的人,无不恭敬伏侍。所以,“戒责则尊,无往不吉”,佛门戒律精神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绝对不恼害众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是善行中最为可贵者,且戒之在心,他法难与之比。故戒德之人,一切作为,实在是无往不利,可见这是大吉大利的修行法。“岂有忌讳,不善者也。”这是说人所避忌而讳言者,如人心中恐怖不祥之事类,当我们明了道护为强的道理,那里还有什么忌讳?什么不利的呢?是又何必自屈而为世间意呢?我在各地讲经,时有人来问,第三次大战眼看不可避免,何处最为安全呢?我告诉外人说,台湾最安全,告诉国人说,行善、积德、修道,最为安全,无往不吉也。

  (三)道包天…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