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有人發心學佛,接受過佛陀教戒,“禁戒”是佛弟子自律處衆的規範,如叁自皈、五戒十善、菩薩戒等,都是生活教育、行的教學,因此,佛弟子都要至心誠信受持,依教奉行。學佛第一要孝順父母,須知世出世間大道,順孝而已矣!在大乘佛法中,孝爲地藏,能生育萬物,容忍萬物,學佛先要以地藏菩薩爲導師,學順孝根本法也。人能順孝,心定和順,則可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量福慧,從此生起,誠聖學第一學處也。孝順之人,不敢惡于人,不敢慢于人,起心動念,造作行爲,畏因慎果。“敬歸叁尊”,是講恭敬歸依叁寶,特別是要明了自皈依自性叁寶的道理,前次舉壇經中六祖大師的開示已經講過。“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這叁句是佛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行之事。“養親”就是善事父母,善養父母之身,身康健;善養父母之心,心安樂;善養父母之志,無負父母之期望。于佛法中尤以勸父母學佛,弘護正法,善養父母之法身慧命,才盡到養親之教。“盡忠”是教我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大衆的服務,要盡忠心,負贲任,盡職守,于佛法中,尤須護持正法道統,發揚光大,盡心盡力,協助培養儒宗佛祖,這才是一切衆生萬善萬福的根源,這是佛陀教誡弟子盡忠之意。“內外謹善”,內指心,外指身,身心之善行,表裏一如也。“心口相應”,楞嚴經中佛告訴阿難說:“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心直言直,中間永無諸委曲相。”由此可知,欲證得無上菩提,淨圓妙心,一定要從“心口相應”下手,就是心直、口直、行直。“直”是誠至極處之稱,也就是大菩提心中的“直心”,觀無量壽經上稱作“至誠心”。佛陀在此地的七句開示,是教人務本盡誠而已,而務本盡誠,正是世出世學之大本,世君子尚且能務本,何況學習大乘菩薩道者?若不從根本修學,正如建高樓而未立地基,其後果思之可得也!下面二句“可得爲世間事,不可得爲世間意”,是佛正答阿難之問。佛教我們說,世間事可以做,但是不可有世間意。
叁、請解世事世意之義 (一)世事 (二)世意
(一)世事
阿難言:“世間事,世間意,雲何耶?天中天。”
阿難聽了佛陀的教訓,但不知世間事和世間意,有什麼區別?爲什麼可以做世間事,而不可以有世間意?于是更進一層,請佛爲我們作一個明確的解釋,故有此問。下面是佛陀的解答,先解釋什麼叫世間事。
佛言:“爲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平鬥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違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爲世間事也。”
世間事,無量無邊,佛陀在此處,只不過略舉幾個例子來爲我們說明,使我們覺悟,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礙世間法,世間法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佛法的修行工夫,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種種瑣碎的事務中,看破、放下,然後再提起。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做佛陀的學生,無礙于世間事,可以經營商業,可以販賣貨物,可以從事各種生産營利的事業,只要以誠敬忠信待人接物就好,所謂但取仁中利,莫求義外財,凡是合乎道義的利益,就可以去做,在四十華嚴裏,諸佛菩薩種種示現,就是榜樣。“平鬥直尺,不可罔于人”,罔是欺騙,此二句是教忠信,買賣要公平,不可欺騙人,更不可害人。“施行以理”,這一句是教誠敬,凡事必須合情、合理、合法,以“仁愛信義”四德服務社會,造福社會,這樣就是學佛,就是行菩薩道。“不違神明自然之理”,此句是指吾人本性而說,人性本善,天理良心,是本有的性德,本性本具無量智慧,萬德萬能,故稱“神明”。此處意思是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本諸天理良心,求個心安理得。不然,縱使逃過法網,絕難逃過良心的責備。“葬送之事”,是慎終追遠之意,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此人情至厚之道也。地方社會,能盡力推行,則民化其德,可歸于厚道。“移徙姻娶”,移徙是遷居,包括所謂的移民;姻娶,就是婚嫁,像這些都是世間事,都可以爲之。我們從佛陀所舉的這幾個例子裏,就應該覺悟到,佛教與我們日常生活習慣,實在是沒有違背,佛並無製止。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做的是世間意。什麼是世間意呢?
(二)世意
世間意者,爲佛弟子,不得蔔問、請祟、符咒、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日良時。
從這一節經文中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體會到,佛所說的世間意,就是指的“迷信”。“不可得爲世間意”,就是教人不可以迷信,不可以做迷信的事,尤其不可以做迷信鬼神的事。迷信之事,也是有很多的,但願能于此體會得知,這些皆是世俗習氣。其實,若究竟言之,凡情識用事,皆世間意,四智菩提則超世間,此又不可不知也。佛說:做佛陀的學生,(一)不可以蔔問,包括算卦、測字、看相、算命、風水、預蔔吉凶禍福等世俗習氣。(二)不可以請祟,這一句是指那些巫婆、觋童(乩童)、扶鸾、駕乩、延請鬼神狐仙之類者,佛子不可以作。(叁)符咒,佛子不可以學習畫符、念咒、驅鬼、治病等事。(四)不可以厭怪,這是外道邪術鎮壓之類。如古時泥木工之壓人術,中外皆有。漢武帝時,江充之禍,即是明證。江充是漢武帝的繡衣使者,一天,路逢太子乘車馬馳道中,馳道是皇帝專用的道路,太子車馬馳道中是不敬。江充是皇帝近臣,太子見到了,拜托他不要將此事報告皇帝,江充未聽,還是將這樁事報告皇帝。有一次武帝生病了,江充很怕,萬一皇帝死了,太子即位,有被殺頭的危險,于是設計陷害太子,故意在皇帝面前說,皇帝的病,是蠱祟所起,有人欲謀害皇上,武帝果然相信,就命江充帶著胡人巫師,掘地捕蠱,燒鐵鉗強人承認,老百姓冤死者數萬人。江充又說宮中有蠱氣,遂掘太子宮,得預先埋藏的木人,獻皇上,太子冤無由申,皇上將木人交江充斬之,皇後、太子皆自殺。武帝後來才知道是江充欺詐陷害,後悔莫及,遂滅江充叁族。爲佛弟子,絕不可爲也。(五)不可以祠祀,此處所說的祠祀是指奉事邪鬼、邪神,拜拜、許願、還願之類者。(六)不可以解奏,所謂解釋怨仇,以疏文(書表)奏天帝鬼神之流者。(七)也不可以選擇良日良時,這也是習俗所尚,世人凡有所作,總要選一個黃道吉日,擇個好時辰。總而言之,佛所講的世間意,全都是世俗迷信,違背性理,不但爲佛弟子不可以作爲,就是孔子也說過: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是以世儒之高明者,也不爲世間意。但是,時至今日,世風日下,佛、孔微言絕,而怪力亂神大興于世,蠱惑人心,衆競尚之,欲天下之不亂,不可能也。儒佛之教,皆以真理啓發人之正智,所以是理智,絕非迷信。在前面已經說過,善因必得善果,惡因定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世事不可強求,必須要知道,迷信鬼神,求助鬼神,谄媚巴結鬼神,不但不能轉好運,反而越轉越糟、越壞,以至于不可收拾,那裏能得到一點好處呢?佛教我們不得爲,孔子教我們敬而遠之,都是教我們破除迷信,啓發正智,凡是迷信的,都是世間意。然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既不得爲世間意,那又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得到身心吉祥安穩呢?下面經文,佛陀就要爲我們說明做佛弟子所當爲者,經文中有六點指示,是真正趨吉避凶的不二法門,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必須依教奉行的。
四、佛訓道尊 (一)佛子施作當啓叁尊 (二)道戒爲尊天神敬伏 (叁)道包天地人自挂礙 (四)善惡由心設喻便解 (五)戒行參天衆聖贊歎 (六)智士自應如教奉行
(一)佛子施作當啓叁尊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當啓叁尊。佛之玄通,無細不知。
這是佛陀對我們的第一點指示,說道:接受佛陀五戒的教學,又能確實修習者,一定是個有福德的人。福德就本經所講的是(一)長壽(二)大富(叁)清淨(四)衆奉(五)德慧,而諸經所說大同小異,福德是果報,五戒正是其修因。佛弟子,修善因,得福果;有所施作,必依叁寶。佛之玄通,無所不知,依教修學,定得感通。
上面講到佛弟子可以做世間事,不可得爲世間意。之後,佛陀非常慈悲,又爲我們指示六點趨吉避凶,自求多福大慧的修行法門。第一點,就是說佛弟子有所施作,應當啓白叁寶,佛前焚香禱告是向佛報告,所作所爲不違經訓是向法寶報告,與善師或道德之人商討請教,就是啓白僧寶,做事合乎天理良心,自然與佛玄通感應道交了。
(二)道戒爲尊天神敬伏
戒德之人,道護爲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無往不吉,豈有忌諱不善者耶。
第二點指示,是說明一切行爲中,唯有道德戒行,最爲諸天鬼神尊崇敬伏。能夠守持佛戒,有得于心的道德之人,道德隨其修學,日日提升,諸天天神更爲擁護,使其道德格外具足威重,是道護爲強。“役使諸天”,是天神敬伏道德人的具體行爲表現,如唐朝的李通玄居士,終南山的道宣律師,皆有天神長期爲服勞役。且高僧傳內所載,天神事奉道德之人的事迹甚多,可以參看。“天龍鬼神,無不敬伏”。這是指四天王所屬的八部鬼神,他們見到持戒修道的人,無不恭敬伏侍。所以,“戒責則尊,無往不吉”,佛門戒律精神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絕對不惱害衆生,與人爲善,成人之美,是善行中最爲可貴者,且戒之在心,他法難與之比。故戒德之人,一切作爲,實在是無往不利,可見這是大吉大利的修行法。“豈有忌諱,不善者也。”這是說人所避忌而諱言者,如人心中恐怖不祥之事類,當我們明了道護爲強的道理,那裏還有什麼忌諱?什麼不利的呢?是又何必自屈而爲世間意呢?我在各地講經,時有人來問,第叁次大戰眼看不可避免,何處最爲安全呢?我告訴外人說,臺灣最安全,告訴國人說,行善、積德、修道,最爲安全,無往不吉也。
(叁)道包天…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