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所以佛說“世世受殃,無有斷絕”。像這樣的反覆報複,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慘酷,一次比一次痛苦,這種結果,實在說,全是由于無知、迷惑、顛倒所造成的;如果想免除這樣慘痛的果報,那就必須有一番大徹大悟,開真智慧,認真的修學“怨親平等觀”。首先,要能夠忍受果報,不再存有報複心理,才能漸漸斷惡緣、化惡因,化世世怨仇爲大慈大悲,等念怨親,物我一如,入不二法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才是真正的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這種覺悟,是相當不容易,但是,並不是做不到,而是在于自己肯不肯真做。

  如果不覺悟,不能真修,還是心爲境轉,那就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斷。惡因不斷,惡緣增長,結果當然是“現世不安,數逢災凶”。現前身心不安,常有憂慮、恐怖,又時常遭遇到凶險不吉祥的災難,這都是屬于怨對現世的果報。

  (二)叁塗萬劫

  死人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爲人屠截;叁塗八難,巨億萬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令身困苦,啖草飲泉。

  這是第二小段,說明後世叁途萬劫,永無止盡的苦報。

  佛在前面給我們說了殺生現世的果報後,接著更進一步,再說明後世果報的真相。在此處,首先要肯定的認識,一切人和物,都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我們的肉身,雖然是隨看叁世而有生滅的現象,但是我們的精神(世俗叫做靈魂)確是叁世常存不滅的。民國六十九年九月廿九日下午華視播放“神秘的飛牒”裏,也承認了:智慧、靈魂、精神是永存的,不隨身軀同滅,而且承認了轉世輪回。因此,業報循環、因果輪回,也就永無止盡了。靈魂是心智變現之物,在佛法唯識系裏,有非常深入的實證和詳盡的說明。這是真理、是事實,絕不是理論或推測。所以,古今聖哲無不是教我們提升心智、美化心靈,充實我們生命的實質,止于至善的境界,而後叁世輪回的身心環境,當然也會愈轉愈趣向真、善、美、慧的受用了。可歎的是,世人每每將這麼重要的大事,忽略而不深入體察,以一己之偏見、陋執,撥無因果,反將聖哲明訓,誤會作迷信、荒唐無稽、不可依憑,于是逞己邪見,妄充通家,以世智辯聰,自誤誤人,以至于不可收拾;廢經、廢孝、廢除倫常道德,父母且殺,何況其余!以致天災人禍,日漸逼追,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究其根源,總由不知叁世因果報應真相之所致。

  佛在這一節經文給我們講的,的確是很可怕的事實。那就是:殺生的果報,除了現在的殃報、不安、災凶之外,身後還有叁途萬劫的苦報。佛說殺業重的人,死了以後,神魂必定墮在地獄。一切經中常說十法界的業因、果報,尤其是每每講到叁惡道,總是講得格外詳明:如貪欲心重,是餓鬼道因;嗔恚心重是地獄業因;愚癡心重(不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惡)是畜生業因。“怨對相報”當然是嗔恚心特別重,一定是會感召地獄的果報。有關地獄果報之事理,諸位可以細讀“楞嚴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自然就明白了。地獄受苦時日很長,罪報受滿,出離地獄,大多數是轉生到餓鬼道,或是畜生道去還債。所以說:“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爲人屠截”。乃知夙生債負,受者毫厘不能增,與者毫厘不能減;吃他八兩,還他半斤。因此,才有“叁塗八難,巨憶萬劫”,沒完沒了,實在可畏。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殺生是萬萬不可造的。

  剛才講到“叁塗八難”,這是佛學術語,在此地簡單解釋“叁塗”:(一)火途,地獄猛火所燒之處。(二)血途,畜生互相啖食之處。(叁)刀途,餓鬼以刀杖逼迫之處。十法界中此叁道最苦。“八難”是說衆生見佛聞法,有八種障難:(一)叁塗爲叁種,(二)北俱盧洲,(叁)長壽天,(四)盲、聾、喑啞,(五)世智辯聰,(六)佛前、佛後。無有見聞佛法機緣。正如開經偈中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無有一些誇張。

  “以肉供人”是說墮落在家畜之中,也有被人獵殺的野生禽獸之類,來償還命債的果報。說到果報酬償,實在是複雜極了。“未有竟時”,也就是講他虧負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償了,往往一生所造,百世莫償,真是未有竟時。所以佛教誡弟子說:“隨緣消舊業,莫更作新殃”,意即在此。“令身困苦,啖草飲泉”二句,是形容畜生現世生活的苦狀。

  (叁)現畜前因

  今世現有是輩畜獸,皆由前世得爲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不信致此。世世爲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這一段經文是佛爲我說出現前畜生道的前因,也是問殺生責任一大段的總結。

  “今世現有是輩畜獸”,佛陀舉出現在世間畜牲野獸,它們爲什麼落得披毛戴角,如此不堪呢?這都是由于前世,或是多生多劫的前世,“得爲人時”,做人的時期,“暴逆無道,陰害傷生”,陰險懷惡,暗中傷害衆生,“不信”聖賢教誨,不信因果報應,所以,他們才造作種種罪業,招來現前的苦報,一“致”于“此”。“世世爲怨,還相報償”,這一句是佛說出世間衆生真相。佛陀五眼圓明,真語、實語、如語,從不欺人;佛眼所見,人之于人,人于衆生,人于萬物,實在是平等不二的。儒家講孝、講仁,“孝”字是合“老”與“子”爲一體,二而不二;“仁”字二人合成一字,也是二而一的意思。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又說:“予一以貫之”,孔子說的“一”,即佛法中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的符號。中華文化道統,就是以“孝”、以“仁”、以“一”爲中心,大乘佛法是以“一真”、“不二”爲中心,是以古德雲:識得“一”萬事畢。法華經說: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是“一”爲大事,“不二”就是一,六祖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孝”是不二之法,“仁”也是不二之法,是佛法與中華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爲如此,才能與中華文化合而爲一,發揚光大,其成果則遠超過印度本土。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看到萬法“一真”、“不二”的實相,于是乎,在感覺上,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吃虧,上他人的當,受人欺騙;以爲自己的財物損失了,精神不安,憂慮恐怖,都是別人、或環境造成的。其實不然,如果見到叁世的因果報償,就會恍然大悟,世間真的沒有人能占到別人的便宜,也沒有人真正吃虧上當,因爲,果報酬償是通叁世的。只要因緣聚會,誰也不能躲過。躲過今天,躲不過明天,躲過今生,躲不過來生。經說:“一切衆生所作業,縱經百劫亦不忘,因緣和合于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語雲:“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又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知叁界苦樂、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無躲處。東嶽廟有一付對聯說:“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何不猛生悔悟,回頭是岸。禅宗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說:“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又說:“罪福二輪,苦樂兩果,皆叁業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嗔恚邪淫,即地獄業;悭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暗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心淨則香臺寶樹、淨刹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禀質;非是天降地生,實在是最初一念所致。離卻心源,更無別體。”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自今而後,決定要與人爲善,成人之美;逆來順受,容過忍辱,了無怨尤,息滅報複,心意等慈清淨,才真正能夠免除“世世爲怨,還相報償”的悲劇。若非如是勤修,則“怨對酬償”,世世不免。

  “神同形異”,“神”是神識,俗稱靈魂,其實“神魂”是迷而不靈,孔子稱之爲“遊魂”是很有道理的。“形”指六道衆生的身形。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是講,“神魂”原來是一個,但隨著所造的善惡業力,輪回在六道中,受苦樂果報的身形卻是千差萬別。這正是孔子所謂的“精氣爲物,遊魂爲變”。夫子在佛法未入中國之前,也有同樣認識,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罪深如是”,一句是總結說明一切造惡業的衆生,在六道輪回中,尤其是叁惡道最苦,出離最難,其于殺生關系最大,其次是偷盜,單就這兩種罪行,已足夠構成叁惡道的循環了,而造成怨怨相報無盡期的慘劇。經文至此,將第二大段,殺生責任,講完了。

  前面所講經文,意在止惡。今科意教修善,修善必有師承,故訓之事師之道。

  底下要講的是本經的第叁大段,討論“教學”問題。經文有廿叁行,自第四頁最後一行起,至第七頁第叁行“可不慎也”止。在這一段經文裏,我們將可見到叁千年前聖哲們的教學精神與教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丙、師弟之分 一、師生之本分 二、師生之行持

  一、師生之本分 (一)弟子本分 (二)師教本分 (叁)弟子背師罪果

  (一)弟子本分 1、惡意向師及善者問答 2、惡意向師及善者之喻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1、惡意向師及善者問答

  阿難複白佛言:“世間人及弟子,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其罪雲何?”

  這一節經文,是阿難請教的話,問意很明顯,旨在請示世人做學生的本分事。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人能知本分、盡本分,則近道矣。這的確是教學上最重要的課題。做學生、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職責;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職責,一定先要認識教育、師道,與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及一切衆生的關系。佛陀教育和儒家教學,都是以“仁”、“孝”爲基始根本,精進提升到真善美慧的完人境界,就叫做“聖人”,或稱做“佛陀”。所以古德有說:“學問之道,仁而已。仁之道,孝弟而已。”儒佛的教育就是“仁孝”的教育,其具體的教學就是倫常八德的修養。中國人自古以來“學孝、學仁”,“行孝、行仁”,“教孝、教仁”,…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