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將仁孝之心,提升到最高境界,擴展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皆朋友。而佛教更進一步,推展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時空物我一如,與天地萬物合爲一體的至極境界,這才是竭盡“仁孝”之極致;竭盡教育的功能,完成偉大不可思議的圓滿人格,稱之爲“佛”。儒佛的教學,都是從“格物”、“致知”達到“誠意”、“正心”做起。佛法中的斷煩惱,就是格物功夫;學法門就是致知學問。大乘佛法,六度裏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是格物工夫的具體修學法。“般若”更是“致知”之極致,根本智、後得智的圓滿成就。直心、平等心是意誠之極,深心、清淨心是心正之極,身修之極。大慈大悲是家齊之極,國治之極,天下公平之極。是儒道、佛道、天道、人道,一體也,一道無二道。圓修圓證此道之人,就叫做“聖人”,叫做“佛”。大乘佛法的教學,是以四大菩薩爲中心。(一)地藏代表孝道,地能生育萬物,含藏萬物。孝爲萬善根源,蘊藏無盡德能,是以孝心比如大地。這是佛教必修的第一門課程,導師就是地藏菩薩。儒家教學,首重忠孝,其在童年就接受真實、明德、福慧基本的教育,與地藏教學完全相同。(二)觀音代表大慈大悲,(叁)文殊代表明哲理智,這兩位菩薩的教學又通于“仁愛”、“信義”四德目。“仁”者,人我一體也。“愛”者,一切恭敬也。“忠孝”是教學之體,“仁愛信義”是教學之用,待人接物心存“仁愛”,言有“信”無欺,行有“義”,“義”者,盡義務而無求報償也。此四德是用在壯年,服務于社會、國家的善良教學,是佛教的悲智雙運,普利衆生;是儒家的“在親民”,是教人修福、造福的教育。普賢代表大修行,等虛空法界的真實行,類似“和平”二德目。“和”者,恒順、隨喜也,就是一切法都能隨和、隨緣的意思;“平”者是心境平等、不變的意思。正是普賢教人,恒順衆生、隨喜功德的宗旨。如能養得性情和平,和于十方,平等叁際,聖賢之學,究竟圓滿極于斯矣!從此,起心動念,言談舉止,無不稱性,也就是止于至善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美的享受,這種享受實在是和平提升至極而證得者;這是美的教育,是享福的教育。由此可知,儒佛的教育都是以“仁孝”爲根本,少年基福,壯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中華福智教育。用來達成倫常社會、世界大同的至善目標。以上所講的,只是儒佛教學的粗淺簡介,希望能藉此機會幫助大家對儒佛教育多了解一些,明了儒佛大道是確實有益于我們實際生活的,然後才能談“尊師重道”,才會懂得這一段經文問答的意趣所在。現在解釋經文:“世間人”指一般人,“弟子”是指在學的學生說的,“惡意”指(一)輕慢(二)嗔恨(叁)嫉妒(四)背叛(五)陷害等等,都是很重的惡意、惡行。“道德”,禮記上說:“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大者包羅萬事,小則才藝善行。”“道”是一切聖凡共由之達道,日用事物當然謂之道。“德”是行道有得于心謂之德。佛教的戒定慧,儒家的五常八德,皆謂之德。“道德”是儒宗佛祖教人立身之大本。明教大師說:“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意即安貧樂道,止于止善)道德之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意即雖爲天子,暴淫匹夫耳)”合起來講,就是修養戒定慧,或是力行孝悌忠信一切善法的,都叫道德之人。老師和道德之人,是鄉之寶、國之寶,因爲他的道德學問,能化民成俗、福佑地方,功德最大。阿難問意是說:假若有人或是在學學生,惡意對老師,或是惡意對有道德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罪過呢?

  佛語阿難:“夫爲人者,當愛樂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

  世尊答覆阿難的經文,可分爲叁節:(一)答問惡意向師及善人(二)惡意向師及善者之喻(叁)說明善戒感天慎勿嫉妒。這是第一節。佛告訴阿難說:“夫爲人者”,是說做人的道理,應當愛好他人之善,不可以嫉妒。“善”的標准,前面也講過不少,佛法中五戒十善,儒家倫常八德,是最重要的准則。禮記上說:“修身踐言,謂之善行。”中峰大師說:“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則公平,公平是真善,利己則自私,自私是假善。古人有說:“人之爲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真善也。”了凡先生說:“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最宏。”由此可見,善人者,心善行善,其言行足以化導一方,爲民師保,移風易俗,安定社會,福利國家,猶如暗路明燈,航海指南.不可失也。所以,做人應該常存心與人爲善,成人之美,切不可嫉妒善人,障礙好事。

  “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這一句,如不學佛,的確是看不出其中果報的嚴重,佛的功德,無與倫比,說之不盡,不可思議。因爲佛陀教化影響的範圍,是等同法性、周遍法界。因此,阿難在前面稱佛爲天中之天,佛爲九法界導師,衆生要是惡意對佛,果報都在無間地獄,出離很難。明了這個道理,才曉得佛說這句話的嚴重性。但是世間道德之人及善師,畢竟不是佛,爲什麼惡意向之會得類似的苦報呢?須知惡意對待一個有守有爲、心行善良的道德善師,是一種滅法害衆生的罪行。我們的身命得自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等同父母,禮記中所說:“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叁年。”就是這個道理。再說善師道德之人,其心行與佛心行相應,諸天善神,無不推崇受教,功同造化,普利衆生,是故果報與佛無異。

  2、惡意向師及善者之喻

  甯持萬石弩自射身,不可惡意向之,佛言:“阿難,自射身爲痛不?”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其善師者,痛劇弩射身也。”

  這是第二小節,說明惡意向老師及善人的比喻,經文很明顯易曉。佛說:甯願拿著萬石強大的弩弓來自射己身,也不可以用惡意來對待老師及道德之人。古時候一百二十斤爲一石,萬石是形容弓的強有力,射程遠。弩弓是一種機械弓,同時可以發射多支箭的機械弓,是古代兵器中的利器。佛這句話是勸誡的語氣,其中深意,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以下叁句是比喻。佛說:阿難,拿著這樣強有力的弩弓自射自己的身體,痛不痛呢?阿難回答說:很痛,很痛。世尊。佛又比喻說:如果有人用惡意對待老師及有道德的人,將來果報的痛苦,將是遠超過弩箭射身之痛。因爲弩箭射身,痛止一時、一生。地獄苦痛乃千萬年求出離而不可得,弩箭射身如何能比。是勸告諸君,不可以惡意向師及道德善人。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爲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不可輕嫉,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甯投身火中,利劍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這一段經文,是第叁小節,說明善心善行,感動天神,慎勿嫉妒。

  佛在經中特別指爲人弟子,絕對不可以輕慢老師,及用惡意對待有道德的人,應當將老師和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薩一樣,不可以輕慢嫉妒。“見善代其歡喜”一句,是修隨喜功德。更應當盡心盡力助成善行,身之敬事,口之贊揚,意之喜悅,財物之供養,是助成善行,功德等同。譬如鍾表之功在指針報時,然構成鍾表的每個零件,都有報時的功德;與人爲善,成人之美,功德並沒有兩樣,爲什麼我們不肯做呢?佛又說:人能持戒清淨,德行能感動諸天神明的尊重,如唐道宣律師,感得博叉天王之子侍衛一樣。華嚴經說:“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贊歎”,一切鬼神自然恭敬保護。佛又說:甯可自己投身大火燒死,利劍自割死,都不算是苦。要小心謹慎,莫嫉妒善人善事,其罪不小。釋門自鏡錄中有“妒賢嫉化第四”,詳載報應之事,可以參看。

  (二)師教本分 1、師呵弟子問答 2、示以正規不使怨訟 3、雙戒誹謗之谕

  1、師呵弟子問答

  阿難複白佛言:“爲人師者,爲可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師弟子義,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

  這是第一節,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尤其是末法時代,現前的社會,做一個好老師,良師、善師、明師,實在也是不容易的。現代的教育,比古時候普及太多了,學校多,學生多,老師也多。想想過去的學校(抗戰期間),一般學校,全校師生很少有超過一千人的,一個班級,多的也不過叁四十個學生,少的只有十幾個學生,老師教學比較容易貫注,師生猶如父子,終身憶念不忘。至于不依情理處罰學生的老師,的確是很少見的。現在的學校裏,像這樣的事,或有所聞,但這並不算是新聞,因爲遠在叁千年前,教學過程中,就有這種事實發生,所以,阿難尊者才提出來,請教佛陀。

  阿難說:“一位做人老師的人,是可得任意呵斥、遏抑(壓製)學生,而不必依從正當的道理。或者是學生犯了小過,故意宣揚成爲大過,像這樣的爲人老師,會不會有罪呢?”佛說:“不可不可,做老師的人,不可以無理隨便呵斥處罰學生,不可以將學生的小過失說成大過。”“師弟子義,義感自然”,是講師生恩德情義,合乎性德,順乎自然。當相聚之時,情誼之交感,恩同骨肉,所以要彼此常相問訊,要存心厚道。學生對老師如父兄,老師愛學生如子弟。佛常教人慈悲一切,愛護衆生。做父兄師長的,要常常將自己一生感到遺憾的、錯…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