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誤的、失敗的經驗教訓,善告子弟,所謂“前車之鑒,後車知戒”,希望下一代永遠不犯上一代的錯誤,那麼,下一代的成就,才能真正超過上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滿、更偉大,這才是真的愛護兒女、學生。做兒女學生的,也一定要體會父兄師長的恩德。
2、示以正規不使怨訟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祟禮律,不使怨訟。
這是第二節,說明老師應教學生正道規矩,無使學生心懷怨尤。“黜之以理”,黜指責罰,當學生犯了過錯,應該責罰時,老師可以責罰學生,但絕不是無理忿恨隨便處罰,而是基于愛心,目的使其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教之以道”,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在人能明道理。理,真理、天理、性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賢聖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爲倫常八德,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在佛法爲五戒十善,二學叁慧,六度一心,明心見性,入不二門,是教之以大道。人能體行大道,則一切科技發明,必能造福世人,而不會去製造殺人利器,毀滅世界,造無邊罪業了。因此,人必須受教育,一定要接受天理人道的教育,做好人、行好事,自利利他,造福國族人蕈的福慧雙修圓滿教育。“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儒家講禮,佛說戒律,“禮律”是行的哲學,是大道的實踐,是真善美化的幸福享受,一切聖哲、佛菩薩,無不竭力推崇弘揚。中國過去有禮義之邦美稱,一個講求禮律的國家,就是一切國家的模範。弘揚推崇禮律的社會,一定是真正的安和樂利的社會。“禮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回想過去,童蒙教育,以灑掃應對、背誦句讀;佛門則五年學戒、誦經論、事長上,皆是禮律的根本修學,其根本深厚,終身受用不盡,那有不發達的呢?因緣具足,進可以福利國家社會;因緣其足,則爲儒宗佛祖教化衆生,心安理得,那裏有怨尤不平呢?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問至此地,就叫做“得道”了。況且,“禮律”是大道的基始,禮主和,律主嚴,教和學,都得要寬嚴得中,才能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境界。
3、雙戒誹謗之谕
弟子亦爾,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含毒致怨,以小成大,還自燒身。
這一段經文是第叁節,佛陀戒勸師生雙方不可互相誹謗。
“弟子亦爾”,這一句是說做學生的,也必須遵從禮律,尊師重道,師生雙方恩義真誠,做老師的要像一個老師,做學生的要像一個學生,各人要守各人的本分,千萬不可以互相誹謗。“含毒致怨”是說做學生的,心懷惡意,對待善師及道德之人。“以小成大”是講做老師的,絕對不可因爲學生犯了一點小過,就渲染成爲大罪。如果師生之間,惡意相向,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佛說“還自燒身”,古人說:觀其友而知其人,觀其師而知其徒,觀其徒而知其師,這是一定的道理。又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陽明先生說:“朋友相處,常見自己不是,方能默化得人之不是。”爲學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處,方有長進。
(叁)弟子背師罪果
爲人弟子,當孝順于善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此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
這一段經文,是佛答問師教本分的總結,說明學生背師叛道的罪果。古德說:皈依佛者,不墮地獄;皈依法者,不墮餓鬼;皈依僧者,不墮旁生。何以故?佛爲無上醫王,法是除病良藥,僧是導人知識,並爲真淨福田,背之則邪,向之則正。若欲得道,當依佛語,違而得者,無有是處。佛言:一切衆生,若不皈依叁寶,永劫墮叁惡道。六祖惠能大師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皈依覺,二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淨,衆中尊。”“從今以後,稱覺爲師,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看,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皆不染著,名衆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以自性叁寶常自證明。”又說:“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叁皈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皈,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皈依自心叁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叁寶的定義,以及什麼叫皈依,六祖大師在壇經中,爲我們說得如此的明白詳盡,才使我們深信佛言至誠無欺。我們的身命得自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老師,所以學生應當以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老師,要小心謹慎,不可以惡意對老師;如果以惡意對老師,那就同以惡意對佛法僧、對父母沒有兩樣,爲鬼神所厭棄,天地所不容。佛答阿難問師生本分,經文至此告一段落。
二、師生之行持 (一)末世興惡 (二)應何所求
(一)末世興惡 1、世人四惡 2、比丘損他 3、比丘損自
1、世人四惡
觀末世人,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
這一段文長,現在我們分做叁小節來看,這是第一小節。
師生本分雖已說,但時值末世(佛滅二千年以後,叫末法時期),世風日下,禮崩樂壞,師道漸衰,才悲歎地說出這一段話,我們現在去佛已有叁千O七年之久,目前世風敗壞的情形,佛教衰微的狀況,衆生種種行業果報,一一皆如經說,一點不錯,可見在叁千年前,佛眼確已觀見,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先說末世惡人,下面四類是世間一般惡人:(一)不忠。國以民爲本,以君爲尊,故盡忠爲先,對國家、對元首、對職守,不能盡忠的是一大惡。(二)不孝。家以父母爲尊,故盡孝爲先,佛戒經說: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所以,人子對父母不孝是二大惡。(叁)無有仁義。這是說處社會,則大衆爲尊,故存仁行義爲先,仁者慈悲一切,義者處事合理合情,若是在社會上待人處事,不仁不義,是叁大惡。(四)不順人道。做人之道,儒講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佛門五戒十善,皆是人道,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楞嚴經也說:破根本戒則妖邪魔鬼興世。所以棄離五常,破根本大戒,就是不順人倫大道,是四惡。末法世間,這四種惡人很多,且佛門出家人也有不如法者。
2、比丘損他
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
這是第二小節,佛說末世比丘諸不如法事。“魔世”,並無時間性,一般通指惡人多時則稱魔世,詳如楞嚴經第六卷說。“魔世比丘”,就是指世道人心敗壞之時,諸魔也就趁機滲透清淨的佛門,示現出家相,住持佛法,破壞佛道,所謂爲師子蟲,還吃師子肉。“四數”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爾尼。“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唯見他人作惡,自己一切過失惡行,不知禁止,不知反省,縱遇善友勸戒,也不知道回頭,自是四數中者。經文:
“嫉賢妒善,更相沮壞。”這一句是說嫉妒阻善。“賢”是指有道德善行的人,真正修行,自行化他,魔見了一定生嫉妒心。“善”是指一切善事好事,別人行善做好事,利益大衆,魔見到了,一定要設法阻撓破壞。他們自己,唯有自私自利,從無利他的善念。所以佛說:“不念行善,強梁嫉賢。”“行善”指十善六度萬行。“強梁”猶言強橫、不講道理,橫行霸道。老子:“強梁者,不得其死。”“嫉賢”二字,連續重覆提醒,足見是大惡。“既不能爲,複毀敗人。”這二句經文,是說出家所爲,即是弘護正法,利益衆生,既然自己不能弘法利生,不知慚愧,反而破壞他人弘護正法,這不是滅法又是什麼呢?“斷絕道意,令不得行。”此句是說末世比丘,閉絕道門,令衆生長淪苦海,此類比丘皆魔化入佛,欲壞佛法者,防不勝防,世俗人壞法滅法者亦多,故佛子不可不護持,護法必有智慧善巧方便,這句是講破壞、阻礙人正修行。以上所說比丘害他。
3、比丘損自
“貪欲務俗,多求利業。”這兩句是說惡世比丘,貪求利養。講到出家,佛法中說有叁種家:(一)眷屬之家——即田宅之家。(二)五欲之家——六塵之家。(叁)六道之家——叁界是家。“出”是出離,蓮他大師說有四類:(一)在家在家。身心居家,沒有出離之意。(二)在家出家。身雖在家,心恒在道,諸大菩薩多現長者、居士身,善巧化度衆生者是。(叁)出家在家。身雖出家,心在名利,無異俗人,如經文所說,貪求五欲,專務俗事,多求自私自利的事業,于其個人無有利益,而有益于衆生的事業,他是不肯做的;所以說他,雖然圓頂受戒,現比丘身,其實是個俗人,非佛弟子。(四)出家出家。不染欲塵,心在叁學叁慧,志在一心見性,精進不退,是真佛弟子。請看經文:“積財自喪,厚財賤道。”從這兩句經文中,我們可以見到佛陀對于末世比丘愛之切,也責之深。積財者必自喪,俗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世法尚且不可,何況出家佛子,這不但是不明道理,就是連因果報應的事理,也不能認清。一點露水道心早就被花花紙票給迷失了,可悲!可痛!把錢財看的厚重的,必然輕賤道業。前年我在港九講經,有青年比丘來求學講經,問我須要什麼條件,我告訴他說:(一)決心不要名利,(二)不怕餓死凍死,(叁)八風(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不怨天不尤人。若能具足這叁個條件,則可以學道講經,如果不能安貧樂道,又怎麼會有成就。可是,真能放下財富名利,修學佛道的,又有幾人?誠非真愛世人,慈悲一切者不能也。所以,真佛弟子,一定是重道、尊師、賤財,富實于我猶浮雲耳!不然,則如佛言:“死墮惡趣,大泥犁中,餓鬼、畜生。”此叁句結論果報叁塗,世…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