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惡人,魔世比丘,須知造作惡業容易,而叁途惡報決定不免,稍有明見者,決不肯造作愚昧之事。“惡趣”二字,總指叁惡道。“大泥犁”是印度話,意思是無間地獄,爲地獄最極苦地,長劫求出無期,事實具見地藏經。經文至此,已將末世興惡一段講完。
(二)應何所求 1、報佛恩 2、改舊習
1、報佛恩
未當有此,于世何求,念報佛恩。
這叁句經文是說,既然發心出家,就不應當作像上面所說的世俗事務,更不可以作惡,應該放下五欲名利,那麼出家弟子于世畢竟何求呢?佛陀告訴我們說:應當念報佛恩,在佛門日課回向偈中,朝暮念念不忘者,“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一)念衆生苦,佛以衆生爲心。(二)報恩唯有自度度他,以順佛心。佛恩中圓攝有父母之恩、師長之恩、國家之恩及一切衆生互助之恩,除此之外,尚有護法檀越之恩。求證佛道,必由報恩心始,發于衷者,必有其行,自行、化他、修道、研經、善行,皆爲報恩濟苦耳。經文:“當持經戒,相率以道。”經論是印證知見的標准,戒律是修正行爲的依據,修行人必須明經守戒,斷惡行善。斷煩惱,道自得。欲求出離,必求道;道載文字,求道在修行。心行似佛菩薩,自利然後能利他。相率大衆,教之以道。
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
“道”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的理論依據,及修行的方法,不可不學,這些無比珍貴的寶藏,全記載在經典之中。所以,經不可以不讀,讀經才能開啓我們本性中的真正智慧,使我們能認清人生宇宙的真實相,必須有智慧,對于人生宇宙具足正確、圓滿、深入的了解而後才會有善行,善不可不修,修善是培福積德,福慧雙修,世法中稱做真善美慧,極幸福之人生;佛法中稱爲“二足尊”,意思是說,他的福慧二者,都達到圓滿具足而爲天上人間一切大衆所尊崇者。這叁句經文是講自學,第一句修道,好比走路;第二句讀經,好比認識路;第叁句善行,好比交通工具,選擇最佳的交通工具,迅速到達幸福美滿的境界。這叁句話,非常重要,如果違背了,自然是盲修瞎練,說食數寶,其果報不言可知。下一句“行善、布德”,是講度他利衆,度化衆生,一定要善行卓著,大福德人,是以佛菩薩廣修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惠施衆生,衆生感恩則易受教。“布德”,是講菩薩同時以大威德感化衆生,衆生仰德,知佛法必在恭敬中求,易成法器。我們在此地,可以見到佛菩薩教人自行化他的大悲方便了。
“濟神離苦,超出生死。”這兩句經文是總結念報佛恩的功德。“神”是指“神識”,一般稱作“靈魂”,無始劫來,造業受報,生死輪回,苦不堪言;唯有佛法,可以使我們精神得到解脫,得到超越叁界,確實獲得不生不滅境界。
以上我們將“應何所求”的第一段“念報佛恩”講完了。
2、改舊習
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也。
這一段經文,是佛陀教我們改革舊習氣,改造心理。前面說過,學佛修道的人,不可不慎習染,文具四事:(一)不可輕慢賢人,“見賢勿慢”。在過去,見到賢德的人,想想自己不如人家,不免生起嫉妒、輕慢,如仇如怨,其實這是自家的病態心理,精神的不健康、不正常。佛教我們要改過革心,從今以後,見到賢人,見到好老師,一定要恭敬、供養、承事,協助其弘法利生,像唐朝時的印宗法師,就是我們的好榜樣。壇經上說:“惠能大師自黃梅得法以後,一度避難到曹溪,但是不久,又被惡人找到,大師逃至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經過十五年。有一天,自己想想,弘法利生的機緣成熟,就應當弘法報恩,不可終隱。這樣,大師離開了獵人隊,一日,行到廣州法性寺,恰好遇到印宗法師在法性寺宣講涅槃經,當時有風吹動懸幡,有一出家人說“風在動”,另一出家人說“幡在動”,爭論不已;惠能大師見到這個場面,遂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當時在坐的大衆,聽了能大師所說,都非常驚奇,印宗法師請至上席坐,請教佛法奧義,見惠能大師言簡理當,不由文字;說道:“行者定是非常人”,這時,惠能大師還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所以印宗法師稱他“行者”。印宗于是執弟子禮,請教黃梅指示,六祖說:“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印宗問:“爲什麼不論禅定解脫?”六祖說:“因爲禅定解脫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在這裏,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六祖所傳、所修、所教授的,爲一乘上上法,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所以說“唯論見性”、“佛法是不二之法”,初學切忌錯會了意思,受害不淺,這是不得不先說明的。六祖又說:“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師聽了以後,歡喜合掌,于是爲惠能剃度,願事爲師。六祖得到印宗的護持,才有機緣開東山法門,普度衆生。像印宗之遇六祖,以前輩大法師的身分,反而師事初剃發出家的能大師,的確,非我慢情忘者不能也。其尊賢重道,舍己爲人,真非常人可及也。是則六祖之功德成就,即是印宗的功德成就耳。印宗之于六祖,很像鮑叔牙之于管仲;由此可見,世出世間,建大功、立大業,利濟天下後世,都須要最有力的增上緣,是謂之機緣成熟。下一句“見善勿謗”。這是教我們不可阻礙人爲善,凡是見到善事、好事,不論是什麼人做的,縱然是惡人做、怨家對頭做,只要他能行善,縱然是小善,也是應該贊歎,值得稱揚的,這正是使惡人遷善改過的最好機會。過而能改,回頭是岸,善莫大焉。明朝袁了凡說:“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之危,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老尊賢,愛惜物命,人能由此十事,自行教他,則萬德圓備矣。”正是與人爲善,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是世間第一等的善事。反過來講,阻礙人行善,尤其阻礙惡人向善,當然也是世間第一等惡事。惡事萬萬不可爲也,這才是具有大智慧、大慈、大悲,真正的菩薩行。
經文:“不以小過證入大罪”。這一句是第叁個事例,過不證罪。一個做人老師的人,對待學生,正如慈母之待赤子,如理如法的教導,爲國家民族,爲世界衆生,小心地培育下一代的幼苗,焉有不盡心、不盡力之理。是以師恩有過于父母者,若以學生犯了些小過失,便證入大罪,處以重罰,使學生懷恨心頭,那是摧殘下一代而不是培育下一代了,其功過報應,先已說過,不再重覆了。第四個事例是:“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也。”這四句經文,是佛陀教我們要慎因果。特別是做人老師—和尚的人,古印度稱“和尚”就是親自教我的老師,要不是親自教我者,我不稱他做“和尚”,所以“和尚”是親教師的稱呼。由此可見,“和尚”是衆生的親教師,如果親教師不依法理,就是違背諸佛所證的真理—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一心不二的見性之理,又不能契機,換句話說,就是學無所用,所學不適合其現前所需,也就是現前不得其受用,不得其利益的教學,都是違法失理。我們知道,佛教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機構,寺院的主持,就是一方大衆的親教師,他負有傳道、弘道,教導一方大衆修學大道的神聖使命,是一方衆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故一方大衆稱之爲“和尚”——親教師。他要是教學不如法、不如理,那就有很大的罪過,古人說:爲不善于顯明之中,人得而誅之;爲不善于幽闇之中,鬼得而誅之。又說:庸醫殺人身命,死墮十八層地獄;庸教誤人子弟,死墮十九層地獄,何況主持聖教爲天人師者,如法依理,化導一方,功德真不可思議;經論史實,可證罪福,必須謹慎。第叁大段,師弟之分,到此講完。
丁、疑世出世抵觸 一、疑佛子治生有礙 二、教以可爲世事不爲世意 叁、請解世事世意之義 四、佛訓道尊
一、疑佛子治生有礙
阿難複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緣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當雲何?天中天。”
經文從這一段至第八頁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止,是本經的第四大段。在這一大段中,要討論的是“學佛”與世俗日常生活,究竟有沒有妨礙?有沒有什麼不方便之處?這對于初學佛的人,尤其是想學佛而又望門不敢輕進者的最佳指導,即使是老同修,也應該讀誦此文,叁省吾身,是不是如理、如法,奉行佛陀教導,以求個心安理得。經文可分兩段,先問答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無抵觸,後段是世尊訓示佛法中要以道戒爲重。這一節經文,是阿難看出衆生對于學佛的疑慮,深恐學佛不利家庭幸福,有礙于事業發展,所以大發慈悲,代衆生向佛請教說:“末世弟子,因緣相生。”這一句是問意所在,自來有疑,末世尤甚也。“弟子”指在家學佛者。“因緣相生”,佛經常說:萬法因緣生,此言善惡二事,皆由因緣;世間因緣,結世間果報;出世間因緣,結出世間果報。在家人的所作所爲,都是世間因緣,怎能學佛超越世間,成佛、成菩薩呢?因此,才提出這個問題來請教世尊,意思是說:在家人學佛,免不了有理家之事,衣食的需求,爲身口所束縛拖累,妨礙了修行,關于這個問題,應當怎麼辦,才能獲得兩全其美呢?天中天呀!其實,學佛、成佛、成菩薩,問題並不在乎出家或在家,且佛門中諸大菩薩大多數皆是現在家相,爲在家佛子作模範,四十華嚴經裏,爲我們示現的,有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甚至包括外道身分者,于此當知,學佛是學覺、求覺,覺則不爲一切事理所迷惑,正智照見人生宇宙的實相,何有在家出家之分?更有何世事妨礙呢?且看世尊的開示。
二、教以可爲世事不爲世意
佛言:“阿難,有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叁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爲世間事,不可得爲世間意。”
佛陀非常慈悲,叫著阿難對他說:若…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