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将仁孝之心,提升到最高境界,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皆朋友。而佛教更进一步,推展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时空物我一如,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至极境界,这才是竭尽“仁孝”之极致;竭尽教育的功能,完成伟大不可思议的圆满人格,称之为“佛”。儒佛的教学,都是从“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做起。佛法中的断烦恼,就是格物功夫;学法门就是致知学问。大乘佛法,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格物工夫的具体修学法。“般若”更是“致知”之极致,根本智、后得智的圆满成就。直心、平等心是意诚之极,深心、清净心是心正之极,身修之极。大慈大悲是家齐之极,国治之极,天下公平之极。是儒道、佛道、天道、人道,一体也,一道无二道。圆修圆证此道之人,就叫做“圣人”,叫做“佛”。大乘佛法的教学,是以四大菩萨为中心。(一)地藏代表孝道,地能生育万物,含藏万物。孝为万善根源,蕴藏无尽德能,是以孝心比如大地。这是佛教必修的第一门课程,导师就是地藏菩萨。儒家教学,首重忠孝,其在童年就接受真实、明德、福慧基本的教育,与地藏教学完全相同。(二)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三)文殊代表明哲理智,这两位菩萨的教学又通于“仁爱”、“信义”四德目。“仁”者,人我一体也。“爱”者,一切恭敬也。“忠孝”是教学之体,“仁爱信义”是教学之用,待人接物心存“仁爱”,言有“信”无欺,行有“义”,“义”者,尽义务而无求报偿也。此四德是用在壮年,服务于社会、国家的善良教学,是佛教的悲智双运,普利众生;是儒家的“在亲民”,是教人修福、造福的教育。普贤代表大修行,等虚空法界的真实行,类似“和平”二德目。“和”者,恒顺、随喜也,就是一切法都能随和、随缘的意思;“平”者是心境平等、不变的意思。正是普贤教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宗旨。如能养得性情和平,和于十方,平等三际,圣贤之学,究竟圆满极于斯矣!从此,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称性,也就是止于至善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美的享受,这种享受实在是和平提升至极而证得者;这是美的教育,是享福的教育。由此可知,儒佛的教育都是以“仁孝”为根本,少年基福,壮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中华福智教育。用来达成伦常社会、世界大同的至善目标。以上所讲的,只是儒佛教学的粗浅简介,希望能藉此机会帮助大家对儒佛教育多了解一些,明了儒佛大道是确实有益于我们实际生活的,然后才能谈“尊师重道”,才会懂得这一段经文问答的意趣所在。现在解释经文:“世间人”指一般人,“弟子”是指在学的学生说的,“恶意”指(一)轻慢(二)嗔恨(三)嫉妒(四)背叛(五)陷害等等,都是很重的恶意、恶行。“道德”,礼记上说:“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大者包罗万事,小则才艺善行。”“道”是一切圣凡共由之达道,日用事物当然谓之道。“德”是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佛教的戒定慧,儒家的五常八德,皆谓之德。“道德”是儒宗佛祖教人立身之大本。明教大师说:“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意即安贫乐道,止于止善)道德之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意即虽为天子,暴淫匹夫耳)”合起来讲,就是修养戒定慧,或是力行孝悌忠信一切善法的,都叫道德之人。老师和道德之人,是乡之宝、国之宝,因为他的道德学问,能化民成俗、福佑地方,功德最大。阿难问意是说:假若有人或是在学学生,恶意对老师,或是恶意对有道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罪过呢?
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
世尊答覆阿难的经文,可分为三节:(一)答问恶意向师及善人(二)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三)说明善戒感天慎勿嫉妒。这是第一节。佛告诉阿难说:“夫为人者”,是说做人的道理,应当爱好他人之善,不可以嫉妒。“善”的标准,前面也讲过不少,佛法中五戒十善,儒家伦常八德,是最重要的准则。礼记上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中峰大师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则公平,公平是真善,利己则自私,自私是假善。古人有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真善也。”了凡先生说:“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最宏。”由此可见,善人者,心善行善,其言行足以化导一方,为民师保,移风易俗,安定社会,福利国家,犹如暗路明灯,航海指南.不可失也。所以,做人应该常存心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切不可嫉妒善人,障碍好事。
“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这一句,如不学佛,的确是看不出其中果报的严重,佛的功德,无与伦比,说之不尽,不可思议。因为佛陀教化影响的范围,是等同法性、周遍法界。因此,阿难在前面称佛为天中之天,佛为九法界导师,众生要是恶意对佛,果报都在无间地狱,出离很难。明了这个道理,才晓得佛说这句话的严重性。但是世间道德之人及善师,毕竟不是佛,为什么恶意向之会得类似的苦报呢?须知恶意对待一个有守有为、心行善良的道德善师,是一种灭法害众生的罪行。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等同父母,礼记中所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就是这个道理。再说善师道德之人,其心行与佛心行相应,诸天善神,无不推崇受教,功同造化,普利众生,是故果报与佛无异。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
这是第二小节,说明恶意向老师及善人的比喻,经文很明显易晓。佛说:宁愿拿著万石强大的弩弓来自射己身,也不可以用恶意来对待老师及道德之人。古时候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万石是形容弓的强有力,射程远。弩弓是一种机械弓,同时可以发射多支箭的机械弓,是古代兵器中的利器。佛这句话是劝诫的语气,其中深意,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以下三句是比喻。佛说:阿难,拿著这样强有力的弩弓自射自己的身体,痛不痛呢?阿难回答说:很痛,很痛。世尊。佛又比喻说:如果有人用恶意对待老师及有道德的人,将来果报的痛苦,将是远超过弩箭射身之痛。因为弩箭射身,痛止一时、一生。地狱苦痛乃千万年求出离而不可得,弩箭射身如何能比。是劝告诸君,不可以恶意向师及道德善人。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这一段经文,是第三小节,说明善心善行,感动天神,慎勿嫉妒。
佛在经中特别指为人弟子,绝对不可以轻慢老师,及用恶意对待有道德的人,应当将老师和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萨一样,不可以轻慢嫉妒。“见善代其欢喜”一句,是修随喜功德。更应当尽心尽力助成善行,身之敬事,口之赞扬,意之喜悦,财物之供养,是助成善行,功德等同。譬如钟表之功在指针报时,然构成钟表的每个零件,都有报时的功德;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功德并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不肯做呢?佛又说:人能持戒清净,德行能感动诸天神明的尊重,如唐道宣律师,感得博叉天王之子侍卫一样。华严经说:“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一切鬼神自然恭敬保护。佛又说:宁可自己投身大火烧死,利剑自割死,都不算是苦。要小心谨慎,莫嫉妒善人善事,其罪不小。释门自镜录中有“妒贤嫉化第四”,详载报应之事,可以参看。
(二)师教本分 1、师呵弟子问答 2、示以正规不使怨讼 3、双戒诽谤之谕
1、师呵弟子问答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
这是第一节,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尤其是末法时代,现前的社会,做一个好老师,良师、善师、明师,实在也是不容易的。现代的教育,比古时候普及太多了,学校多,学生多,老师也多。想想过去的学校(抗战期间),一般学校,全校师生很少有超过一千人的,一个班级,多的也不过三四十个学生,少的只有十几个学生,老师教学比较容易贯注,师生犹如父子,终身忆念不忘。至于不依情理处罚学生的老师,的确是很少见的。现在的学校里,像这样的事,或有所闻,但这并不算是新闻,因为远在三千年前,教学过程中,就有这种事实发生,所以,阿难尊者才提出来,请教佛陀。
阿难说:“一位做人老师的人,是可得任意呵斥、遏抑(压制)学生,而不必依从正当的道理。或者是学生犯了小过,故意宣扬成为大过,像这样的为人老师,会不会有罪呢?”佛说:“不可不可,做老师的人,不可以无理随便呵斥处罚学生,不可以将学生的小过失说成大过。”“师弟子义,义感自然”,是讲师生恩德情义,合乎性德,顺乎自然。当相聚之时,情谊之交感,恩同骨肉,所以要彼此常相问讯,要存心厚道。学生对老师如父兄,老师爱学生如子弟。佛常教人慈悲一切,爱护众生。做父兄师长的,要常常将自己一生感到遗憾的、错…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