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佛说“世世受殃,无有断绝”。像这样的反覆报复,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惨酷,一次比一次痛苦,这种结果,实在说,全是由于无知、迷惑、颠倒所造成的;如果想免除这样惨痛的果报,那就必须有一番大彻大悟,开真智慧,认真的修学“怨亲平等观”。首先,要能够忍受果报,不再存有报复心理,才能渐渐断恶缘、化恶因,化世世怨仇为大慈大悲,等念怨亲,物我一如,入不二法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才是真正的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种觉悟,是相当不容易,但是,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在于自己肯不肯真做。

  如果不觉悟,不能真修,还是心为境转,那就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断。恶因不断,恶缘增长,结果当然是“现世不安,数逢灾凶”。现前身心不安,常有忧虑、恐怖,又时常遭遇到凶险不吉祥的灾难,这都是属于怨对现世的果报。

  (二)三涂万劫

  死人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啖草饮泉。

  这是第二小段,说明后世三途万劫,永无止尽的苦报。

  佛在前面给我们说了杀生现世的果报后,接著更进一步,再说明后世果报的真相。在此处,首先要肯定的认识,一切人和物,都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我们的肉身,虽然是随看三世而有生灭的现象,但是我们的精神(世俗叫做灵魂)确是三世常存不灭的。民国六十九年九月廿九日下午华视播放“神秘的飞牒”里,也承认了:智慧、灵魂、精神是永存的,不随身躯同灭,而且承认了转世轮回。因此,业报循环、因果轮回,也就永无止尽了。灵魂是心智变现之物,在佛法唯识系里,有非常深入的实证和详尽的说明。这是真理、是事实,绝不是理论或推测。所以,古今圣哲无不是教我们提升心智、美化心灵,充实我们生命的实质,止于至善的境界,而后三世轮回的身心环境,当然也会愈转愈趣向真、善、美、慧的受用了。可叹的是,世人每每将这么重要的大事,忽略而不深入体察,以一己之偏见、陋执,拨无因果,反将圣哲明训,误会作迷信、荒唐无稽、不可依凭,于是逞己邪见,妄充通家,以世智辩聪,自误误人,以至于不可收拾;废经、废孝、废除伦常道德,父母且杀,何况其余!以致天灾人祸,日渐逼追,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究其根源,总由不知三世因果报应真相之所致。

  佛在这一节经文给我们讲的,的确是很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杀生的果报,除了现在的殃报、不安、灾凶之外,身后还有三途万劫的苦报。佛说杀业重的人,死了以后,神魂必定堕在地狱。一切经中常说十法界的业因、果报,尤其是每每讲到三恶道,总是讲得格外详明:如贪欲心重,是饿鬼道因;嗔恚心重是地狱业因;愚痴心重(不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恶)是畜生业因。“怨对相报”当然是嗔恚心特别重,一定是会感召地狱的果报。有关地狱果报之事理,诸位可以细读“楞严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自然就明白了。地狱受苦时日很长,罪报受满,出离地狱,大多数是转生到饿鬼道,或是畜生道去还债。所以说:“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乃知夙生债负,受者毫厘不能增,与者毫厘不能减;吃他八两,还他半斤。因此,才有“三涂八难,巨忆万劫”,没完没了,实在可畏。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杀生是万万不可造的。

  刚才讲到“三涂八难”,这是佛学术语,在此地简单解释“三涂”:(一)火途,地狱猛火所烧之处。(二)血途,畜生互相啖食之处。(三)刀途,饿鬼以刀杖逼迫之处。十法界中此三道最苦。“八难”是说众生见佛闻法,有八种障难:(一)三涂为三种,(二)北俱卢洲,(三)长寿天,(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无有见闻佛法机缘。正如开经偈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无有一些夸张。

  “以肉供人”是说堕落在家畜之中,也有被人猎杀的野生禽兽之类,来偿还命债的果报。说到果报酬偿,实在是复杂极了。“未有竟时”,也就是讲他亏负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偿了,往往一生所造,百世莫偿,真是未有竟时。所以佛教诫弟子说:“随缘消旧业,莫更作新殃”,意即在此。“令身困苦,啖草饮泉”二句,是形容畜生现世生活的苦状。

  (三)现畜前因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

  这一段经文是佛为我说出现前畜生道的前因,也是问杀生责任一大段的总结。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佛陀举出现在世间畜牲野兽,它们为什么落得披毛戴角,如此不堪呢?这都是由于前世,或是多生多劫的前世,“得为人时”,做人的时期,“暴逆无道,阴害伤生”,阴险怀恶,暗中伤害众生,“不信”圣贤教诲,不信因果报应,所以,他们才造作种种罪业,招来现前的苦报,一“致”于“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这一句是佛说出世间众生真相。佛陀五眼圆明,真语、实语、如语,从不欺人;佛眼所见,人之于人,人于众生,人于万物,实在是平等不二的。儒家讲孝、讲仁,“孝”字是合“老”与“子”为一体,二而不二;“仁”字二人合成一字,也是二而一的意思。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又说:“予一以贯之”,孔子说的“一”,即佛法中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的符号。中华文化道统,就是以“孝”、以“仁”、以“一”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一真”、“不二”为中心,是以古德云:识得“一”万事毕。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一”为大事,“不二”就是一,六祖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孝”是不二之法,“仁”也是不二之法,是佛法与中华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为如此,才能与中华文化合而为一,发扬光大,其成果则远超过印度本土。世间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看到万法“一真”、“不二”的实相,于是乎,在感觉上,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吃亏,上他人的当,受人欺骗;以为自己的财物损失了,精神不安,忧虑恐怖,都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如果见到三世的因果报偿,就会恍然大悟,世间真的没有人能占到别人的便宜,也没有人真正吃亏上当,因为,果报酬偿是通三世的。只要因缘聚会,谁也不能躲过。躲过今天,躲不过明天,躲过今生,躲不过来生。经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知三界苦乐、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无躲处。东岳庙有一付对联说:“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何不猛生悔悟,回头是岸。禅宗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说:“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说:“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非是天降地生,实在是最初一念所致。离却心源,更无别体。”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自今而后,决定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逆来顺受,容过忍辱,了无怨尤,息灭报复,心意等慈清净,才真正能够免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的悲剧。若非如是勤修,则“怨对酬偿”,世世不免。

  “神同形异”,“神”是神识,俗称灵魂,其实“神魂”是迷而不灵,孔子称之为“游魂”是很有道理的。“形”指六道众生的身形。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讲,“神魂”原来是一个,但随著所造的善恶业力,轮回在六道中,受苦乐果报的身形却是千差万别。这正是孔子所谓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夫子在佛法未入中国之前,也有同样认识,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罪深如是”,一句是总结说明一切造恶业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尤其是三恶道最苦,出离最难,其于杀生关系最大,其次是偷盗,单就这两种罪行,已足够构成三恶道的循环了,而造成怨怨相报无尽期的惨剧。经文至此,将第二大段,杀生责任,讲完了。

  前面所讲经文,意在止恶。今科意教修善,修善必有师承,故训之事师之道。

  底下要讲的是本经的第三大段,讨论“教学”问题。经文有廿三行,自第四页最后一行起,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止。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将可见到三千年前圣哲们的教学精神与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丙、师弟之分 一、师生之本分 二、师生之行持

  一、师生之本分 (一)弟子本分 (二)师教本分 (三)弟子背师罪果

  (一)弟子本分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这一节经文,是阿难请教的话,问意很明显,旨在请示世人做学生的本分事。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人能知本分、尽本分,则近道矣。这的确是教学上最重要的课题。做学生、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一定先要认识教育、师道,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一切众生的关系。佛陀教育和儒家教学,都是以“仁”、“孝”为基始根本,精进提升到真善美慧的完人境界,就叫做“圣人”,或称做“佛陀”。所以古德有说:“学问之道,仁而已。仁之道,孝弟而已。”儒佛的教育就是“仁孝”的教育,其具体的教学就是伦常八德的修养。中国人自古以来“学孝、学仁”,“行孝、行仁”,“教孝、教仁”,…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