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甲、事佛得报

  乙、杀业责任

  丙、师弟之分

  丁、疑世出世抵触

  戊、阿难幸自悯他

  己、阿难谏颂

  庚、闻颂信解

  

  本经的经题是: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经题八个字,可以分做五个段落来作介绍:

  第一、“阿难”——“阿难”是人名,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出家之后,做佛的侍者,也就是佛陀的随从人员,在诸大弟子中,他是著名的——多闻第一。

  第二、“问”——“问”,这一个宇,在佛法中有五种说法。瑜伽释论上说:(1)不解故问,于事理不明了,应该要问老师。(2)疑惑故问,这是见闻生疑、思惟起惑,也应当请教老师。(3)试验故问,这是带有考试老师或长者的发问。(4)轻触故问,轻触是说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提出问题发问。(5)利乐有情故问,这一类的发问,自己并无疑惑,只是看到在座大众之中,有一部份人,对于事理,或佛所说的道理,还不明了,内心有疑;而且他们自己又不会发问。于是,聪明智者,为了利益大泉,故意装作不知道,而代表他们发问,就叫做利乐有情故问。

  本经经题中的“问”字,就是属于最后一种。

  这是阿难尊者,为了利乐有情,也就是说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利益我们后世的大众,而提出四个重要问题。换句话说,阿难所提出的四大问题,正是我们初发心者心中的疑虑,经过他的发问,佛陀慈悲开示解说,我们只要从这一问一答之中,领会世尊所说义理,就可以破除自己内心的疑情,对于修行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就能明了。以上是本经“问”字的意思。

  第三、“事佛”——“事”是承事,“事佛”是讲承事佛陀的教诫。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我们可以学,也可以不学;正因为它是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要接受,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和无比的损失,纵然是信仰各种宗教的人,也应当修学佛陀教育。

  “佛陀”,是印度梵文的音译,简称为“佛”,义为智慧、觉悟,凡是具足圆满智慧,究竟彻悟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鬼神,佛是大智大觉的人。

  “佛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人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浦、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因此,佛陀教育,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应当依教奉行,这才叫“事佛”。

  第四、“吉凶”——凡是称心如意、事事如愿的就叫做“吉”;凡是违背意愿,一切事都不顺心,乃至祸害灾凶一类的就叫做“凶”。这两个字,是评断事佛的结果。“凶”字,是主要的疑虑;学佛,究竟是吉,还是凶呢?以上七个字,是本经的别题,别于他部。下面是:

  第五、“经”——“经”字是通题,通用于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言教,都称作经。“经”字含义狠多,必须契合诸佛所证的真理,同时又契合大众的根机程度的教枓书,才得称“经”。自古以来,常以“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贯”是贯穿的意思,这是指经典中的文义,都有严谨的体系、组织、结构,一脉贯穿,有条不紊。其次“摄”字,是说能摄受众生,使得解悟。第三是“常”,“常”是永远不变,超时间、超空间,是古今中外永不变的真理。第四是“法”,是法则、是原理、原则,一切贤圣凡外,皆应遵守。能具备以上所讲的四义,才得称之为“佛经”。所以,佛经是有条理、有体系的说明宇宙入生真相,而能使入入得以实证此真相的教科书。

  经题八字,合起来讲,就是佛的弟子阿难,请问释迦牟尼佛说:“有入信奉佛陀教诫,依教奉行,所获得的结果,是福德、吉祥、万事如意?或者是有害处、不吉利的呢?”佛陀为之解答疑问的一部经。经题就介绍至此。

  本经的内容:是说明学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说是初学入门教材,虽然是人天小教,实在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大乘佛法好比十层大楼,而人天小教,正是造大楼的地基。由此可知,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教学中,它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部经学起;讲经,也要从这部经讲起。

  本经的宗旨,佛告诉我们说: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在教学之中,佛陀教我们“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言语、思想、一切不正当的行为。佛陀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息灭一切恶行,要说好话,利益众生,存心更应当厚培诚敬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孝顺一切众生心,为度化众生,不疲不厌的愿心。三业清净善良。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依照佛陀教导去做,一定能够得到事事如意。可是,这里面,有真假的标准,凡是依教奉行的,才是真的。只求个人利益的,那是虚伪的,所得的结果,当然是相反的。

  本经的作用,是教我们对于佛陀教育生起信心,建立良好的修学态度,求正确的理解,破除邪见,和穷究因果的道理。

  全经可以分作七个段落:

  自初句“阿难白佛言”,至第三页最后一行“奉行普闻”止,是本经第一大段。说明信奉佛教,依教奉行,所得到的果报是吉祥的。迷信,违反教诫,果报是不吉祥的,这是学者最为关心的事。

  自第三页最后一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是第二大段。讨论杀生责任的问题。这是属于戒律,也是实际讨论我们生活行为的善与恶问题!戒律范围韭常广泛,在广泛范围当中,提出这一个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希望我们从这一个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因而体认到戒律的精神与功德利益,进而引发修学的意愿,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自第四页最后一行末句“阿难复白佛言”,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是第三大段。讨论“教”和“学”的问题。“教学”在人生生活过程中,最为重要。而教学成就与否,实在是决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心理、态度,及教学方法。如果,师生都具有优良的教学态度与方法,这样教学,一定是成功的。佛教,既然是教育,当然重视教学;教师——和尚——善于开示,学生亦能善于悟人,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见解,而后能服务国家社会,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目的。因此,佛陀教育可以说是,传统最优良的教育。

  自第七页第三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是第四大段。解释佛法与我们实际生活有没有抵触?有没有妨得?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确是一些想学佛的朋友们,犹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给我们明确的解答,使我们了解修学佛法,确实有益于生活之幸福美满,而无所妨得。经文至此,将我们初学佛法四个疑问都解答圆满了。这四大段,是本经的问答主题。

  自第八页第八行“阿难闻佛说”,至第九页第三行“未可取泥洹”,六行文是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法得益的心得和感想。

  自第九页第三行末后一句以下,是阿难说偈二十八首。偈颂,是诗歌体裁,四句一首,本经皆属五言,可以演唱。这一段文字是阿难的心得报告。旨在助佛劝化大众,应该要依教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而不辜负老师——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学。

  最后一段四行经文,是大众闻法信解,受持礼谢的文字,是全经的总结。

  以上,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简单介绍至此。下面要为诸位介绍本经的翻译人: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后汉”,是指朝代说的,代表译经的年代。“安世高”,是译经人的名号。世高大师,是当时安息国人,以国为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唐称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世高大师,本是安息王太子,聪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多才艺。他父王故去之后,他继承王位,不到一年,将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师与我们中国特别有缘,所以,得道以后,就游化中国,是中国佛教初期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师。

  他在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来到中国当时的首都——洛阳。备受朝廷礼敬,译出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历时二十二年。至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一七O年),才停止翻译的工作,游化江南,在豫章(现在的江西南昌)创建大安寺,为中国江南有佛寺之始。他的传奇故事很多,诸位可以参考高僧传初集。

  “沙门”二字是印度话,也是古印度对出家人的通称。义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此处是表示大师身份的称呼。

  “译”,是翻译,将印度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

  以上,我们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翻译者,已经介绍过了。

  甲、事佛得报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二、答吉相者 三、答凶相者 四、训破迷执 五、三宝难逢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请法的言词。他提出两个问题:(1)是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是学佛以后,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地位,所得到的是诸事皆不称心的果报。同样是学佛,果报为什么不同呢?愿佛慈悲,普遍为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

  “谐偶”,是事事称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意思是赞佛为诸天人中的天人,而为诸天共同尊敬,故称之为“天中天”。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覆,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不得善报之故。后文训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著。

  二、答吉相者 (一)从明受戒信行 (二)礼拜供养斋戒 (三)现蒙护后得道

  (一)从…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