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要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原因,想必大家对此问题都很关心。佛在本经,分作五点解释恶报因果。

  三、答凶相者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

  这四句经文,就是第一小段。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这是学佛不如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遇到好老师。楞严经上说:“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由此可知,学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品学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

  “不见经教”是说不解经义,纵然每天念经,不解如来真实义,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识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识路,试问究竟怎么个走法呢?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虽然受戒,而于戒礼、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又将从何下手修行证果呢?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因缘。

  示有戒名...心意犹豫。是讲虽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实。名实不符,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昏愦,自己迷糊,不能觉悟。“塞”指闭塞,对于师友的教导,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功德,没有信心,必无所成。

  因此,他的心思行为,自然就会时常“违犯戒律”,而对于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论、或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处世的原理原则——戒律,他们的态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时候,认为佛所讲的道理,大概不错。有时候,“心意犹豫”,不愿接受、不敢接受,这显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后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无知,便一昧盲从地奉行,就是所谓盲修瞎炼,结果总是属于徒劳无功。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说,对于圣学经典暨佛像,毫无尊重恭敬心;这是轻慢师承,不重视道学的表现。烧香、燃灯、礼拜、早晚课诵,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学固然不废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灯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诚信、智慧、光明;礼拜是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是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是不烧香、不燃灯、不礼拜。由于事理不明,所以“恒怀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习气,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骂詈、恶口,古云:利刀割礼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嫉妒贤人善事等等,这是修行人所不应该有的,还时有造作,怎么能得好果报呢!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为佛弟子,最要紧的是修平等心、清净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学,一个月至少也应该修学六天。六斋日,以往是指农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这几天应当修斋,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工夫。如今,我们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君主时代进入到民主时代,意识型态、生活方式都时时在改变之中,然于身心之修养,每周也应当作一二日斋心的工夫,实在有益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福慧增长。

  “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而起心动念,亲手杀害众生。这是佛教绝对禁止的,有很重的罪报,严重的破坏了慈悲一切和清净心。

  凡是读书人,无不爱惜书本,甚至视书籍重于一切。佛弟子敬爱法宝——“佛经”,有重于生命者,因为“佛经”是学佛的依靠,印证知见、修正行为的准则。“不敬佛经”就不是学佛,正如不爱书本,就不是读书人一样。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者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一句中的“座席”是比喻,比喻说:有客来访,主人必为安设座席,以表敬意。我们对“佛经”也要有专用的“经橱”、“书架”,这就是经书的“座席”,恭敬法宝之意。无有书架、经橱,将经书视同一般书本一样,随便放置,是一种不重视道学修证的表现,学佛的人,连经书都不尊重,那还有什么成就可言呢!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这一节经文,是佛说学佛不得善报的第四种因缘。

  论语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疾病乃人生之所不免,佛法以破迷信、开智慧为宗旨。若是生病了,就应当一心调养,与医护人员合作,以求早日康复。若能以净信心,念佛菩萨名,有不思议的力量加持,这是属于心理健康,有其甚深学理依据,不是迷信。如果不信佛陀教诫,而去信鬼神,“便呼巫师”,巫师是专门与鬼神往来打交道的一种人,男曰觋,女曰巫。来为病人治病、占卦问卜、或是作法解奏消灾,“解”指解冤,“奏”是以文疏报告鬼神。“祠祀邪神”是世俗所谓许愿、还愿而祭祀那些不应该祭祀的鬼神。孔子也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可见圣哲所见,大致相同。佛弟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应是敬而远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过一切神祠,必祝愿曰:“唯愿尊神,发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早成佛道,普度众生。”如是为鬼神说法,是学佛者应当学的。如果迷信邪鬼邪神,时常接近,自然就离远诸天善砷,不会得到福佑善护。于是取而代之者,则是“妖魅日进,恶鬼屯门”。左传上说:“人弃常则妖兴”;“常”指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国人基本的人格,弃绝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见,自然与邪恶交感,“令之衰耗,所向不谐”,也是必然的结果。

  这些人,何以不信佛言,不依教诫而行呢?佛又说:“或从宿行恶道中来。”“宿行”是指过去生中,意思是讲:这样的人,或者是才由恶道转生人世,因此,还带有前世恶道的邪见恶习,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习气力求戒除,善习气应当培养,关系迷悟、苦乐的果报,不可不留意。“现世罪人”,是佛说此人,纵然是受过三皈五戒、或者出家,由于尚存邪见恶习,多诸恶行,“现世罪人也”。他们有学佛之名,而名实不符;“非佛弟子”,佛陀不会承认他是佛弟子。

  以上所说的四点,可见都不是真学佛,因此,现前果报衰耗不谐偶。来世果报则更为可怖!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

  这一节经文,是佛陀为我们说不如法的修学,迷信、盲目的修学,所得的报应。

  三世因果的事实和理论,佛经中讲得极为透澈,值得吾人深入研讨,以穷宇宙人生的真相。

  令世所作的业因,来生后世,因缘际会,必定现行受报,正是丝毫不爽。如前所说,邪知邪见,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仅是现在果报不好,报终死后,还不免要受地狱——泥犁——的苦报。这都是由于其生前所作的行业,罪在由迷入迷,导他入迷信之故,所以佛说:“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这几句话,全是讲现前及未来世的苦报,真是痛不可言,追究其根源,实在是“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观其义理,省察身心,诚然,恶不可积,行不可以不善也。

  下面要给大家讲解的一段经文,是世尊特别开导我们学佛必须破除迷信和执著。

  四、训破迷执 (一)愚人招尤 (二)善恶明训

  (一)愚人招尤 1、不达怨尤 2、不达自缚

  1、不达怨尤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

  这一段经文是讲愚人招尤,文有两小节,这是前节,说明愚人不明事理真相,怨天尤人的罪过。

  “愚人”,在佛法中说有五义:(1)沉迷五欲、(2)是非颠倒、(3)喜恶憎善、(4)闻道不解、(5)从恶道中出,叫做“愚人”,总是恶习气未除。心思昏迷,无正知见,称为“盲盲”。

  “宿行因缘”,是讲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如佛经中说:“佛在祇洹说法,有六十初发心菩萨,共到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两,各问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道心减灭。其时有信心檀越,供养二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在彼檀越,说法师过,令彼渐生轻慢,断其善根;以是因缘,堕于四种地狱中,若干万岁,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知,常为人所鄙贱。汝等将来命终之后,于五百岁,正法灭时,尚生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过是五百岁,灭尽一切业障,得生阿弥陀佛国。”读此文,当知行为果报之可畏如是,敢不慎乎!

  学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实无欺,相信三世因果报应。

  这一节…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