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要爲我們解說學佛得不善果的原因,想必大家對此問題都很關心。佛在本經,分作五點解釋惡報因果。

  叁、答凶相者 (一)不值明師乘戒俱無 (二)昏愦犯戒無敬詈嫉 (叁)不齋殺生亵渎經典 (四)邪信妖巫惡鬼衰耗 (五)死後惡報輪轉叁塗

  (一)不值明師乘戒俱無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

  這四句經文,就是第一小段。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這是學佛不如法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遇到好老師。楞嚴經上說:“末劫一切衆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又說:“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熾盛世間,廣行貪淫,殺生食肉,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炫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說:“雲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爲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衆生,墮無間獄。”

  由此可知,學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師,品學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學,最要緊的,無過于親近善師。

  “不見經教”是說不解經義,縱然每天念經,不解如來真實義,也等于是不見經教。解義好比認識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識路,試問究竟怎麼個走法呢?

  “受戒而已”是說僅有外表的形式,叁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雖然受戒,而于戒禮、戒法、戒行、戒相、開遮持犯,一無所知,又將從何下手修行證果呢?

  (二)昏愦犯戒無敬詈嫉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恒懷狐疑,嗔恚罵詈,惡口嫉賢。

  這一節經文,是說不得善報的第二種因緣。

  示有戒名...心意猶豫。是講雖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實。名實不符,爲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爲他“愦塞不信”,“愦”是昏愦,自己迷糊,不能覺悟。“塞”指閉塞,對于師友的教導,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業功德,沒有信心,必無所成。

  因此,他的心思行爲,自然就會時常“違犯戒律”,而對于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論、或是因果報應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處世的原理原則——戒律,他們的態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時候,認爲佛所講的道理,大概不錯。有時候,“心意猶豫”,不願接受、不敢接受,這顯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後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無知,便一昧盲從地奉行,就是所謂盲修瞎煉,結果總是屬于徒勞無功。

  “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說,對于聖學經典暨佛像,毫無尊重恭敬心;這是輕慢師承,不重視道學的表現。燒香、燃燈、禮拜、早晚課誦,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學固然不廢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燈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誠信、智慧、光明;禮拜是教我們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縱然是天天燒香、燃燈、禮拜,也等于是不燒香、不燃燈、不禮拜。由于事理不明,所以“恒懷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習氣,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罵詈、惡口,古雲:利刀割禮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嫉妒賢人善事等等,這是修行人所不應該有的,還時有造作,怎麼能得好果報呢!

  (叁)不齋殺生亵渎經典

  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箧衣服不淨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挂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

  這一節經文,是說不得善報的第叁種原因。

  爲佛弟子,最要緊的是修平等心、清淨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學,一個月至少也應該修學六天。六齋日,以往是指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叁、廿九、叁十等六日,這幾天應當修齋,培養清淨光明的心地,做修心養性的工夫。如今,我們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由君主時代進入到民主時代,意識型態、生活方式都時時在改變之中,然于身心之修養,每周也應當作一二日齋心的工夫,實在有益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壽、福慧增長。

  “殺生趣手”,是指由于貪欲、嗔恚、愚癡等煩惱而起心動念,親手殺害衆生。這是佛教絕對禁止的,有很重的罪報,嚴重的破壞了慈悲一切和清淨心。

  凡是讀書人,無不愛惜書本,甚至視書籍重于一切。佛弟子敬愛法寶——“佛經”,有重于生命者,因爲“佛經”是學佛的依靠,印證知見、修正行爲的准則。“不敬佛經”就不是學佛,正如不愛書本,就不是讀書人一樣。將佛經隨便放置在破爛的竹箱裏,或者與髒亂不幹淨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挂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一句中的“座席”是比喻,比喻說:有客來訪,主人必爲安設座席,以表敬意。我們對“佛經”也要有專用的“經櫥”、“書架”,這就是經書的“座席”,恭敬法寶之意。無有書架、經櫥,將經書視同一般書本一樣,隨便放置,是一種不重視道學修證的表現,學佛的人,連經書都不尊重,那還有什麼成就可言呢!

  (四)邪信妖巫惡鬼衰耗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蔔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這一節經文,是佛說學佛不得善報的第四種因緣。

  論語中說:“子之所慎,齋、戰、疾。”疾病乃人生之所不免,佛法以破迷信、開智慧爲宗旨。若是生病了,就應當一心調養,與醫護人員合作,以求早日康複。若能以淨信心,念佛菩薩名,有不思議的力量加持,這是屬于心理健康,有其甚深學理依據,不是迷信。如果不信佛陀教誡,而去信鬼神,“便呼巫師”,巫師是專門與鬼神往來打交道的一種人,男曰觋,女曰巫。來爲病人治病、占卦問蔔、或是作法解奏消災,“解”指解冤,“奏”是以文疏報告鬼神。“祠祀邪神”是世俗所謂許願、還願而祭祀那些不應該祭祀的鬼神。孔子也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可見聖哲所見,大致相同。佛弟子對待鬼神的態度,應是敬而遠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曰:“唯願尊神,發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早成佛道,普度衆生。”如是爲鬼神說法,是學佛者應當學的。如果迷信邪鬼邪神,時常接近,自然就離遠諸天善砷,不會得到福佑善護。于是取而代之者,則是“妖魅日進,惡鬼屯門”。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指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國人基本的人格,棄絕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見,自然與邪惡交感,“令之衰耗,所向不諧”,也是必然的結果。

  這些人,何以不信佛言,不依教誡而行呢?佛又說:“或從宿行惡道中來。”“宿行”是指過去生中,意思是講:這樣的人,或者是才由惡道轉生人世,因此,還帶有前世惡道的邪見惡習,正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惡習氣力求戒除,善習氣應當培養,關系迷悟、苦樂的果報,不可不留意。“現世罪人”,是佛說此人,縱然是受過叁皈五戒、或者出家,由于尚存邪見惡習,多諸惡行,“現世罪人也”。他們有學佛之名,而名實不符;“非佛弟子”,佛陀不會承認他是佛弟子。

  以上所說的四點,可見都不是真學佛,因此,現前果報衰耗不諧偶。來世果報則更爲可怖!

  (五)死後惡報輪轉叁塗

  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複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

  這一節經文,是佛陀爲我們說不如法的修學,迷信、盲目的修學,所得的報應。

  叁世因果的事實和理論,佛經中講得極爲透澈,值得吾人深入研討,以窮宇宙人生的真相。

  令世所作的業因,來生後世,因緣際會,必定現行受報,正是絲毫不爽。如前所說,邪知邪見,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僅是現在果報不好,報終死後,還不免要受地獄——泥犁——的苦報。這都是由于其生前所作的行業,罪在由迷入迷,導他入迷信之故,所以佛說:“現自衰耗,後複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這幾句話,全是講現前及未來世的苦報,真是痛不可言,追究其根源,實在是“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觀其義理,省察身心,誠然,惡不可積,行不可以不善也。

  下面要給大家講解的一段經文,是世尊特別開導我們學佛必須破除迷信和執著。

  四、訓破迷執 (一)愚人招尤 (二)善惡明訓

  (一)愚人招尤 1、不達怨尤 2、不達自縛

  1、不達怨尤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怨憎天地,責聖咎天,世人迷惑,不達乃爾。

  這一段經文是講愚人招尤,文有兩小節,這是前節,說明愚人不明事理真相,怨天尤人的罪過。

  “愚人”,在佛法中說有五義:(1)沈迷五欲、(2)是非顛倒、(3)喜惡憎善、(4)聞道不解、(5)從惡道中出,叫做“愚人”,總是惡習氣未除。心思昏迷,無正知見,稱爲“盲盲”。

  “宿行因緣”,是講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因,如佛經中說:“佛在祇洹說法,有六十初發心菩薩,共到佛所,五體投地,悲淚如兩,各問宿世業緣。佛言:汝于拘留孫佛時,出家學道,道心減滅。其時有信心檀越,供養二法師,極其欽敬,汝于是時,生嫉妒心,在彼檀越,說法師過,令彼漸生輕慢,斷其善根;以是因緣,墮于四種地獄中,若幹萬歲,後得爲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愚癡無知,常爲人所鄙賤。汝等將來命終之後,于五百歲,正法滅時,尚生惡國惡人之處,爲下賤人,被他誹謗,迷失本心,過是五百歲,滅盡一切業障,得生阿彌陀佛國。”讀此文,當知行爲果報之可畏如是,敢不慎乎!

  學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實無欺,相信叁世因果報應。

  這一節…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