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經文中說:愚癡的人,心無正知,目無正見,兩俱“盲盲”,不辨是非、邪正,不知善惡、利害,當然他是更不會去反省“宿行因緣所之”了。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那“精神報應,根本從來”,是有原因的。果然明白了這個道理,爲什麼不學著「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眼前種種不順心、不稱意的果報,不曉得真正因緣,以爲是“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宿祚”是說過去世所修的福祿。“宿祚無功”就是講前世沒有修福,今世那裏會有福報呢?現在還不曉得止惡、修善,反而“怨憎天地,責聖咎天”,怪責老天無眼,佛菩薩不靈,對不起他,未能保佑他稱心如意;“世人迷惑,不達乃爾”,這是說世間有一些像這樣迷惑顛倒的人,不通達事理,才做出這樣違悖情理的事情來,豈不可歎!

  2、不達自縛

  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進退失理,違負佛恩,而無返覆,遂爲叁塗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罪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慎。

  這是後節,說明不達事理真相,自作自受的緣故。

  佛說:“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第一要真正明了佛經義理,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經義道理不明,心意必然猶疑不定,也絕不能生起清淨堅定的自信心。心思行爲,當然不如法,所以才“進退失理,違負佛恩”。我們的身命得自父母,而慧命則得自老師,是以老師是我們的慧命父母,佛是我們的本師,恩過生身父母。爲佛弟子,不明經教,不依法行,違背教誡,辜負佛陀恩德太多了。如果能及時回頭,還來得及;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惜的是,不達之人,“而無返覆,遂爲叁塗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無返覆”就是執迷不悟,不知忏悔,不肯回頭。“叁塗所見”是指貪嗔癡慢、名聞利養,意思是說這些皆是墮落入叁惡道的邪惡知見。“綴”是累綴,“縛”是纏縛;意思是講,他沈迷于名利五欲之中,爲貪嗔邪見所纏縛累綴,造善惡業因,受禍福果報,皆是自作自受。下面叁句是——“罪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慎”。“罪識之緣”一句,是指本性無始以來漸染習氣而變爲“罪識”,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說的性,就是佛說的本性;孔子說的習,就是佛說的“罪識”。習雖有善、惡,俱有圬染、清淨本性的作用,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種子永不壞滅,遇緣一定起現行結果,還得報應。凡夫藏識種子,惡多善少,所以叫做罪識。“罪識”在此處是指罪業種子,邪惡習氣。經文講的“種之得本”,本指果報,因此,習氣種子,不可以不善。平素存心行事,對于邪正、是非、善惡,尤其不可不慎重;因爲現前當來,必定是有果報的。

  下面經文是第二段,佛陀開導我們善惡的標准和因果的定律。文分兩節,先說善惡之喻,後論因果不爽。

  (二)善惡明訓 1、善惡之喻 2、因果不爽

  1、善惡之喻

  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爲大铠,不畏刀兵;善爲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绶與也。今複不信者,從後轉複劇矣。

  “十惡怨家”和“十善厚友”二句,是佛教給我們認識善惡的標准,旨在教導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十惡”是將諸惡業歸納爲十類,身之惡有叁:殺生、偷盜、邪淫;口之惡有四: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之惡有叁:貪悭、嗔恚、愚癡;是謂之十惡。十惡乃性德之賊,故稱之爲“怨家”。怨仇相逢,必受其害。十惡以殺生爲最惡;中國曆史,稱爲信史,史冊所載,曆代殺生最重者,果報最顯者,有周宣王至明末流寇李自成、張獻忠約有二百零二人,其因果報應之事皆有征可考。而佛經所載,尤爲詳盡。十惡俱作,果報定在阿鼻,就是無間地獄,苦報無盡。人生苦短,不過數十寒暑,一切盡是過眼雲煙,何苦造諸惡業!佛經中有說鬼鞭屍一案雲:“昔外國有人死,魂還有鞭其屍,傍人問曰:是人已死,何以複鞭?報曰:此是我故身,爲我作惡,見經戒不讀,偷盜欺詐,犯人婦女,不孝父母兄弟,吝財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墮惡道中,勤苦毒痛,不可複言,是故來鞭之耳。”這一段公案,是否真實,姑且不論,但其寓有甚深哲理,實堪玩味。益明我此有用之身,勿令廣造諸惡也。

  “十善”者,十惡之反面,就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不貪悭、不嗔恚、不愚癡;是謂之十善業。此十種善行,爲人世福德,生天資糧,學佛根本之所必備者。佛法中有十善業道經,專門討論此一問題,教人修學。我們依此標准與人爲善,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友有助力,厚益盡心,世間最靠得住的“厚友”,就是“十善”。我在此舉一個例子,廿五史梁書庾诜傳說:“庾诜,字彥寶,笃學經史,嘗乘舟,載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載叁十石;寄載者說,君叁十石,我百五十石,庾诜恣其取足。”“鄰人有誣爲盜者,诜以書質錢二萬,令門生詐爲其親,代之酬備,鄰人獲免,謝诜。诜曰:吾矜天下無辜,豈期謝也。”“晚年每日六時禮忏,誦法華經日一遍。後夜中,忽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容止甚異,呼诜爲上行先生,授香而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一叁八六年),忽驚覺曰:願公複來,不可久住。顔色不變,言終而寂,舉室鹹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诏谥貞節處士。”按此傳爲念佛往生淨土確有憑證,載在正史中者,中國自晉時慧遠大師首創蓮社,提倡念佛法門以來,曆代依教奉行確有成就者,不知千萬人也。近代念佛往生,本省尤多;如臺北念佛團李濟華居士往生,啓發徐醒民一心專修淨土,就是一個好例子。千萬不可看作迷信,希望大家多多留意,不要自失大利益,自己錯過大好機緣也。

  “朋友”是五倫之一,志同道合,患難相助,成就世間功業。然于念佛一心,明心見性,成佛作祖,世間厚友則無力相助,必須自己勤修十善、戒定慧叁學,才能滿願,所以“十善”真是世出世間的“厚友”,我們必須敬重學習。不然且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聰明多聞,在工夫方面,他總以爲:“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他沒有想到,佛對他說:“他人吃飯,己不能飽。”雖與佛陀爲至親骨肉,也不能相代,幫不上忙。佛教絕對不迷信,我們一定要覺悟,修行證果,一定要靠自己,所以佛陀才教我們遠離十惡怨家,深交十善厚友;要認真地反省,此一日中,果然惡念少而善意濃;與人爲善,不與人爲惡的話,那自然會“安神得道”,安神是說現前身心安穩,無憂怖、無煩惱。得道是指身後,往生佛國,成佛作祖。這“皆”是“從”斷惡修“善”而“生”的真實果報。佛語真實,朋友,你何樂而不爲呢?

  “善爲大铠,不畏刀兵;善爲大船,可以度水”。這二句是比喻,刀兵劫指戰爭,戰爭起因于嗔恚仇恨。水喻爲貪愛,貪欲不足,爲一切禍災之根源。十善厚友可以消除叁毒煩惱,是有消滅戰禍及超越苦海的功能,使我們得到安和樂利的幸福生活。因此佛說:“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行“到善”果,自修自得,“非”是“神”仙佛菩薩“授與”你的。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諸惡皆作,衆善不行的話;那麼,苦報必然是轉複加重了。

  2、因果不爽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這一節經文,是論因果不爽之理。佛告訴阿難說:善惡報應,追逼于人,如影之不離,絕無逃避之理。“谛信”意爲“正智信”;“不迷”指不爲邪說物欲所迷。經雲:“過去祇園精舍附近有一貧賢者,每日至精舍掃地,至心不倦。有一長者遊觀大澤中,見有數十間七寶舍,問人得知是貧賢者掃佛舍,福應生此。長者心喜,找到貧賢者,以五百金買得。貧賢者得金,廣段供養布施衆生,佛爲說法,即得道迹。”這是說明善惡必有報,佛語真誠,決不欺人。以上將佛陀教我們破除迷執、辨善惡、明果報一段經文講完了。

  接著再續講第一大段的末後一段。叁寶難逢,文分兩節,先說宿有福由得逢佛法,後講囑宣教法,並作福田。

  五、叁寶難逢 (一)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二)囑宣教法並作福田

  (一)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佛複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在這一節經文裏,“佛無二言”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一再叮咛囑咐,唯恐我們又錯過了這一次的大好機緣。“無二言”誠至極矣!如何不敬信。“佛世難值”是講佛陀出生于世間,機緣相遇,非常困難。因薦,修成佛道,一般說需要叁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古印度數字單位,照中國計算法,是萬萬爲憶,萬憶爲兆;而一阿僧祇,爲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再乘以叁,真是龐大的天文數字。從凡夫地修成佛道,通常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其次是以本師釋迦世尊爲例,佛滅度到今年(民國六九年)依虛雲老和尚據中國計算法,應該是叁OO七年了。第叁,就彌勒佛降生此土,經雲,約爲五十六億年後。第四,是生在佛前,或在佛法滅後,是爲八難之一;可見,能遇佛同住的機緣是非常不容易,真是可遇不可求。爲什麼我們要求與“佛同世”呢?因爲與佛同世,得親見佛陀,聞法契機,易得解兢。我們雖不值佛世,但能生在釋迦末法第一千年之末,尚得見聞經教,也是不幸中之大幸了,願大家自愛自重,莊敬自強,努力修學,不負佛恩。

  “經法難聞”句,先需了解經法的用途。“經”和“論”的作用是修正我們的知見,戒律是修正我們行爲的依據。所以,經律論叁藏,是學佛唯一的准則。世尊滅度時,遺言“四依法”,即第一、“依法不依人”,“法…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