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明受戒信行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阿难第一问,学佛得善报之由。

  答中可分三点来讨论:

  第一、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从明师受戒”。欧阳竟无说:“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瑜伽,无不主知见,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天人师,佛教唯一根本。

  “明师”,是指对一切法,佛法及世间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兼优,有修有证的老师。佛陀教我们学佛要求明师,虽然如此,明师毕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缘,难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应当求一位正知正见,能圣言、能施闻者,而师事之。经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罗刹可帅。唯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才不会错指方向。尤其是当一个初入佛门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初学若不遇明师,纵然日后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改变方向。这是初发心学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择师,求善知识。

  “受戒”,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诫。“戒”字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

  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这三句是讲事师之道。古制,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隐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是以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师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里所说的理论,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叫专信。不违教训,叫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欧阳大师亦云:“今时有谓圣贤经论深理,不适孩提,当废读经。嗟乎冤哉!并此冥种而亦荡然,有死之极,无生之气矣。”之叹!所以“专信不犯”是接受教学的不二法门。

  “精进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纯专一,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而不退转。佛法教材——经典,是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唯其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于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现代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厚生的大用。这正是日日新的“精进”。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学,是日新又新的,是精进的,是永逮站在时代最尖端的!

  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绍至此。

  (二)礼拜供养斋戒

  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这一段经文是讲“修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形像鲜明”一句是修诚敬。“形像”指所供养的佛菩萨形像;供养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拜木偶,而是教学最高艺术化的表现。佛菩萨莫计其数,也不是泛神教,而是以其代表我们自己本性里的无尽德能。佛家、佛名,表果地性德;菩萨像、菩萨名,表因地修德。礼敬佛菩萨,意在敬重性修二德;自重自爱,庄敬自强之义。加“释迦牟尼”一名,“释迦”义为“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义为“寂默”,表性德中的清净寂静。“地藏菩萨”义为大地资源宝藏,引申为性修根本的——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其他如“文殊”表智慧,“观音”表大悲,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弥勒”表大慈忍让,“普贤”表性修广大.....等等,不胜枚举。诸如此类,在佛法教学中,务使学者眼见佛像,耳闻名号,皆能引发性修之心,兴起向上之志,见贤思齐,依其典型,来塑造自己真善美的高尚品格,何迷信之有。更何况,释迦是启教的本师,菩萨是前期的学长;供养形像,正是教人学诚修敬,返本报始的教学法。人能存心敬贤,必然乐行善事,造福社会,救度众生。这是佛教供养“形像”的意义。“鲜明”是说整洁,要时常保持佛像的整洁,这正是修习诚敬之道。

  “朝暮礼拜”一句是修身。“恭敬燃灯”一句是修心。“朝暮”指早晚定谋,学佛者所必须修学的。“礼拜”是学礼,是学敬。敬礼人事,毋不敬也。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况佛家“礼拜”的方法,是依据禅定的原理,动定无碍、动静不二的道理而实行的,确是良好的养生健身运动。早起百拜;胜于早安晨跑多多。此中妙理,又有几个人能道得呢?

  “燃灯”是修心,“灯”代表光明、智慧和热能;表我们性德本具的智慧光和慈悲的热忱。“恭敬燃灯”就是表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温暖别人。以诚敬心,燃起自己智慧之火、精进之火,放出无尽的光和热,救世济生。这两句很像孔子所说的:“好学近乎智”。著重在“学”。

  “净施所安,不违道禁。”二句是说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意思是修正自已的身心行为。凡人之心,莫不为贪嗔痴三毒所障,真心正念不能现前,而身口所造,多是悭著财物,多求不息,开诸罪门,专造恶业,堕恶道中,诚为可叹!佛教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修学人手处,即是“净施”;“净”是清净,“施”是布施、是放下。“净施”就是以清净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这正是大乘佛法中所说的离相布施;就是不求报答,无条件的施舍。“净施”的功德,能破贪嗔痴迷,能断一切恶行,利乐大众。同时,也正因为自己真能放下,断除迷障,理事明达,身心自在。由此可知,“净施”是正修行;而“所安”正是修正行为后所获得的真实受用,也就是果报。

  “不违道禁”,“道”是说理,“禁”是说事,这一句意思是说:一位佛门弟子,心之所思,不可违背佛陀所传授给我们的“修行”原理原则。待人、处世不违背佛陀的禁戒——如五戒、十善等,做一个凭依道理行事的善人。这两句与孔子所说的“力行近乎仁”的皆趣相同;注重在“行”。

  “斋戒不厌”一句是工夫。心地清净叫做“斋”。佛常教给我们,必须要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正是要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中,本具无量福慧。而我们的心,不得清净,实在是因妄想习气太多,未能证得,这是我们的奇耻大辱。佛教我们要学“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习气、烦恼,恢复吾心固有的清净德用。所以,“斋戒”两个字,就是“忏除业障”、“降伏其心”的具体有效的修行法门。业障除尽,心极平等、极清净、极慈悲,就叫做“成佛”。因此,“斋戒”的修法,是不可以时日计的,一定要不疲“不厌”,持之有恒,是真精进,工夫才能圆满修成。“不厌”也有“不退转”的意思。不退转是大勇,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这必须是事理都能通达的人,才能做到。

  “心中欣欣”一句是说功德圆满、法喜充满,不亦悦乎的真实受用。

  依照这一段经文所说的道理和方法,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必定美满、幸福、快乐;然后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第二小段“修学”要领,介绍至此。

  (三)现蒙护后得道

  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第三小段是说如法学习的利益。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诸天的天神、善神们的尊敬,拥戴和保护。“所向谐偶”,就是说:心之所向、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而无障碍。“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此句说一切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敬护其人,同时,也为现前当来的大众们之所敬仰师法。以上是说现前的利益。

  “后必得道”一句,是讲以后的究竟果报。“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圆满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佛说:像上面所说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学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

  以上所讲,是佛陀答阿难尊者第一问:“事佛得富贵谐偶者”的一段经文。

  前面我们讲到阿难尊者提出两个问题:(1)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学佛所得到的是衰耗及事事不如意的果报。同样是学佛,为什么果报竟然不相同呢?

  关于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上一段已经讲过了。

  底下经文所讲的,是佛陀…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