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受戒信行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常爲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爲天龍鬼神衆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這一段經文,是佛答阿難第一問,學佛得善報之由。
答中可分叁點來討論:
第一、是師承。華嚴經雲:“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勿生疲懈,勿生厭足,皆應隨順,弗見過失。時善財童子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于善知識起慈母想,于善知識起慈父想,得聞法已,歡喜踴躍....。”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求學無不重視師承。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國治天下平!
“從明師受戒”。歐陽竟無說:“師以知見爲體,不以得果或但儀式爲體。”法華經雲:諸佛世尊爲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涅槃、瑜伽,無不主知見,故唯知見是天人師。天人師,佛教唯一根本。
“明師”,是指對一切法,佛法及世間法,確實圓滿通達無礙,品學兼優,有修有證的老師。佛陀教我們學佛要求明師,雖然如此,明師畢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緣,難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應當求一位正知正見,能聖言、能施聞者,而師事之。經雲: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羅刹可帥。唯明達世出世法的好老師,才不會把我們帶入歧途,才不會錯指方向。尤其是當一個初入佛門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爲主的成見,初學若不遇明師,縱然日後遇到真善知識,也不容易盡棄成見,改變方向。這是初發心學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擇師,求善知識。
“受戒”,就是接受老師的教誡。“戒”字的含義,是學問融會于身心生活中,學問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學問;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圓融的修學。
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是:學佛要跟一位通達事理,有修有證,具足悲願辯才的好老師,接受他的教導,依教奉行。請看下文:
“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
這叁句是講事師之道。古製,君所不臣于其臣者,當其爲師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诏于天子無北面,釋奠于先聖先師,天子北面拜。事師無隱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叁年。是以求學,第一要對老師生敬重之心,尊師重道,師道就是人道,師道就是佛道。老師的教誨,經典裏所說的理論,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專信不犯。一心無疑,叫專信。不違教訓,叫不犯。這是最好的修學態度。唐大圓居士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蒙童讀經,先但句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是爲東方文化一貫之思想。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爲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爲後得智。以是比較東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歐陽大師亦雲:“今時有謂聖賢經論深理,不適孩提,當廢讀經。嗟乎冤哉!並此冥種而亦蕩然,有死之極,無生之氣矣。”之歎!所以“專信不犯”是接受教學的不二法門。
“精進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純專一,勇猛向前,天天求進步,而不退轉。佛法教材——經典,是具有超越時空性質的教科書,是永遠不變的原理原則。唯其是永恒不變,才能大用無方。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曆代注疏中證實。同一部經,于其不變的真理中,必有其時代性的解釋,時代不同,需求亦異,而經典能作種種契合時代的解說,利益現代衆生。這就是不變根本智,而以後得智隨順衆生種種緣,得到厚生的大用。這正是日日新的“精進”。而不是讀死書的書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學,是日新又新的,是精進的,是永逮站在時代最尖端的!
能精進奉行老師的教誡,自然對于學問道業,日有長進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紹至此。
(二)禮拜供養齋戒
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
這一段經文是講“修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形像鮮明”一句是修誠敬。“形像”指所供養的佛菩薩形像;供養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拜木偶,而是教學最高藝術化的表現。佛菩薩莫計其數,也不是泛神教,而是以其代表我們自己本性裏的無盡德能。佛家、佛名,表果地性德;菩薩像、菩薩名,表因地修德。禮敬佛菩薩,意在敬重性修二德;自重自愛,莊敬自強之義。加“釋迦牟尼”一名,“釋迦”義爲“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義爲“寂默”,表性德中的清淨寂靜。“地藏菩薩”義爲大地資源寶藏,引申爲性修根本的——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爲先;其他如“文殊”表智慧,“觀音”表大悲,就是孟子所說的“恻隱之心”,“彌勒”表大慈忍讓,“普賢”表性修廣大.....等等,不勝枚舉。諸如此類,在佛法教學中,務使學者眼見佛像,耳聞名號,皆能引發性修之心,興起向上之志,見賢思齊,依其典型,來塑造自己真善美的高尚品格,何迷信之有。更何況,釋迦是啓教的本師,菩薩是前期的學長;供養形像,正是教人學誠修敬,返本報始的教學法。人能存心敬賢,必然樂行善事,造福社會,救度衆生。這是佛教供養“形像”的意義。“鮮明”是說整潔,要時常保持佛像的整潔,這正是修習誠敬之道。
“朝暮禮拜”一句是修身。“恭敬燃燈”一句是修心。“朝暮”指早晚定謀,學佛者所必須修學的。“禮拜”是學禮,是學敬。敬禮人事,毋不敬也。孔子也說:“不知禮,無以立也。”又說:“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況佛家“禮拜”的方法,是依據禅定的原理,動定無礙、動靜不二的道理而實行的,確是良好的養生健身運動。早起百拜;勝于早安晨跑多多。此中妙理,又有幾個人能道得呢?
“燃燈”是修心,“燈”代表光明、智慧和熱能;表我們性德本具的智慧光和慈悲的熱忱。“恭敬燃燈”就是表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溫暖別人。以誠敬心,燃起自己智慧之火、精進之火,放出無盡的光和熱,救世濟生。這兩句很像孔子所說的:“好學近乎智”。著重在“學”。
“淨施所安,不違道禁。”二句是說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爲。意思是修正自已的身心行爲。凡人之心,莫不爲貪嗔癡叁毒所障,真心正念不能現前,而身口所造,多是悭著財物,多求不息,開諸罪門,專造惡業,墮惡道中,誠爲可歎!佛教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修學人手處,即是“淨施”;“淨”是清淨,“施”是布施、是放下。“淨施”就是以清淨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這正是大乘佛法中所說的離相布施;就是不求報答,無條件的施舍。“淨施”的功德,能破貪嗔癡迷,能斷一切惡行,利樂大衆。同時,也正因爲自己真能放下,斷除迷障,理事明達,身心自在。由此可知,“淨施”是正修行;而“所安”正是修正行爲後所獲得的真實受用,也就是果報。
“不違道禁”,“道”是說理,“禁”是說事,這一句意思是說:一位佛門弟子,心之所思,不可違背佛陀所傳授給我們的“修行”原理原則。待人、處世不違背佛陀的禁戒——如五戒、十善等,做一個憑依道理行事的善人。這兩句與孔子所說的“力行近乎仁”的皆趣相同;注重在“行”。
“齋戒不厭”一句是工夫。心地清淨叫做“齋”。佛常教給我們,必須要學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正是要我們“修清淨心”,清淨心中,本具無量福慧。而我們的心,不得清淨,實在是因妄想習氣太多,未能證得,這是我們的奇恥大辱。佛教我們要學“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習氣、煩惱,恢複吾心固有的清淨德用。所以,“齋戒”兩個字,就是“忏除業障”、“降伏其心”的具體有效的修行法門。業障除盡,心極平等、極清淨、極慈悲,就叫做“成佛”。因此,“齋戒”的修法,是不可以時日計的,一定要不疲“不厭”,持之有恒,是真精進,工夫才能圓滿修成。“不厭”也有“不退轉”的意思。不退轉是大勇,孔子說:“知恥近乎勇。”這必須是事理都能通達的人,才能做到。
“心中欣欣”一句是說功德圓滿、法喜充滿,不亦悅乎的真實受用。
依照這一段經文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修正我們身心的行爲、我們的生活必定美滿、幸福、快樂;然後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第二小段“修學”要領,介紹至此。
(叁)現蒙護後得道
常爲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爲天龍鬼神衆人所敬。後必得道。
第叁小段是說如法學習的利益。一個具有良好學習態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叁界二十八天、諸天的天神、善神們的尊敬,擁戴和保護。“所向諧偶”,就是說:心之所向、行之所向,無論做什麼事,都能稱心如意而無障礙。“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異的進展。“爲天龍鬼神,衆人所敬”。此句說一切四王天、八部護法鬼神,敬護其人,同時,也爲現前當來的大衆們之所敬仰師法。以上是說現前的利益。
“後必得道”一句,是講以後的究竟果報。“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圓滿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佛說:像上面所說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學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
以上所講,是佛陀答阿難尊者第一問:“事佛得富貴諧偶者”的一段經文。
前面我們講到阿難尊者提出兩個問題:(1)學佛得到富貴、事事如意的果報。(2)學佛所得到的是衰耗及事事不如意的果報。同樣是學佛,爲什麼果報竟然不相同呢?
關于學佛得善報的道理,上一段已經講過了。
底下經文所講的,是佛陀…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