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中雲:“本師獨覺與菩薩,等持結地均歸一。”又如雲:“雖非聖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說法者,最後有者之菩薩,供養功德無有量。”意思是說,世尊是在資糧道中于一座墊上現前五地而成佛,之後于七七四十九日未說法。當時,梵天帝釋請轉*輪,佛應允。一時間,這一喜訊傳遍了人間天界,直至色究竟天之間。
雖然佛次第轉了叁次*輪,但此處宣說第一轉*輪戒律藏的緣起具足五圓滿。本師圓滿:無等大能仁佛陀。處所圓滿:于鹿野苑野獸得不畏施樹林。這裏是許多獨覺趣入無余涅槃、舍利子顆顆墜地、梵施國王爲野獸發放無畏施的聖地。時圓滿:從六月初四開始;法圓滿:主要傳講的是戒律學處的內容,其中律中律的佛製與自性罪只是概括性地提及,對律藏的經部等持與梵淨行瑜伽次第、律藏中論藏的分類作了詳細廣說等,以對治煩惱之次第修法的四谛法門爲主。眷屬圓滿:五比丘與八萬天子。佛爲此等眷屬傳法後,五比丘獲得了阿羅漢果位,八萬天子現見真谛。一般而言,四種律典(釋迦牟尼佛所說小乘律藏四部:律分別、律本事、律雜事和律上分)所攝的律藏是釋尊從成佛以來直到涅槃之間宣說的一切戒學道理。因此律藏並不一定完全是指第一轉*輪的律藏。但從主要開示輪回所舍之法相與脫離輪回之正道的角度而安立爲律藏。中轉*輪與末轉*輪將在下文中闡述,故于此不繁述。
佛在八十一歲鐵龍年四月初八接近涅槃時,將佛法與四衆眷屬一同交付與迦葉尊者,而在拘屍那城薩拉樹下融入寂滅法界。
佛涅槃後教法是如何結集的呢?佛涅槃後總共有叁次結集。其中第一次結集:當時,與佛陀一同趨入涅槃的有八萬一千阿羅漢,與舍利子一起圓寂的有八萬阿羅漢,目犍連一道圓寂的有七萬阿羅漢。諸天人不禁冷嘲熱諷地說:現在有境界的比丘都已涅槃,正法也成了火滅之煙而已,諸如此類。爲了遣除這種諷刺之語,佛涅槃後的第二年,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的七葉行窟內,未生怨王作施主,供養資具,迦葉等五百羅漢集聚一堂,由阿難結集經藏、優婆離結集律藏、大迦葉結集論藏。
第二次結集:佛涅槃後一百一十年時,當時,廣嚴城的諸比丘大肆宣揚可以不作犯戒處理的十種非事:一、作非法事,口呼“負負”,即可聽許;二、作犯僧殘,得人隨喜,即可聽許;叁、病中飲酒,狀如水蛭吮吸,即可聽許;四、土爲共用,不傷生命,兩手耕種,即可聽許;五、調鹽變味,非時而食,即可聽許;六、用齋之後,行程逾越半俱盧舍,再次用餐,即可聽許;七、用齋之後,食物未作余食法者,兩指拾食,即可聽許;八、攙和定時及不定時食品,非時食用,即可聽許;九、臥具補某,不必如來一卡,即可聽許;十、沙彌頭上,頂戴小龛,內置缽盂,花鬘爲飾,若得設進金銀,便自接觸,即可聽許。爲了製止此十非事,在毗舍離城婆利迦精舍,阿育王作施主,耶舍等七百羅漢擯除十種非事,完整地誦一遍叁藏,也作了相順長淨與吉祥長淨。
第叁次結集:由于大天比丘等鼓吹“答複他不知,懷疑皆觀察,能養活自己,此乃佛教法。”五非事,以此等爲緣,僧衆內部出現爭論,又由于佛陀未開許律藏立成文字,長久以來,別解脫誦經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致使分成十八部。佛涅槃近四百年時,在克什米爾花積精舍,膩契波王作爲施主,密藏等五百阿羅漢、六萬一千凡夫大尊者以及五百菩薩結集,將四分五裂的十八部均立爲佛教,並將律藏立成文字,以前未曾立文字的經藏與論藏也都立成文字。之後通過撰著解釋叁藏密意的論典等方式弘揚佛法的情況:在賓陀山名優寺聖者密藏(優婆俱多)以及欲遍等五百阿羅漢集體著寫了《大毗婆沙論》,“等”字還包括聖者們撰著诠解密意的諸多論典,尤其是,獲證發光地的阿阇黎功德光撰著了《根本律》與《羯磨論》,阿阇黎釋迦光造了《毗奈耶叁百頌》與注釋等,通過這些論著將律藏加以弘揚光大,直至今日仍舊主要依靠兩位阿阇黎的著作一脈相傳。
前譯傳承靜命師,爾後釋迦西日弘。
別解脫戒的傳承是怎樣的呢?前譯派別解脫戒的傳承:圓滿的佛陀、舍利子等代代相傳,後來傳到大堪布靜命論師、瓦繞那、藏繞色、友給瓦炯內、瑪釋迦莫內衆近圓戒比丘,再向下傳。在朗達瑪國王毀滅佛教之時,瑪、友、藏叁位尊者將律藏馱在一匹騾子背上,前往丹德山。當時貢巴繞色大師出家,衛藏的十人受近圓戒,其後,傳給樂美赤誠西繞,直至現在。這是人們共稱的東律。
後譯派的西律傳承:由叁護論師傳下,此傳承以前雖然有,但未聽說現在仍存在。
中律克什米爾的傳承:龍樹傳下,後來由克什米爾的班智達釋迦西日傳給文殊菩薩的化身薩迦班智達等近圓戒比丘,依次弘揚。關于律藏的言傳當在其他典籍中了知。以上講述了別解脫的傳承。
丁二、所受戒之本體:
本體出離意樂引,斷除一切害他事,
身語所生之緣故,承許其爲有色法,
許斷心續與種子,自部上下各觀點。
別解脫戒的本體是以出離心的意樂所引發、斷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嚴禁惡行戒、欲界所攝的一種戒律,因爲是出離心所生而遣除了外道的戒律;因斷害他而遣除了中間律儀;因爲欲界所攝而遣除了禅定與無漏的戒律。有部宗認爲別解脫戒是身語所生的,因此于有表色與無表色二者的本體中産生,住于無表色中。《俱舍論》中雲:“所謂叁種無表色,即戒惡戒與中戒,戒有所謂別解脫。”又《分析叁戒論》中雲:“聲聞戒律無表色。”經部宗認爲別解脫戒是相續變化的一種特法。唯識宗認爲別解脫戒是斷除犯戒之心相續及其種子。他們的理由是,如果單單是心,那就無有相續,如果僅僅是習氣,那麼毀壞之因出現時也會跟隨。中觀宗認爲別解脫戒是斷除之相應心。《入行論》中雲:“獲斷惡之心,說爲戒度圓。”如是內道佛教中上下各派根據各自心的差別而出現了高低的觀點。
丁叁、以分類方式概括:
分類八關齋戒者,男女居士在家方。
男女沙彌近事女,比丘與尼出家方,
即是八種別解脫,歸納則許四戒體。
如果以戒律本體分類,則一般而言,依靠能成立各自戒律的因圓滿而獲得的是出離心的律儀,盡管這一點均相同,但分別來說,根據自己不同的方面所斷的差別,于一日中立誓斷除八種所斷爲齋戒,也叫時戒。如果是居士受齋戒,也稱爲長淨。同樣,承諾有生之年斷除一至五之間的所斷,爲男女居士戒,對此戒律中雖然只說了近圓居士,但《俱舍論》中也宣說了受持叁皈依等許多分類。此叁種戒是在家方面的戒律。承諾有生之年斷除十種所斷即是沙彌與沙彌尼。在此基礎上,在兩年期間立誓斷除十二種所斷爲近事女戒。承諾有生之年斷七及其從屬(聲聞別解脫戒者,謂斷七及其從屬,即身之叁不善、語之四不善,以及所屬一切所斷身語之戒律),即是比丘與比丘尼的戒律。此五種是出家方面的戒律。綜上所述,別解脫戒共有八種,如果歸納而言,則有男女比丘、男女沙彌、近事女以及男女居士,男女只是名稱不同而己,本體無有不同,實際上只有叁種戒體,加上齋戒,共包括在四種戒律中,這是《俱舍論》的觀點。此論中雲:“所謂八種別解脫,實際戒體唯有四,除名稱外無變故,彼等異體不相違。”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舊儀軌;二、現行儀軌。
丁一、舊儀軌:
初未得戒得受法:受法分二舊儀軌:
自然證智傳信圓,承認本師許八難,
善來四白問答等,受者心淨聖者師。
上述的這些戒律除了個別的以外,幾乎都不是自然獲得的,而需要觀待表示而得。最初未受戒者得戒之方法,有無勤作圓滿的舊儀軌與有勤作圓滿的新儀軌兩種受法。
其中舊儀軌:最初本師成佛之前、成佛之時、成佛後不久以及涅槃之前受近圓戒的儀軌稱爲舊儀軌。此儀軌有十種分類:佛與獨覺由證盡智及無生智,證大菩提,從而有二種獲得近圓;五比丘生起見道,由內證智而得近圓。此叁者是在自相續中自然生起勝義比丘戒而得近圓戒的。供施女因未獲父母允許,由佛遣使比丘尼邬巴往告音訊,依僧傳信而得近圓;大迦葉等由承認您是我的導師、我是您的聲聞而得近圓;舍利子等由佛說“善來”持梵行而得近圓;僧伽會衆,中土十人、邊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圓;佛問善施:“何爲唯一善法?”彼答“解脫”又問“解脫需何法?”答“信心”,彼以問答令心喜而得近圓;衆生主母由許修學八難斷法而得近圓。八難斷法:《律詞品》中雲:“親從比丘受近圓,半月比丘處受教,于比丘處許夏住,僧尼二衆作解製,犯此于二衆遷悅,不言比丘犯戒戒,不得輕侮諸比丘;頂禮恭敬新比丘。”意思是說,從比丘僧團處得受近圓戒,每半個月再從比丘處聽受教言,在具足比丘處立誓安居,在僧尼二衆前解除夏安居,如果違越了難斷法,就要在僧尼二衆前履行遷悅,不能談論比丘破戒,不能對比丘輕視、侮辱,對新比丘也要恭敬禮拜。本頌中的“等”字是指六十善群比丘由許叁皈依而得近圓。有些人說居士只是名稱上的近圓戒。除了白四羯磨與傳信以外的五種是由本師加持而得的近圓戒。八種是假立的,傳信是現行儀軌,但舊儀軌中能如是出現,說明僅僅是安立而已,並不是完全固定的。舊儀軌的法相是白四羯磨。由于以前的所化衆生業力、煩惱異熟叁障輕微,智慧、相續與根機成熟,內心清淨,能傳近圓戒的上師也絕對是聖者,因爲具備這些特點,故而十分容易得戒。
丁二、現行儀軌:
現行軌離五擇定,石女等生之障礙,
國王不允等住障,不能驅烏等勝障,
以及發爲黃色等,莊嚴障礙皆無有。
繼舊儀軌之後製定的白四羯磨儀軌及其從屬,即是現行儀軌。其中的齋戒,如《俱舍論》中雲:“居于低位重複說,不佩裝飾明晨前,具足齋戒之分支,清晨于他前受戒。”受戒者坐于較傳戒師低的位置重複傳戒師所說的話而得戒。關于受戒者的身份,有部宗認爲七種別解脫種姓,…
《戒律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