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輯要▪P32

  ..續本文上一頁生成虹身之必要”《分析叁戒論》中雲:“凡爲罪業不善方,多依聲聞宗守護,相違離貪之墮罪,依照菩薩宗護持,成爲世間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護,若成世間趨入因,開許大乘別解脫。”

  如果叁戒內部互不抵觸成爲一致,則成爲他衆不信的部分等所有取舍之處當互不混雜分別圓滿守護。如果內部相互抵觸,有一戒稱爲所斷的成爲另一戒的所護這樣相違的現象,那麼要看哪一戒成爲自相續所遮煩惱的對治以及不束縛相續,就行持那一戒,這一點是智者們共同承認的。

  如果産生不善罪業,無論何者均當遮止,如果産生善業與功德,那麼就必須要修學。因此,分清一般與特殊的要點極爲關鍵。也就是說,具足叁戒金剛持上師行爲必須無有過患,而且還要與時間相結合,對于各時的取舍都要通達。

  初學者主要護持別解脫的所遮與菩薩戒、密乘根本支分的所有墮罪。所謂的初學者是指尚未獲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轉變酒的味道以及滅毒等暖相之前的人。境界得到穩固以後根據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同,通過安住于生圓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勝誓言物等密宗內續的共同行爲,如果依靠修持生圓獲得了暫時成就,則行持無有取舍的行爲,現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時,則唯一是利他的行爲。總而言之,行爲必須與時間相結合,這是《時輪金剛》中所說的。《時輪金剛大疏》中雲:“故初業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獲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丙叁、攝義:

  功德基礎別解脫,隨力引發菩提心,

  乃是密宗之分支,獲能成熟之灌頂,

  守護叁戒如眼目,修知叁相尊生次,

  有相無相圓次第,近因行爲漸相合,

  即生臨終中陰界,自性化身刹成佛。

  聲聞與共同道中以對輪回的厭離出離心引發隨力而受成爲一切功德之基礎具足四所斷或身語所七斷的七種別解脫戒,應當斷除身語的惡行。在此基礎上,以願無量無邊的所有衆生獲得菩提的意樂而受菩薩戒,這兩種戒就成了密乘戒的支分。也就是說,一切有情自性本來清淨,但由于未證悟此理而倍受痛苦因果的逼迫,以對此等衆生難忍的大悲心驅使而依靠能成熟的灌頂在相續中獲得密宗持明戒,此後應當了達叁戒所有學處遮需的要點而如眼珠般珍重護持,通過認識淨基、能淨的方式而不離了知叁相爲天尊的見解,修持甚深生起次第、風脈明點切要之道上下門有相圓滿次第及諸法以空性印持的無相圓滿次第。如果不斷修習並與迅速獲得無漏之果的近因行爲次第相結合,那麼上根者即生中就能成就雙運身,中根者于臨終光明中得到雙運身,下根者于轉世中陰依靠法性真谛的加持而于自性化身刹土中面見金剛薩埵等五部如來,得受灌頂、菩提授記的安慰後成就真實正等覺佛果。

  第五品總分析叁戒之次第釋終

  

  甲叁(末義)分四:一、作者生起大悲心之理;二、造論之必要;叁、造論方式與回向;四、造論之結論。

  乙一、作者生起大悲心之理:

  今多未修胡言者,自智塵許未證悟,

  杜撰儀軌滿愚心,思此感傷淚盈盈。

  如是前輩的成就者高僧大德們在所化衆生前已現示前往其他刹土,如今他們珍貴善妙的論典僅有書函存留于世。真正能以弘法利生的清淨意樂而不違教理講經說法等方式傳教的宗軌也已奄奄欲滅。在五濁猖獗的當今時代,許多未以聞思賢妙論典修煉過自心卻自以爲是的尋思者信口開河誹謗他人,擾亂佛教,對自己本有的智慧絲毫也未證悟,卻對守護叁戒漠然輕視,爲數不少自命不凡的冒牌成就者自相續顯然已被魔加持,或者被脫離勝觀的平凡住心如陽焰水般的覺受假相所迷惑。對那些與任何經續均不相符自我杜撰的儀軌或者經續的儀軌略知一二,便洋洋自得的這些人不僅無有生圓次第等親身體驗的要訣,而且就連各自所護學處的界限也是一竅不通,只是依靠精通儀軌的詞句、明白一點用法,便用金銀珠寶將壇城與佛像佛塔裝飾得精美莊嚴,以貪圖聞名利養的惡劣發心爲他衆灌頂等表面利衆。此時此刻,根本不了解佛教如意寶本是教法與證悟的道理所有愚昧無知之徒竟然心滿意足地隨學他們,看到這種自欺欺人的場面,作者不禁深感痛心,對濁世衆生的悲憫之情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淚水盈眶。

  乙二、造論之必要:

  顯密諸道爲衆生,完整無誤道佛說,

  雪域彼等執一方,雖欲圓融成名相。

  隨所化補特伽羅各自根機不同所說的一切顯密道均是爲了無量衆生調伏相續獲得叁菩提而宣說的。這一切修法可以如此歸納,別解脫作爲基礎,菩薩乘爲框架,密宗竅訣爲成形的建築,所有補特伽羅成佛完整無缺、毫無錯謬的此道可囊括佛陀演說的一切法門,可以說叁戒密意博大精深。在此雪域,有些人對顯密論典只是片面性獲得信解便各執己見,如同瞎牛吃草一般,真正將諸法融會貫通而受持的人可謂寥寥無幾。那些想將顯密修法合而爲一,歸納爲叁戒的人看起來也是分開行持叁戒,只是頭口上說起來美妙動聽,實際上根本不懂得開遮界限一般與特殊一切均不違教理來講解,僅僅是停留在字面上成了形相而己,作者簽于以上原因,認爲很有必要造此論典。

  乙叁、造論方式與回向:

  依成就者之善說,聚精會神撰著故,

  思無罪垢以此善,願衆速得普賢果。

  此論是依據那些以經續之義而抉擇的成就者們之善說中開示的意義,未雜有偏袒之心以及自己的臆造而是憑自己的智慧專心致志詳細觀察分析、不違教理竅訣、全神貫注而撰寫的,因而自以爲無有未證邪證憑空捏造等罪業的垢染,這是作者以高昂的語調,爲使人感到值得可信而未作忏悔。以造此論所得的殊勝善根,願遍滿虛空界的一切衆生無勤快速獲得一切如來身智無離無合本性普賢王果位。

  乙四、造論之結文:

  此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叁戒論是雪山環繞的藏地南方出生具有出離心的阿裏班智達班瑪旺嘉撰著,願于十方叁時成爲廣弘無上大圓滿法之因。

  正如土彌桑布劄所說:“文字之中出名稱,名稱之中出詞句,以句可說一切義。”文字組合成名稱,名稱組成詞句,詞句組成偈頌,因此依靠詞句而形成了有五品內容的這部論典。此論的作者是雪山環抱的藏地南方地區阿裏羅哦塘出生具有殊勝智慧、以遠離有寂二邊的出離心尋求無上菩提的意樂引發,具有利他善巧方便、精通五明的阿裏班智達班瑪旺格嘉波多吉劄巴嘉村吉祥賢依據佛經注疏而撰寫。欲求解脫的諸修行人理當恭敬頂戴。《寶性論》中雲:“何者一心爲佛教,無有散亂專注說,與得解脫道相同,當如仙人(佛陀)教頂戴。”如是造論的所有善根願于叁時所攝的一切世間界中成爲總的顯密、尤其是諸乘之頂自性大圓滿阿底約嘎教法以講修方式弘揚光大之因,如是發願可謂是所有回向中最爲殊勝的,因佛經中說一切發願均攝于回向受持妙法之中。《普賢行願品》中亦雲:“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當今佛教光微存,此時當離毀人身,

  惡友以及散亂事,以聞思修諸法理,

  勤修解脫之妙道。因無俱生之智慧,

  所說諸過具法眼,諸聖者前誠忏悔,

  若有些許之善說,願成佛法久住因。

  此叁戒論釋是經叁藏法師丹巴哦色釀波誠摯勸請,盛情難卻,梵語爲革讷(雲丹嘉措)口述,請求者作記錄。芒嘎朗!吉祥!

  

  二○○叁年六月十六日

  譯畢于色達喇榮聖地

  

  建立叁戒一體論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有些人聲稱叁戒是異體,只是耽著自方而未懂得要點信口發言說:你們甯瑪派承認叁戒本體轉依的觀點是不合理的,如果這一觀點合理,那麼別解脫戒等變成密乘戒時,是舍棄下下戒以後才變還是未舍而變的?如果是舍棄下戒以後才變的,那具叁戒金剛持顯然就不應理了,若以推理而言,具叁戒金剛持不合理,因爲已舍別解脫戒之故。已舍別解脫戒這一點是成立的,因爲已經舍棄別解脫戒才轉依爲密乘戒。如果未舍別解脫自體而轉依,那是不可能的,這樣一來,就成了別解脫戒本體未轉依。若以推理而言,別解脫戒本體不應轉依,因未舍自之本體故,假設自本體未舍,也就不可能變成他法。

  針對這種自以爲推理十分高明並且已立成文字的高論調,本人在此通過自己的理解結合親身體驗進行說明,以叁個理由加以闡述:一、建立自宗;二、破斥與之相違他宗;叁、安立究竟意趣一致。

  甲一(建立自宗)分二:一、真實建立自宗;二、遣除诤論。

  乙一、真實建立自宗:

  自宗遵照全知語自在無垢光尊者師徒的觀點,承認叁戒本體轉依、自體互不混淆。實際上這一觀點並沒有曲解如來的密意,這一點依靠教證足可說明,如《五十萬真如智成續》中雲:“不同石頭之種類,熔化成鐵銅與銀,依靠真實點金劑,悉皆轉變爲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別,叁類種姓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壇城,則稱之爲金剛持。”

  乙二、遣除诤論:

  您們所說的舍棄或未舍棄的破斥好似雖知頂卻不曉根或者只知拉弓不會射箭一樣,雖然智慧敏銳,但又顯露出狹隘膚淺,本人並不是偏袒耽著自方而是站在公正不阿的立場上這樣闡明:所謂的叁戒,總的來說,在不被煩惱所束縛這一點上所護本體是相同的,因爲一切如來教就爲了斷除輪回的根本、成就涅 槃 而言是完全一致的,如彌勒菩薩說:“佛說能斷叁界惑。”這一點不僅以教證成立, 而且通過勢實理也可以證明。我們必須清楚的是,自本體沒有恒常穩固不變的,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只是在斷除、轉移、道用的方面有所不同,而在不被煩惱所縛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例如未服毒或者依靠明咒密咒加持而服毒以及將毒轉變爲藥,這叁種情況都同樣不會受到毒害,後兩種情況實際自相續並未服毒,同樣的道理,大小乘所護的戒律自本體,除了前者作爲後者的所依以外並沒有異體的實質存在,你們所說的舍未舍是何道理呢?

  若有人想:這樣一來,就未轉依了。

  由于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所依,並且已爲菩提心攝持,因而稱爲菩…

《戒律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品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