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厲對境,因此作者在諸位上師前恭敬作禮。如果有人心存這種疑問:除了密宗以外小乘與菩薩乘中有上師的字眼嗎?當然有。如《沙彌五十頌》中雲:“于師住處門,手當輕緩扣。”又《菩薩戒二十頌》中亦雲:“持戒具智力,上師前受戒。”
攪拌具德二資之大海,智悲皓月密法妙甘露,
雪域諸成就者勝頂飾,蓮生金剛衆生師前禮。
尤其作者感念多生累世中慈悲攝受自己並賜予授記的恩德而禮贊蓮師。在這裏是以婆羅門教中攪拌大海而出現月亮的典故通過形象化修飾法來說明的,攪拌福慧功德圓滿的二資大海,從中升起無礙徹知諸法、無緣大悲即智悲雙運皎潔的圓月,于此皓月中顯示能令所化衆生趨入無上密道與果位之事業而遍及各方灑下正法甘露。如是在具足智悲力功德、所化雪域爲主、一切智者成就者之頂飾南贍部洲的大密咒師海生金剛衆生上師前恭敬作禮。所謂的海生指蓮師是在無垢澄清大海中不依父因母緣而以頓生的方式誕生,具有不被二取妄念所毀的勝義實相智慧,智慧身遠離生死老衰,故爲金剛。由于根據所化衆生各自的緣份而行利樂事業,因此稱爲衆生上師。作者在其前以清淨心畢恭畢敬頂禮,這種作禮是世俗的頂禮。而了達無有頂禮者與頂禮對境即是現見勝義見解的頂禮方式。
乙叁、立誓:
爲了使造論不半途而廢並勸勉諸位後學者而立下誓言。
擅長洗衆心垢之仙人,手持智慧藍寶石妙瓶,
賜予叁戒善說甘露水,求學衆士當聚于此處。
作者再一次以形象化修飾法將自己喻爲精通洗滌衆生內心二障垢染、被世間人共稱爲有功德的一位仙人,他手持著了知一切經論及注疏的智慧藍寶石妙瓶,瓶內有能清淨未證以及邪見等衆過患、淨除輪回一切痛苦的無垢善說叁戒論這一去病除障的甘露水,現今賜予,希望想要受持能得殊勝解脫果位的正道叁戒的諸位具緣之士雲集此處,通過聞思等方便加以抉擇,從而品嘗到其中深義的美味。與此同時,詳細闡明此論的必要等四法,叁戒爲內容(即所說);通過詞句而通達叁戒內容進而趨入解脫道爲必要;叁戒修學圓滿、達到究竟後成就菩提爲必要之必要;此叁者相輔相成,緣起而生,即是關聯。
甲二(論義)分五品:一、總說叁戒基之次第;二、分說別解脫戒之次第;叁、大乘菩薩戒;四、密宗叁昧耶戒;五、叁戒圓融。
第一品 總說
乙一(總說叁戒基之次第)分五:一、認識殊勝解脫究竟大菩提果之淨基;二、略說獲得佛果唯一道;叁、宣說階梯乘之分攝;四、別解脫與菩薩戒是密乘戒之支分;五、下叁品之總述。
丙一、認識殊勝解脫究竟大菩提果之淨基:
大圓滿智之總相,淨身金剛持佛果。
所謂的淨基實際上就是如來藏,所有論典中均稱之爲種姓。對此,各宗派的觀點也迥然不同。有部宗將不貪執有情與有情資具的知足心所承許爲聖者種姓(即如來藏);經部宗則認爲如來藏是將來可産生無漏智慧心種子的能力;唯識宗認爲如來藏是無始以來存在于心相續中具有能生無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繩。這些宗派普遍認爲如來藏是有爲法,因此都屬有實宗。中觀派大多數觀點均是一致的,它們認爲如來藏是有垢真如,但是認識的方法卻各不相同。
此處,依照大乘不共的觀點而言,心性本來清淨無爲法之明空智慧無有遷變而存在即是如來藏。《等持王經》中雲:“清淨澄光明,不亂無爲法,稱爲如來藏,本住之法性。”關于如來藏,《寶性論》中雲:“佛身外現故,與真如無二,具種故衆生,恒具如來藏。”此論中依靠叁種理由宣說了一切衆生均具有如來藏,其後又以十種道理抉擇如來藏的意義,並且通過九種比喻詳細說明了如來藏被垢染遮障之理。在金剛乘中如來藏則被共稱爲基續自性任運自成之壇城,也可以說是不變大樂與具殊勝空性無二無別之心性。尤其是阿底約嘎中認爲,心之法性覺、空、明之本體中身智一切法猶如日輪與陽光般無離無合,圓滿具足,因此稱爲大圓滿。此處所說的智慧中已包括了基住叁智、持相五智、入境二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除此之外再別無其他,而輪回之諸法也是無而顯現、暫時性的,實際上除法性外無所言語,周遍輪涅,故而稱爲智慧之總相。如是淨基的法性光相與所淨的輪回法之垢共存,通過能淨的正道可淨化所淨的垢染。因此,從究竟果乘來說,依靠叁戒中的精華密乘道可以完全清淨如來藏上的客塵,最終如實現前本基,達到五身五智于覺性中無離無合的境界,故稱爲金剛持。其中五身,現前通達諸法無相、自性清淨之離戲智慧分即是法身;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現無邊清淨顯現分即是報身;從報身中根據清淨、不清淨所化衆生各自信解隨機顯現分爲化身;叁身現分毫不混雜分即是現前菩提身;叁身無二無別分爲不變金剛身。五智:如實通達法界爲法界性智;明知分不滅爲大圓鏡智;證悟諸法等性爲平等性智;互不混雜同時了知萬法爲妙觀察智;以無緣大悲無礙洞悉利衆事業爲成所作智。這一切均是大斷、大證、大心叁大之自性,《現觀莊嚴論》中雲:“勝諸有情心,及斷智爲叁,當知此叁大,自覺所爲事。”所以說,凡是想尋求無上菩提者都應當了知圓滿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須唯一通過下文中所說的無上密宗道來獲得。
丙二、略說獲得佛果唯一道:
深廣法門雖無量,未依大密能成熟,
及能解脫殊勝道,不得正覺佛所說。
爲什麼說必須要通過密乘道來獲得佛果呢?因爲如實開顯法性之甚深、盡所宣說有法之廣大的法門雖然不可勝數、無邊無際,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剛乘能成熟之灌頂與能解脫之生圓次第的殊勝道,而以下八乘的道均無法獲得佛果。爲什麼呢?由于束縛于輪回中的因就是極其細微的精、血、風所生的叁現遷移習氣,而在其余八乘中並未宣說淨除此習氣障礙的方便直接之道。具足無礙徹見萬法之智慧、獨一無二的真實語者圓滿佛陀在經中這樣說道:“雖施頭與手足等,心境尚未清淨故,不得菩提之果位。”關于依靠無上密宗方得佛果的道理,《密藏續》中雲:“六世間界十方中,過去以及現在生,一切如來之壇城,修此自圓五身也。”然而,並不是說以下八乘都無有必要,因爲這八乘不僅僅是暫時獲得自果,而且還是趨至無上密宗道的必經之梯。
丙叁、宣說階梯乘之分攝:
乃至心未滅盡前,乘之數量無邊際,
引入一道之階梯,雖得各果尚有增,
亦僅離各乘所斷,未入一乘怎得果?
乃至所化衆生相續不斷的粗細心與心所尚未滅盡于法界之前,能調伏的對治法也是不可思議,乘的種類也是不計其數,故爲無邊際。當心相續滅盡無余時,既無有衆生也不存在乘。《楞伽經》中雲:“乃至有心前,乘邊無窮盡,一旦心滅盡,無乘無衆生。”如是在這些種類各異的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諸佛唯一道密宗金剛乘中無上內續頂乘的階梯而已。爲什麼這樣說呢?雖然依靠此等乘可以獲得各自相應之果,但仍舊有要上進的功德,所以即使獲得自果,可是人天乘只不過出離了惡趣,聲聞、緣覺乘也只不過超出了輪回,菩薩乘與事行叁續只是解脫了二邊。總而之言,他們僅僅遠離了各自乘的所斷而已,實際上還沒有趨入究竟一乘無上密宗道,如此又怎麼能獲得最終的大菩提果呢?不會獲得的。
此依大圓滿自宗,聲聞緣覺菩薩乘,
稱爲法相因叁乘,事行瑜伽外叁續,
無上父續大瑜伽,隨類瑜伽即母續,
明點瑜伽無二續,稱內叁續九乘攝。
雖然概括這些乘的道理有許多,但本論中按照不共前譯甯瑪派自宗大圓滿的觀點而言,可以分爲九乘。即因叁乘、外叁乘、內叁乘。其中因叁乘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自己從善知識處聽聞佛法,並將所聞之義傳授他人故稱聲聞;最後有者不依靠他者獨立自主便能現前超勝叁有輪回之果,故而稱緣覺;爲成就圓滿菩提,利他心不怯懦、勇往直前,故稱菩薩。诠示修持此叁乘可獲得相應之果的途徑,是故稱爲法相,並且此叁乘只是獲得自果的直接因、獲得究竟大菩提果的間接因,並非是果轉道用,爲此稱爲因叁乘。
外叁乘分事續、行續、瑜伽續,事續主要宣說外在的事宜,故稱爲事續;行續見行平等受持,因此稱爲行續;瑜伽續主要宣講內在修行,故而稱爲瑜伽續。此叁乘與因乘的方式相似並且從他處尋覓悉地,因而稱爲外叁續。
內叁乘包括大瑜伽(瑪哈約嘎)、隨類瑜伽(阿讷約嘎)、明點瑜伽(阿底約嘎)。與外續相比,盡管有許多超勝之處,但歸納而言,因見修行不同故稱爲無上續部。如果詳加分析,則主要講述方便生起次第爲父續,稱爲大瑜伽;主要宣說智慧圓滿次第的爲母續,共稱隨類瑜伽;主要宣講雙運光明次第的爲無二續,也叫明點瑜伽。此叁乘證悟輪涅爲淨等,並且不從他處尋求悉地,所以稱爲內叁續。
如是乘的所有分類均可包括在此九乘次第中。如《集密意續》中雲:“決定勝義乘,決定有叁種,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覺乘,隨轉方便乘。”此中所說的叁乘每一乘又各自分叁,決定共有九乘。
如此九乘次第下面稍廣加以說明。總的來說,乘也並不決定有九種,聲聞緣覺乘所宣說的暫時相似之解脫果位以及能獲得此暫時果位的相似道均可包括在大乘中,因而並非是大乘以外的他乘;菩薩乘與外叁續部對于究竟菩提果位與能獲得的正道,只是統籠地講述了,而並未圓滿闡明,因此可包括在無上密乘之中,別無他乘;內叁續中的下二續(瑪哈、阿讷)可包括在明點瑜伽(阿底約嘎)中,此外無有他乘。所以說,究竟阿底約嘎唯一乘才決定是大菩提的直接因。這與《大海續》所說的“各自佛法大海續,此說以此爲此說,諸義此中均圓滿。”意義相同。
如果按照各自的法義加以分析,則因相叁乘中第一聲聞乘,入門:護持得而未失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意一種;見解:雖然已了達了五蘊所攝的一切法人我爲空性,卻認爲兩種細微無分法我爲實有;修持,觀修九等至之寂止與四谛十六行相的勝…
《戒律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