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行爲:行持十二頭陀行等;果位,預流、一來、無來、阿羅漢四種每一個都包括向與果兩種共有八果。
第二緣覺乘,入門:與聲聞乘相同;見解:在證悟人無我的基礎上,又證悟了所取無自性,因此證悟了一個半的無我;修持:觀修十二緣起生滅而斷定十二空性;行爲:與聲聞乘相同;果位:利根者得麟角喻獨覺果位,鈍根者獲得鹦鹉喻獨覺果位。
第叁菩薩乘,有唯識宗與中觀宗兩類。入門:受願行菩薩戒。見解:唯識宗既證悟了所取無自性也證悟了能取之心識爲空性,然而卻承認自明心識本體不空,雖然他們自認爲已經證悟了二無我,但實際上若以中觀衡量,還未證悟細微的法無我;中觀宗徹底證悟了諸法二我爲空性。修持:唯識與中觀宗均修持不共叁十七道品。行爲:行持六度。果位:暫時獲得十地,究竟獲得第十一普光地。由于此叁乘能集聚于佛刹,並且是招引所化衆生趨入解脫之道,故稱爲集聚招引乘。
外叁續中第一事續,入門:依靠寶瓶水及五佛冠灌頂來成熟。見解:證悟法性清淨天尊。所謂的法性清淨天尊是指自之心性明空離戲智慧,之後如果觀修世俗現分完全爲清淨天尊之自性,則最終將見到彼等世俗法成爲清淨天尊。修持:觀修四真如,一、自尊真如,在自己爲真如的見解中安住。二、本尊真如:一般事續中不將自己觀想爲誓言尊者,只是在前方觀想智慧尊者;殊勝事續,空性、文字、聲、色、手印、標志六尊。叁、念誦真如:按照事續六尊的方式觀修,即將自己觀爲誓言尊者,于面前迎請智慧尊者,將自己與智慧尊者視爲主仆而成就悉地。在修念誦真如時應當具足叁專注。其一專注本基:于自前明觀天尊;其二專注內心:于天尊心間觀想月輪;其叁專注聲音:于月輪上觀想發聲咒串,心專注于此而閉氣念誦。四、禅定真如:將自己觀爲本尊,再于心間觀想火焰中央日輪上有咒串,此爲火住,是成就四種事業之根本,從中咒串發出自聲,此爲聲住,是成就寂止的根本,觀察咒聲並于寂止無念中安住,此乃聲際解脫,是顯現勝觀之因。行爲:主要行持沐浴、清潔等外在事宜。果位:獲得叁部金剛持果位。
第二行續,入門:通過覺性五灌頂來成熟相續。見解:與瑜伽續相同。修持:修有相與無相瑜伽。如《大日如來續》中雲:“文字結合字,基中成爲基,極收意識中,念誦十萬遍。”其中第一個文字是指觀想勝義菩提心空性與彼之現分世俗菩提心月輪,第二個文字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觀想所誦咒語的自聲,第一個基是指自己觀爲誓言尊者,第二個基是指自前觀想智慧尊者,之後以兄弟、朋友的方式成就悉地,這是有相瑜伽。觀察蘊等諸法而了達無生空性爲趨入,現前無念本體爲安住,從中對一切未證悟的衆生生起大悲心即是起座,以趨入、安住、起座叁者而觀勝義菩提心,這是無相瑜伽。行爲:與事續相同。果位:通過如是修行獲得四部金剛持果位。
第叁瑜伽續,入門:五覺性灌頂加上阿阇黎灌頂,通過獲得此六灌頂來成熟相續。見解:以證悟勝義中諸法無相的加持而將世俗法觀爲金剛法界本尊。修持:修有相與無相瑜伽。如《嘎波續》中雲:“修無念月語金剛,散攝而明現天尊。”即觀修基空性、月墊、語文字、意標志、完整的天尊身相,通過如此五現前正覺的方式觀想本尊。彼續又雲:“等持加持灌頂供。”意思是說,觀想眷屬天尊、以自部作加持、受自己所屬部的灌頂、頂禮供養贊頌,此爲四幻化。意爲誓言手印、語爲法手印、身爲大手印手印、事業爲事業手印,以此四手印印持後迎請智慧尊者融入,依靠智慧尊者與誓言尊者無二無別的方式念誦,最後祈送智慧尊者,通過此等形式修持爲有相瑜伽。于見解中安住爲無相瑜伽。行爲:沐浴清潔等僅僅作爲助緣。果位:于五部密嚴刹中成佛。此叁乘依靠外在的苦行而覺悟內在的意義故稱爲苦行明覺乘。
內叁續中第一大瑜伽,入門:以外十利益灌頂、內五力量灌頂、密叁甚深灌頂共十八種灌頂來成熟相續。見解:七勝義無本體的本性中顯現妙力,于叁墊天尊壇城中自性任運自成,此二者只是反體不同,自性無有差別,也就是抉擇真谛無別大法身。修持:生圓次第中主要宣說的是生起次第,主要修持的也是淨除卵生與胎生習氣的生起次第,這一切修法都是以叁等持爲核心,本體具足清淨、圓滿、成熟,以閉氣四釘印持而修。大瑜伽中的父續修持風的圓滿次第;母續修明點圓滿次第;無二續修勝義光明圓滿次第。行爲:行持有戲、無戲與極無戲叁種行爲。果位:究竟四持明所攝的五道而獲得雙運金剛持果位。
第二隨類瑜伽,入門:以外十續灌頂、內十一大灌頂、十叁修行灌頂、密二緣灌頂,共叁十六殊勝灌頂來成熟相續。見解:法界無生離戲普賢佛母壇城、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運自成普賢佛父壇城、二者本體無別大樂佛子根本菩提心壇城,即通過隨尋、伺的方式來抉擇此叁壇城。修持:隨義而安住于無分別念的境界中,隨句僅以持誦咒語而明觀妙力顯現的天尊壇城,此爲解脫道。方便道則依靠上下門而生起俱生智慧。行爲:了知一切心境均爲大樂智慧的遊舞,從而無有取舍地行持。果位:究竟五道本體的五瑜伽與十地,次第修持隨法性真如的五道而淨除十地的十種所淨,顯現自地的一切功德。
一、如是資糧道意樂心瑜伽包括第一不定遷變地與第二能依根本地,此瑜伽淨除相續的粗、細業習而次第成就五眼六通、細微神變等共同悉地,現見佛化身等顯現資糧道的所有功德。
二、加行道辨大種瑜伽包括第叁淨除粗障地、第四恒時修學地以及第五所依福德地,此瑜伽清淨粗、中、細現行因習氣,僅以風心成就天尊身,並顯現晝夜不間斷證悟一切如幻等加行道的所有功德。以會供行爲摧毀精、塵、風的粗樂、遠離五怖畏、滅盡有漏而獲得見道賜大安慰瑜伽。
叁、賜大安慰瑜伽包括第六殊勝地,清淨衆生的障礙、現量見到法性自相,從而成就空樂智慧光明天尊身,一千二百功德獲得自在,前往報身五部刹土聽聞佛法等顯現見道的一切功德。從見道光明中出定而現證修道,獲得大授記瑜伽。
四、獲大授記瑜伽包括第七所緣生果地,此瑜伽清淨同時存在的障礙後成就證悟法性之智慧以及清淨天尊身,顯現不間斷的雙運身。
五、究竟道時獲得大妙力道圓滿瑜伽,此瑜伽包括第八安住不變地、第九周遍法性地以及第十圓滿相融地,依次清淨粗、中、細的隨眠煩惱障礙。如是修道的四地,按照共同乘而言,則爲修道九地所攝,修道的功德從見道的一千二百功德的千倍直至等同千萬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語刹土極細微塵數之間次第增上,顯現四幻化、十自在等所有功德。如此四學道究竟後獲得果灌頂末際所依精、塵、風叁者的細微之因已斷絕,從而使能依微細心識也得以清淨,最終現前與二十五果法無二無別、任運自成的大樂身。
上述的五瑜伽與十地的定義雖然在經部、根本續以及竅訣中未曾見過有明確的宣說,但一般而言,五瑜伽中的第一意樂心瑜伽是指在資糧道時,光明與本尊身二者僅僅是由意樂引發的信解之對境,因此稱爲意樂心瑜伽。第二辨大種瑜伽:獲得加行道時,有漏法雖然存在,但不會再度退轉,因種姓已確定故而稱爲辨大種瑜伽。第叁賜大安慰瑜伽:見道時遠離五怖畏等,現量見到法性超離一切世間法,因而稱爲賜大安慰瑜伽。第四獲大授記瑜伽:修道時,以時處等固定的方式獲得大授記,因此稱爲獲大授記瑜伽。第五大妙力圓滿瑜伽:究竟道時,學道雙運功德的妙力都已究竟圓滿,所以稱爲大妙力圓滿瑜伽。
地也有十種:由于資糧道時有漏與退轉都有,因而稱爲第一不定遷變地;第一瑜伽階段的一切現證是生起能依加行道等的根本,故稱第二能依根本地;加行道時淨除障礙見道義光明之現行因的一切習氣,因而稱爲第叁淨除粗障地;晝夜不間斷以如幻的方式修學雙運之因,所以稱爲第四恒時修學地;依靠近因所積的福德而獲得無漏智慧,故而稱爲第五福德所依地;見道時現量見到義光明,依此可使無漏功德與日俱增,更爲殊勝,故稱爲第六趨至殊勝地;修道時,觀想並修習有學道的雙運之義而成就無學果位的雙運身,爲此稱爲第七所緣生果地;究竟道時,恒時安住于法界智慧無二無別的密意中,無有遷變,由此稱爲第八安住不變地;法性義光明與有法聖尊身的顯現二者無離無合之法性手印周遍一切,因此稱爲第九周遍法性地;妙力顯現的莊嚴色身均于無生法界中圓滿究竟,圓融一味,爲此稱第十圓滿相融地。從這一切地大多數名稱都不固定的方面來說,它們都是有學地,各自的暫時障礙清淨獲得上地功德,因而按照暫時安立的各自定義來看,那一地的補特伽羅也不一定具足所有的條件。最後一地雖說是無學地,但只是名稱而已,就像阿羅漢向雖然名爲阿羅漢實際上並非是真正的阿羅漢一樣。
第叁明點瑜伽,入門:著重強調獲得有戲、無戲、極無戲、最無戲四灌頂。見解:斷定諸法于覺性本體中原本就已成佛,不需要依靠地道而再次修成。修持:懈怠者無勤而解脫以本來清淨自然安住來護持境界;精進者有勤而解脫即依靠頓超六要而開啓如來藏之密藏門,從而現量見到如來藏光明。行爲:一切顯現均現爲法性遊舞,因此遠離破立貪執而安住。果位:究竟四相而趨至任運圓滿普如來無別地或無上智慧地。此叁乘不需要依靠對治刻意斷除一切煩惱,具有將覺性智慧轉爲道用的方便,因而稱爲隨轉方便乘。
丙四(別解脫與菩薩戒是密乘戒之分支)分叁:一、成立叁種姓趨入密宗道;二、以意樂差別略說趨入方式之分類;叁、明確此處所抉擇之義。
丁一、成立叁種姓趨入密宗道:
五十萬續之教證,成立聲聞與緣覺,
以及菩薩分別有,趨入金剛持道者。
如是九種次第前六者叁種姓的所化衆生趨入無上密宗的方式一般說來,一切衆生的界性或種姓有許多分類,但歸納而言,分爲下、中、上叁種。下根指聲聞種姓,中根指緣覺種…
《戒律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