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輯要▪P9

  ..續本文上一頁姓,上根指菩薩種姓。這叁種根機各自都有趨入無上金剛乘持明道中者。關于這一點,以《五十萬真如成智續》的教證明顯可成立。此續中雲:“不同石頭之種類,熔化成鐵銅與銀,依靠真實點金劑,悉皆轉變爲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別,叁類種姓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壇城,則稱之爲金剛持。”意思是說,以上、中、下等石頭來比喻未趨入宗派的叁類種姓,鐵、銅、銀叁者是趨入叁種姓各道並已得果階段的比喻,這叁種物質依靠點金劑可變成金子是比喻趨入無上密宗金剛乘者毫不例外均成爲持明者。

  丁二、以意樂差別略說趨入方式之分類:

  意樂差別入密宗,法門雖多不廣說。

  接下來,宣說以各自意樂的差別而趨入內續無上密宗道之理:如頌雲:“基種姓一道種四,大密無上不退轉。”從基礎趨入,即未入各自道者最初趨入,一邊修學人天、聲緣、菩薩與哲雅等外叁續四道一邊趨入,此等道自己的果位究竟後趨入無上密乘,諸如此類。宣說趨入方式的法門雖然爲數不少,可是,此處由于會遮障本義,因此不作廣述。

  丁叁、明確此處所抉擇之義:

  于此上中下根中,曾經修行已究竟,

  具有緣份上根者,得灌頂頓生叁戒,

  證悟解脫即同時,猶如恩劄布德王。

  此處,一切乘道之要點包括在叁戒之中,受持叁戒的方式因根機差別而有上、中、下叁種,其中最上根者趨入密宗的方式,往昔二資修學已達究竟的具緣者,即生之中未以共同道淨化相續,僅僅依靠獲得灌頂便頓時生起叁戒。因爲無上密乘戒以大平等智慧已經攝持斷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別解脫戒與成辦一切利他之事的菩薩戒,就像證悟灌頂義智慧與相續解脫同時的邬金國王恩劄布德一樣。國王向佛陀請求不斷欲妙而得成佛的方便法,佛爲他顯示壇城灌頂時,他立即獲證雙運身果位。

  中依叁戒各儀軌,次第獲得如龍樹。

  中根者,依靠戒律中的羯磨儀軌而得受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意一種;以二大法軌其中任何一種儀軌受菩薩戒;通過密宗內外續儀軌而受密乘戒。也就是說,依靠叁戒各自儀軌次第獲得叁戒,如怙主龍樹的傳記中所說的一樣。

  二觀察續說下根,劣緣難化次第知,

  長淨十戒四宗派,事行瑜伽趨無上。

  我們應當認識到,前世與今生未曾積累二資的劣緣下根者,極難調化,他們需要一步步引導入道。首先,爲他們宣說輪回的過患與解脫的功德,接下來傳授長淨八關齋戒、居士戒、沙彌十戒直至比丘戒。其後讓他們修習四宗派中第一有部與經部宗所抉擇的無我道理,隨後發菩提心,以唯識與中觀的見解修心。修心完畢,先獲得各自灌頂,再次第了達主要宣說清潔威儀與念誦等身語事宜的事續、平等宣說身語事宜與心之等持的行續、主要宣講心之等持的瑜伽續此叁續中的見、修、行所攝的一切修法,並且通達無礙。之後依靠方便智慧無二大樂瑜伽所宣說的殊勝方便無上內續的灌頂來成熟相續,再循序漸進地學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雙運續部。關于下根者趨入密乘的方式,《喜金剛二觀察續後戒律品》中有明確的宣說。此續中雲:“最初傳長淨,後授十戒律,于彼講有部,經部亦複然,其後瑜伽行,再後說中觀,密次第皆知,後傳喜金剛。”與之相同,《普巴嗔怒續》中亦雲:“初授別解脫,傳彼聲聞法,複授菩薩戒,講諸中觀法,最後果大乘,灌頂傳果續。”必須明確此處所說叁種根機的意義。

  此講中根之方式,橛續時輪金剛言,

  具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次第爲密宗,

  上等中等與下等,然具智慧爲主要。

  此論按照中根者的方式來宣講,得受灌頂時,小乘中的比丘、沙彌、居士在金剛乘中依次是上等、中等、下等者。關于此點,《金剛橛續》、《時輪金剛》中異口同聲地說:“叁者比丘爲最勝,中等即是諸沙彌,彼中在家位最低。”不僅僅是密乘中,受菩薩戒的身份也是出家人勝過在家人。《經觀莊嚴論》中雲:“一切出家衆,具無量功德,勝過勤持戒,諸在家菩薩。”這些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在特殊情況下,具有智慧即相續中具足得地等殊勝功德者爲主。《時輪金剛》中雲:“除得地外在家人,不能作爲國王師。”又《毗奈耶經》中雲:“戒飾作嚴飾,調柔持淨戒,斷懲諸鬼魔,即比丘沙門。”認清如是所說的叁戒。

  前譯普集續中說,自利利他大利他,

  別解菩薩密乘戒,智者共稱若分持,

  聲聞菩薩持明稱,如是共同下二戒,

  爲無上密之分支,依如海續此宣說。

  總的來說,叁戒的術語在別解脫戒時安立爲叁學;菩薩戒時立爲嚴禁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密乘中安立爲身語意叁誓言等各不相同。但是此處按照前譯甯瑪派續部的根本《普集續》中所說:“僅爲自利欲獲得寂樂果位爲別解脫戒,爲他利而欲成就圓滿正等正覺菩提爲菩薩戒,爲廣大饒益他衆而欲迅速成就雙運果位爲密乘戒。”如是叁戒根據“自利利他大利他”來分,自利爲別解脫戒,利他爲菩薩戒,大利他爲密乘戒。依照經藏、律藏與密藏中所說的各自教義,以等起、儀軌、時間、所斷以及補特伽羅的不同分別加以受持叁戒,則前者爲聲聞、中者爲菩薩,後者爲持明者,這一點雖是智者們共同的說法,然而從發心的角度來說是不一定的。《分析叁戒論》中雲:“意樂以發心所攝持,儀軌依據聲聞宗,八種姓別解脫,均成爲菩薩別解脫戒。”這其中已間接說明,如此必須承認具足密乘戒者若受別解脫戒,則成了不共密宗之別解脫戒。如是因乘上下的共同戒爲別解脫戒,菩薩乘與密乘的共同戒爲菩薩戒,二下戒在此處說爲無上密乘灌頂的分支。具足別解脫戒與菩薩戒者在受密乘戒時,別解脫戒成爲密宗的嚴禁惡行戒,菩薩戒成了毗盧遮那佛的誓言。

  由此可見,無上密宗總的與特殊的誓言中,總的誓言具足了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密宗外續的所有誓言。不僅如此,而且以前未曾受過別解脫戒與菩薩戒的金剛持(密咒師)在獲得灌頂時也會具有別解脫與菩薩戒。如頌雲:“別解脫戒菩薩戒,集于持明內戒中,無余皆爲我所攝。”因爲在灌頂之前要念誦此等承諾句。這樣一來,具足大平等誓言的持明者的相續中自然也包括了下面的一切戒律。《密藏續》中雲:“無上勝誓言,無余而攝集,律藏之戒律,所有無量戒。”《阿木漏續》中雲:“爲比丘菩薩,瑜伽大瑜伽。”《戒輪續》中雲:“別解脫菩薩,持明之比丘。”如理依照諸如此類浩如煙海的續部中所說之義而在此論中作了闡述。

  丙五、下叁品之總述:

  叁戒各有總緣起,初未得戒得受法,

  中得不失護持法,末失恢複方法四。

  叁戒總的道理宣說完畢後,接下來爲了了解分別所攝之義而總述:概括來說,叁戒每一戒都各有以本體分類的方式作謀篇布局之緣起;初未得戒者通過儀軌等受戒的方法;中間宣說守護所得戒的分類與不失毀而護持的方法;最後宣說以四門而犯戒重新恢複的方法,共四種。

  第一品叁戒總說基次第終

  

  第二品 別解脫戒

  乙二(分說別解脫戒之次第)分四:一、緣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叁、得受者不失護持之方法;四、失而恢複之方法。

  五濁惡世衆生的導師、具足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色身雖然已趣入寂滅法界,但在持戒僧衆中卻現示分析開遮的戒律相,因此說能代表本師與佛法的就是戒律。

  丙一(緣起)分叁:一、真實緣起;二、所受戒之本體;叁、以分類方式概括。

  丁一、真實緣起:

  緣起即于鹿野苑,本師佛爲五比丘,

  傳律爲主四谛法,迦葉等尊作結集。

  聖撰大毗婆沙等,功德釋迦光弘揚。

  按照聲聞乘共同的觀點來說,我等本師釋迦佛在叁大阿僧祇劫之前,于大能仁釋迦牟尼前發心,在資糧道圓滿二資糧後于南贍部洲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期間,成爲婆羅門無上童子。自後世轉爲兜率天聖者白頂天子以來,一直以正法令衆天人相續成熟。到了人壽百歲時,以種姓、洲、父、母、時間此五觀照明見後爲諸天人宣說了淨除死墮的法門。其後以六牙白象的形相從兜率天降下。

  當時正逢地羊年箕宿月(六月)十五日,他由正在受齋戒的摩耶夫人的右側入胎,將母胎加持成無量殿,爲數多人天眷屬開示淨除四生的法門。

  鐵猴年氐宿月(四月)初八,母親摩耶夫人前往藍毗尼林,當她手持樹枝時,便在無有任何苦痛中從右脅順利生下了身披法衣的佛陀。佛陀誕生于世即刻向四方各邁七步,伴隨著天人在空中贊歎以及諸多稀奇的瑞相口中朗朗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佛陀曾在衆敬師等上師前學習文字、投抛、技藝等,一切學問均是卓越超群。迎娶釋迦族的女子薩措瑪、劄怎瑪、熱達吉以及六萬夫人,享受安樂。

  二十九歲時經淨居天勸請而出宮目睹生老、病、死四大瀑流與沙門,以此爲緣,生起出離心,在四周戒備森嚴的情況下乘著由四大天王撐起的坐騎行于空中,來到清淨塔前,自己削發爲僧。之後在知幻力的兒子讓破與讓雪的兒子勝行二者前聽受了世間禅定,又與僑陳如等五人在尼連河畔入定于虛空等持中,苦行六年。後經衆天人勸請而出定,在前往金剛座的途中,蒙婆羅門女樂吉瑪供養五百頭母黃牛的醍醐,使得身體徹底變成金色,接受了賣草人具祥供養的吉祥草,于是以大士夫的步伐向菩提樹前走去。

  在木馬年四月十五的那一天,在金剛座上鋪草安坐,並立下這樣堅定的誓願:“乃至未得無漏果,期間不解跏趺座,此墊我身縱幹枯,聚合皮骨縱分散,未得數劫難得果,身于此墊不動搖。”

  初夜時分,魔王口出各種欺騙之詞,七魔女以貪欲的伎倆百般誘惑,但終究未能得逞。這時,他們又派出千萬上億的魔軍,佛陀依靠慈悲的等持將它們一一調伏。黎明時現前了滅盡、無生之智慧,獲證正等正覺菩提。當時,大地震動,光芒萬丈,天衆贊歎不止。

  共同大乘認爲,佛陀在異生凡夫階段圓滿一大阿僧祇劫資糧,聖者十地圓滿曆經兩大阿僧祇劫究竟二資糧,于十地相續末際在此成佛。聲聞宗的觀點,《俱舍…

《戒律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品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