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起與法王(昔世)一同發願的情景,又通過觀察國王裝束的緣起而對王族的興衰存亡等作了授記,並傳講了十善、十八界、十二緣起的法門,而且還審時度勢地說:爲了降伏暫時以寂靜相無法調伏的所有天神鬼怪,務必要迎請蓮花生大士。
(蓮師入藏以後,)靜命論師與蓮花生大士一道對桑耶地勢作了一番詳細考察之後,對已峻工的殿堂及佛像等舉行了開光等儀式。讓預試七人(法王赤松德贊時,爲觀察藏人能否守持出家戒律,命試從靜命論師依說一切有部出家的七人:巴·色朗、巴·赤協、貝諾匝那、傑瓦卻陽、款·魯益旺波、瑪·仁欽卻和藏勒竹。藏傳佛教史中對預試七人名稱有許多不同說法)出家,從而建立起佛教根本的清規戒律,爲諸譯師教授翻譯風格並講解林林總總的內外一切法門,通過講經說法與聽聞的方式抉擇所有佛經與論典的密意。就這樣,使佛法的萬丈光芒普照整個藏區。對于那些與此佛教背道而馳的外道苯波教徒,則通過顛撲不破的理證予以一一製服,最終使之徒剩虛名而已,依此使佛教純正無瑕。
尊者在即將圓寂之時,也留下了如此珍貴的遺囑:通過法體安放的緣起可預示出藏地出家僧衆的狀況;有朝一日見解上出現爭執不休的局面時要迎請班智達嘎瑪拉西拉(即蓮花戒論師)來清源正本,重建清淨教法,並(命人)將此信函交付班智達蓮花戒。至此,尊者無礙徹知叁世的情形已昭然若揭。(從以上的字裏行間,我們不難看出,)尊者尤以大慈大悲教化藏土群生的深恩厚德實在令人難以想象。其中所提到的這位蓮花戒論師其實就是靜命論師的得意弟子,他對尊者有關中觀與因明的論典也作了注疏。
綜上所述,這位親教師最初在藏地開創佛教之宗軌,中間大力廣泛加以弘揚,最終層出不窮地示現護持這一教法的化身,乃至佛法住世期間源源不斷。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正是在藏地樹立起佛教的這位偉大親教師才使親教師的源流代代延續、一脈相承,乃至未來佛法住世期間凡是化現爲親教師身份的諸位大德實際上與尊者靜命論師均是一味一體。
因此毋庸置疑,藏地佛法得以住留完全來自于這位大師發心與宏願的威德力。可是,在千差萬別的人們心目中,卻認爲這是由各自的一位上師及寺院的事業所致,這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說,包括刀能理發與衣能著色在內完全來源于佛陀事業的加持,但人們卻對此一無所知。
這位大師的功德聲譽以及勝妙功勳在整個大地無所不及,猶如日月一般衆所周知,並不是像如今藏地有些人只是僥幸榮獲了震耳欲聾的名聲那樣,而是在印度聖境內外道數目可觀的班智達如同千錘百煉純金般經過再叁觀察而確定無疑認定爲上師的。在當時的印度,一個強似一個、一個勝似一個的大智者大成就者不計其數,之所以法王(赤松德贊)幻化的諸位班智達一開始就能在全然陌生的地方輕車熟路毫無疑義地尋找、迎請到尊者,這完全是由宛若衆星捧月般遍及四面八方每一個角落的這位偉大宗師無比美名自身的光芒無礙照耀之威力所感召的。
本來,對于我等本師的這一教法最爲廣泛弘揚的傑出代表即是八大佛子與十六羅漢,他們則幻化爲六莊嚴等衆多大德出世。而這位大師正是諸佛大密意金剛的唯一結集者密主金剛手菩薩,因此其傳記與功德即便是住地菩薩也難以一一說盡,更何況說普通凡人呢?但是,在共同(所化衆生)的面前,無論是印度還是藏地,到處都流傳著尊者無可比擬、不可思議、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只可惜的是,並沒有見過詳細的文字記載等。在此,從古老的曆史中收集出只言片語,作了簡略的敘述,意在感念這位親教師的宏恩。諸位有智之士如果能從尊者的善說論著及無量恩德來推測,必定會對其生起真佛之想。
歸根到底一句話,我們要清楚,印藏兩地人們無有異議一致共稱的這位開宗祖師就是本論的作者。
依怙佛陀善說法,廣大行宗無著釋,
甚深見派龍猛诠,共稱二祖如日月。
護彼法理諸菩薩,善說百川遍各方,
于佛勝乘大海宴,尚未圓滿得品嘗。
您以銳智之一口,飲盡二理之汪洋,
爾時您如碧藍天,大乘法雲作裝點。
證如虛空勝義智,具德月稱飾叁界,
名言似虹無雜見,法稱周遍此大地。
開顯此理諸智者,縱駕妙論之乘騎,
無垢二量遼闊處,一時測度力微弱。
您以觀察之叁步,跨越二谛之大地,
爾時您如廣袤原,衆多理證作莊嚴。
是故二理宗軌道,合而爲一大宗風,
佛勝乘教妙津梁,此叁余派不容有。
諸佛教法結集您,于此勝乘理智攝,
深要精髓一紅日,摧散世間諸迷霧。
不可思議勝乘要,依簡理證一幻變,
輕易明示此寶論,我知金剛大密咒。
二、爲誰而著:如果有人心裏思量:到底什麼是大乘?大乘的要義又是指的什麼?如何才能對大乘之義生起以理引發的智慧呢?
所謂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樂作爲因,通過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圓滿、成熟與清淨叁種功德,最終成就二身雙運之佛果。
大乘的要義則無外乎一致共稱的大乘二軌中觀與唯識所涉及的教義。如此善妙的要義遠遠超越了外道以及聲聞、緣覺的行境,完全稱得上是最真實、最甚深的。
對于如此谛實與深奧的教義,不只是憑著信心,而是通過確鑿可靠的正理途徑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這就是所謂的因。由此因所生的無垢智慧之本體有甚深與廣大兩個方面。其中甚深就是說將一切萬法猶如蜂蜜之一味般抉擇爲遠離諸邊的大中觀;廣大:了知大乘中觀與唯識的經論字字句句無一遺漏而統統歸攝爲一要訣來圓滿包含一切論典,由此而稱爲廣大。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對自己所學修之處生起不被他奪的誠信,獲得所謂的解信,從而踏上正確的軌道。而且要明白在入道伊始,具備如明目般的正見智慧是必不可少的。本論正是針對(于以上大乘奧義正見智慧)百般尋覓、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
叁、屬何範疇:這部論典是要抉擇所知五法的自性,關于其中涵蓋所有大乘的道理正如下文中所展開的論述那樣,由此可知,她要解釋的顯然是整個大乘的意趣,但尤爲側重的是《楞伽經》與《月燈請問等持經》等諸甚深經藏的無垢教義。關于名言中承認唯識的這一道理,《楞伽經》中所說的“外境色實無,自心現外境,未通達心故,凡愚執有爲(指有爲法,此偈宋譯:外義悉無有,妄想種種現,凡愚不能了,經經說妄相)……”已再叁表明了。對于二谛的觀點,此經中也雲:“世俗有諸法,勝義無自性,錯謬無自性,彼即世俗谛。”關于二谛圓融的觀點,此經又雲:“依于唯識已,不觀察外境,安住真所緣,唯識亦超越。越過唯識已,無現盡超脫,住無現瑜伽,彼士睹大乘。悟入任運成,依願而清淨,無我妙智慧,無現不可見。”有關勝義無自性的道理,《楞伽經》中也有說明,尤其是在《叁摩地王經》中宣說得更爲詳細,此經雲:“知心自性故,再度生智慧。”“智曉有爲無爲法,盡毀一切相之想,彼若安住無相中,徹知萬法皆空性。”“所謂有無爲二邊,淨與不淨亦是邊,是故盡斷二邊後,智者亦不住中間。”“離言詞道無所宣,猶如虛空法自性,若知如此勝妙理,彼之辯才亦無窮。”諸如此類所述的道理已經極其透徹地闡明了相似勝義與真實勝義的自性。《中觀莊嚴論自釋》中雲:“願以正理及經藏,種種珍寶作嚴飾,精心證悟此義後,具月燈等甚深經,真實智慧之珠寶,諸智者修無畏法。”正如這其中所說,我們務必要掌握並非隨聲附和而是憑借真實可信之正量所抉擇的無垢正教此等意趣的道軌要訣。
四、全論內容:如果有人心想:二谛的無謬真如到底是什麼?二理指的又是什麼呢?所謂的二谛自性也就是所應了知的,而二理則是如實決定二谛之義的途徑。此等所知由真實與非真實兩方面來分析可完全囊括于二谛之中。通過智慧衡量這兩種意義,由于顛倒分別、片面理解以及真實了達的差別,從而出現了內外各自迥然有別的各種宗派。
首先簡述一下外道的觀點:
(一)數論派:這一外道將叁德平衡的自性主物與神我二者許爲勝義,而認爲其中主物所變化的一切現象是欺惑性的世俗有法。一旦通過修道而獲得禅定眼後再來觀看,便會現量照見所有現象的本來面目,由此使諸現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這樣一來便使明知之士的神我與似乎欺騙誘惑的對境一刀兩斷,不再有任何關聯,從而獨自逍遙而住,這就是所謂的解脫。
(二)密行派:這一外道宗派認爲,如同廣大虛空般周遍一切並且是心識自性、獨一無二的勝我即爲勝義谛;多種多樣的顯現都是不真實的,實際上與明知的我一味一體,因而所顯現的器情等形態各異的萬事萬物則爲世俗谛。瑜伽行者通過如理修持勝我而使本性與非本性的無明脫離開來,如同瓶子破碎後其中的虛空回歸大虛空一般融入大我之中。
(叁)吠陀派等承許各自所推崇的梵天、遍入天及大自在天等所有天神是常有勝義谛,而由其神變所造出的萬物則是不穩固、欺惑的本性(即是世俗谛)。並且認爲當獲得這些天尊的果位時便已永久解脫了。于是這些外道徒便開始憑依修道苦行、種種禁行、供養布施、禅定觀風等五花八門的瑜伽修法。
還有說什麼常我與虛空等本來自然就存在的原始派等等,宗派的名稱與觀點雖然各不相同,多之又多,可是歸納而言,他們均承認輪回束縛與解脫之因是常有的實法。這些常有派也都是說解脫存在的宗派,因此全力以赴精勤于自以爲是修道的顛倒禁行。
對于以上所有宗派,只要遮破常有實法就可以一並破除。有關對各個宗派進行破斥的情節在正論中可逐一了知。
(四)順世派:這一外道認爲:顯于現量對境中的四大明明存在,它是境、根與識之因,所以這就是勝義。由此所生而再度滅亡的有法——萬事萬物則是毫不穩固、欺惑的自性。他們振振有詞地聲稱:“修道等前生後世的業果根本就不存在,現今的這一神識只不過是從胎位四大聚合的凝酪…
《中觀莊嚴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