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莊嚴論釋▪P7

  ..續本文上一頁一樣。當然也要明白:像外道徒所謂的恒常實有的神我等在名言中也絕對是虛無的。

  總之,如果在名言量面前成立有,那麼在名言中誰也無法遮除;倘若以名言量有妨害的話,誰也不可能建立它于名言中存在。同樣,依靠勝義量成立無有,要建立它于勝義中存在這一點誰也無能爲力。這是一切萬法的必然規律。進行此番分析,對于整個大乘無論是顯宗或密宗都是一個重要環節。不僅僅是顯宗,就連密宗也是先抉擇一切顯現爲自現,進而自現也抉擇爲心性大樂。

  總而言之,開顯所有大乘顯密觀點之根本的要訣就是此論。誠然,作爲大乘行人都要按照佛陀所說整個大乘可包含在五法叁自性等之中而如此承認,可是關于如何實修之道唯有這位阿阇黎所開創的宗軌。所以說,此論委實至關重要。

  名言中承認實法存在並運用自續因而著重闡明有承認的相似勝義、建立宗派,從這一角度而言,阿阇黎可列于自續派的論師中。但萬萬不可認爲其見解遠遠比不上應成見,因爲就創立二理融會貫通的大乘總道軌而言,與二谛雙運不住一切之法界要領始終一致,無有任何差異。

  所以,具德月稱論師的意趣——所有顯現直接清淨本地而令名言假相悉皆消于法界的甚深見解,等同于大圓滿論著中抉擇本來清淨的道理,就此而論,其實就是持明傳承之自宗。我本人雖然自愧不如,卻對此向往不已。

  這部論典堪爲大乘總的通衢大道,將二大宗軌理趣彙成一流,尤其是勝義量遵循具德龍猛菩薩的觀點、名言量隨從具德法稱論師而承許,將這兩條支流融入一味一體的理證大海究竟彙集爲遠離四邊戲論之大中觀的這部論已完整無缺地容納了大乘佛經教義以及六莊嚴等諸大祖師诠解的深要。對于大地之上無與倫比的這一偉大善說,偏執一方的人們爲何不恭敬頂戴?望諸位千方百計研修悟入。諸佛出有壞密意的源流、殊勝宗軌交相彙集成的汪洋就是此論。

  姑且不談安住一座相應法界入定的覺受,甚至聞思時也沒有掌握破立之理微妙的要點,卻一味高攀談論應成派,實在難有收益,因而理當由經此論的妙道對中觀要義通達無礙、了如指掌。

  如果能自始至終精益求精地學修這樣的論著,那麼藏地共稱宛若雄獅交頸般的中觀與因明必然名副其實地一舉兩得。二谛理相輔相成的無比善說、能賜予語自在勝果的寶論在印度聖地也僅此而已,原因是將各執己見的宗派合而爲一理證的勝妙精髓絕無僅有,不可多得。關于本論如何宣說二理之義,以講論的攝義而予以闡明,即是此全論內容。

  如果有人想:安立如是二理是追循龍猛菩薩而承認的嗎?

  的確如此,《六十正理論》雲:“佛說大種等,正屬識中攝,了知彼當離,豈非邪分別?”其中前兩句講述了世尊所說的四大種及大種所造,除識以外無有其余外境,這些現相均是心識本身而安立的,爲此可攝于識中。

  如果又有人想:所有大種無論是外境還是非外境的心識之本性都真實存在。

  彼論中的後兩句已明確指出心識的自性背離智慧之義,因爲于真正的智慧前不現之故。你們的這種想法難道不是顛倒的分別嗎?

  宗派二理之道軌,建立一理之論典,

  凡是如理隨行者,必獲妙理乘王位。

  隨聲附和是或非,迎合偏執者心意,

  直抒宗旨之此語,擊中何人請寬恕。

  此爲暫停偈。

  五、有何必要:如果有人心想:如何才能對整個大乘之義生起定解?所謂的“輕而易舉”又作何解釋?如何依此而獲得大菩提呢?

  (一)通常而言,“乘”是以能作爲趨向叁解脫菩提的乘騎而得名。以所緣大等七大(所緣大、修習大、智慧大、精進大、方便善巧大、果大及事業大)勝過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觀與唯識宗。此二宗派並非各執一方、密意渾然一體即是“整個”之義。

  對此等含義生起定解的方法:總的來說,以經久修習、親身體驗的智慧趨至究竟果法,其中必不可缺之因,即是通過如理觀察而獲得定解的思所生慧。思慧之因,就是聞受善說典籍。當然,只是聽聞經論、了解它的內容還不足以經行地道,而必須對真義如理生起定解方能徹斷自相續的顛倒惡念。故而,應當隨入叁察清淨聖言(如佛語量,叁分宣說所量事物:于現前者,不違現量;于隱蔽者,不違比量,于最極隱蔽者,不與前後自語相違。現量、比量、自語叁不相違,過患清淨,稱爲叁察清淨聖言)與依量成立的理證之道,自己生起殊勝的解信,以不隨他轉、不被他奪的廣大慧眼親睹過去未來諸佛出有壞所由經的通衢大道,義無反顧而踏入。其中,並非人雲亦雲、盲目隨從,而是憑著自己理證智慧的力量而堅信不移,無需依賴他人或仰仗他力,獨立自主,即是所謂的“不隨他轉”;由于獲得了解信,一切邪魔外道也無法使之背其道而行稱爲“不被他奪”。具有如此慧眼的修行人,于正法得到更超勝的定解,擯棄假法非法,獲得辨別法與非法的智力,如同明目者現見色法一般。關于此理,正如怙主彌勒菩薩所說:“以理觀察妙法者,恒時不被魔所障,證得殊勝擯除他,不被他奪成熟相。”因此要明確,所有正道務必要先了知、現見,再實地修行。反之,自己尚未獲得定解的同時盲修瞎煉獲證果位的正道是絕不可能有的。由于此理是二量論證的核心,因而只要把握住這一要領,依此不假勤作自然而然便會對佛陀深廣經教的整個大乘生起解信,智慧將從方方面面得以增長,好似星星之火燎焚森林一般。

  這部論著超勝一切不僅依理成立,而且依據教證也足可證明。《楞伽經》中的五法之義前文已引用過,而此經中廣述的結尾又雲:“誰依理證測此理,信勤瑜伽無分別,已依不住之義者,享用妙法如純金……”二量圓融一味、依理抉擇的這部論前所未有,以顛撲不破的理證足可成立將此論贊爲價值連城。詳細內容請參閱《楞伽經》《密嚴莊嚴經》《解深密經》《父子相會經》《月燈等持經》《象力經》《無盡慧經》《攝正法經》《海龍王請問經》《寶雲經》《般若經》等。如果對所有這些經典的無垢意趣深入細致思索,必會更加深信不疑。

  分別而言,對本論生起定解之方法:超勝其它中觀之此論自宗具有與衆不同的五種觀點:一、真正的所量對境唯一安立爲能起功用的實法;二、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證之心識的獨特觀點;叁、認爲外境形形色色的顯現由自心所造,承許唯心;四、勝義分爲相似勝義與真實勝義;五、在抉擇相似勝義時,認定各自正量所得出的意義互不相違。

  于此逐一介紹它們各自的主旨:

  其一、我們要了解,世俗中真正的所量對境唯一是能起功用之法,而所有無實法依靠自力無法顯現,是依賴有實法以遣余的分別心而假立的,由此可確定觀現世量安立的合理性,依靠觀現世可抉擇觀現世對境中顯現的所知萬法爲無常,同樣某些人自以爲是地認爲虛空等是恒常之法,實際上只不過是它的無實假名成立而已。倘若是有實法,必須是能起功用的法。如果是有功用之法,就可成立是刹那性,一切實法的無常性也可輕而易舉得以證實。如果懂得以顯現的方式取自相、以遣余的方式取總相的道理,必會對此理解得極其透徹,這相當于是因明論的心髒與眼目。

  而名言本身也分爲真名言與假名言兩種,其中能起作用之法許爲真名言,這與經部的觀點相吻合。法稱論師也說:“若入觀外境,我依經部梯。”對此,雖然不承認隱含的外境,但對于由心所呈現形態各異的現相必須如此進行名言分析。

  其二、名言中有自證:盡管不是一體的自身分爲能知與所知之對境的覺知,然而從遣除無情法、生起明覺本體的意義上安立爲自證的名言實屬合理,不會招致自己對自己起作用相違等任何過失。自證在名言中成立絕無妨害。依自證而建立萬法唯心,感受對境的名言無有妨礙而成立。如果不這樣承認,那就會由于毫不相幹而不能實現領受外境等,結果一切觀現世量的安立都將土崩瓦解。由此可見,自證實可堪稱名言量的唯一關要。

  其叁、承認各種顯現爲心的幻化,進而了達名言究竟的本面並對流轉投生、棄離輪回之理生起誠信。如是就遠離一切所緣相狀戲論的實相而言,萬法唯心的概念也不可得,然而這純屬是超越名言的勝義。如果站在名言顯現的這一立場上,“外境存在”這一點必有理證妨害,而“萬法唯心”卻有正理可依。因而,倘若未逾越觀現世量的範圍而承認一個名言,則無有較此更勝一籌的。如果對以分別妄念安立的一切法進行觀察、分析,則任何法也不成立,但自前感受無欺、不滅的現相以事勢理必定成立僅是心的顯現或者自現。如果越過它,顯然就屬于超離名言之勝義的領域了。應當了知絕不會再有一個居此之上的名言。爲此,法稱論師開顯佛陀慧眼如理如實所徹見萬法實相之密意的名言道理的精髓也僅此而已(此處應指萬法唯心,因爲法稱論師《因明七論》的究竟觀點就是這一點)。即便如此,但名言量與勝義相結合而宣講正是本論的特色。如果通達了顯現爲心之幻變,就會對流轉輪回、了脫生死的道理獲得定解,也就是說,由心中所住各種各樣的顛倒習氣所牽引,接連不斷地湧現出形形色色如夢般的世間顯現。

  萬事萬物除了心以外再無他因有著充分的理由:心被煩惱所左右而流轉世間這一現象即便是如來的妙手也無法阻擋。一旦自心獲得了自在,便可以隨心所欲駕馭萬法,根本不必觀待外界的大自在天歡喜以及由于時世混濁、環境惡劣而遠走高飛等其他因而獲得忍位以後不再墮落惡趣等顯現道果功德。反之,如果這一切不是以心來主宰的,而是以外界事物的威力所致,那麼由于千差萬別的好壞事物紛至沓來,層出不窮,結果修道的行人根本不可能徹底斷絕由外界所造成的痛苦等。只有了知萬法唯心者才能對流轉輪回、了生脫死這一點獲得堅定不移的穩固定解。因此在自心上抉擇諸法既是一切佛教宗派獨具的殊勝特點,也是萬法現相的本來面目,又是修道的微妙竅訣,依之必能鏟除叁有的根本,好似屠夫精通致命的部位、樵夫精通…

《中觀莊嚴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