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女念母親的心則大不然,尤其是今日社會一定要覺悟。何不以念兒女之情換念阿彌陀佛。聰明人是念念都念阿彌陀佛。
◎我們往往看到一些不識字,窮苦的老太婆,好像很無知,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阿彌陀佛,看到他們往生都非常自在,有站著、坐著、不生病、預知時至,自在的往生。這比知識分子實在高明太多了,原因就是他們都能老實念佛。反觀一些知識分子,則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所謂“自古詩人妄想多”,妄想是造六道輪回之業,我們決不能學。修行人知道的事,越少越好;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所謂“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這才明白老太婆的老實念佛不簡單,是真有智慧的人,他們才是世間第一等人。
◎真正上上根人,是只念一句佛號,一部經典;想多念幾部,是中中根人;想通宗通教,于一切法都要略知一二,是下下根人。若除經教外,對世間事還想多知道些,往生就沒指望了。明了這些事實,我們在幫助人的時候,就要勸他做上上根人,只念一句佛號,只依一部經典修行。若他肯信,那是他因緣成熟,若不肯信,我們的功德也圓滿。
◎真能放下,原因有二:礳是宿世善根發現,如阿公阿婆,不識字而能老實念佛的人。祃是對事實真相透徹明了者,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都能做到徹底永不改變。我們是那一種人呢?不上不下的中間分子,念佛既不老實,對事實又不能透徹明白。這是最麻煩的,是學佛的大障礙,往生成佛的因緣,錯過是非常可惜。
◎無量壽經雲:“一向專念”。著重在“一”,此指一心、一個方向。觀經雲:“一心系念”,系念就是挂念。彌陀經雲:“一心不亂”。叁經中所提到的名詞都不相同,但都是本經中所講的“專心憶念,攝根淨念”之意。可見淨土四經所講的方法都相同,這給修念佛法門的人,一個非常清楚的成佛指標。
◎“有淨土”即是永明大師所說的“有禅有淨土”。關鍵在一個“有”字。念佛人心中有淨土,此生決定往生。不能往生,是因爲雖念佛,但心中沒淨土,淨土是心淨,心淨則土淨。什麼時候心清淨了,就真有把握自在往生,預知時至。若能再斷惑修善,這是修福。臨終時不生病,自在往生,這是極大福報。自私自利是惡,利益衆生是善,還有私心妄想就免不了病苦。真是一切都是自己修得的,因此要有殊勝的果報,則須有殊勝的因行。
◎“清淨平等覺”是隨著我們的清淨心而累積的,故凡是有妨礙清淨心,就須即時察覺舍離。如此才能真正清淨,不但世緣要離;所有大乘佛法也不能夾雜,如此才易得清淨心。
◎見佛有二種。一種是現前見,如定中見佛;如念佛止靜時見到佛像等。或夢中見這也是屬于感應。另一種是當來見,如往生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佛放光加持接引,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皆是當來見佛。
◎一切諸佛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衆生快快成佛,而所有法門中,成佛最快捷、最穩當的,莫過于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念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如來都宣揚、贊歎這個法門,故念阿彌陀佛,不異念十方一切諸佛,而爲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
◎阿彌陀佛的法門,圓滿的記載在無量壽經中,念無量壽經即等于念一切經。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淨宗的心經,是無量壽經的心經,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此經雖短,但內容極豐富。圓圓滿滿等于無量壽經,只要專心念、不懷疑念,決定成就。
◎我們的心要同佛心,我們的願要同佛願。諸佛者是清淨、平等、大慈悲也。佛憐憫一切衆生,以清淨心、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現前,就入十方諸佛法界。
◎有一生念佛不生淨土者,念佛不精誠故,生疑不笃信故,無有往生願故,不能斷貪愛故。一生念佛,爲何臨終不能往生淨土?原因有四,一者念佛時夾雜、不精、不專、不誠、時續時斷,故念佛不得往生。二者雖念佛,但對淨土仍有疑。叁者口裏雖願意去,但實際心裏不願意去,仍有牽挂放不下。四者不能斷貪愛故,衆生對娑婆世界存有貪愛,故祖師大德教大家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才能出叁界,永脫輪回。不僅世法要放下,佛法也不能執著,這才不會成爲往生的障礙。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輪回,就是因爲貪愛、放不下。現在明白了,不可再犯老毛病,否則今生又要空過了。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種善不種善,作惡不作惡。我們如何知道呢?可觀察自己的習氣,就能知過去生的宿習,有人習性善良,很有善根;有人習氣重,喜造惡。佛教我們“斷惡修善”,常省察、常檢點,善的令其增長、圓滿;惡的令其除滅。此乃四正勤所講“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惡令除滅,未生惡令不生。”
◎以念佛相好,對治昏沈。念佛止靜時,昏沈、打瞌睡,想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以對治昏沈,因爲想的時候是不會昏沈的。
◎以念佛修因證果,無量智慧功德,對治妄想。有時妄想多,止不住,即想阿彌陀佛因地的發心、修持、證果、度生,想阿彌陀佛修行過程中的種種殊勝功德。亦即憶佛念佛,念佛是修因,成佛是證果。一句彌陀名號包含無量智慧功德,用以對治妄想。
◎以平等法性,空寂無爲,對治惡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清淨寂滅,來對治惡境。
◎以念佛菩提威神勢力本願功德,不爲世間事務牽纏。菩提是正覺,念佛的正覺,念佛的智慧德能,仗佛的善巧方便,便可以把繁雜的事,處理得有條有理,這對于待人處世有很大的幫助。
◎以念佛相好光明,萬德莊嚴,不爲一切病苦所惱。世間人吃五谷雜糧,豈有不生病之理?生、老、病、死,一切衆生在所難免;遇到時,念佛的相好光明,念佛的萬德莊嚴,即能身心圓滿,沒有缺陷,不爲一切病苦所惱。
◎所有一切病痛,皆從妄想執著生。妄想執著是一切病的根源,只要去除,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人皆有業障,若無業障,就不會來這個世間,業障如何消除呢?古德開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
◎修行著魔有二個原因:一是“宿障深厚”,欲除過去生中的業障,唯有老實念佛。二是“不用善心”,喜歡神通、感應、不老實,這樣最易著魔。大家要知道佛菩薩皆有神通,但不用神通,因魔亦有魔通,若以神通作佛事,則成佛魔混淆不分。修行主要在修清淨心,心不清淨,魔便有機可乘。
◎求一心不亂,要有願不要有心,若一意要求一心不亂,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即成夾雜,故會用心者,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我們處在亂世,要特別小心,人命無常,光陰比什麼都寶貴,不能糟蹋虛度。如何才能切實把握時光呢?唯有老實念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魔障時時會現前,我們要有本事認真克服。魔是什麼樣子呢?魔是很可愛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很容易上了魔的當。尤其是喜歡神通感應的人,到底他這個境界是佛還是魔呢?大家要知道大多數是魔。爲什麼是魔?因爲與經上講的不同。故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于一生中,叁次親見西方淨土,所見之境界,完全與經上所說相符合,這就是真見佛。反之,所見之境界,有九成與經上吻合,只要有一分不符合經意,皆屬魔境。其次,若不與本修相應的境界,也是假的。譬如天天念阿彌陀佛,結果藥師如來現身,這也是魔。必定要與本修相應才是勝境。又佛現的時間短,一看清楚即便消失,若現的時間長,或消失又出現,且常常出現,擾亂清淨心,這是魔不是佛。一般初學者常有瑞相,是爲增長信心故,學了幾年後,瑞相便少了。即使有境界出現,也要見如不見,絕不對境界留戀,這就是瑞相。
◎念力,即是念佛圓通章所說之憶佛念佛,此種憶念確實有力量。
◎本有佛性力,因自念清淨,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變現。清淨、平等、大慈悲就是佛,這是本有佛心變現的。心願解行與諸佛等同,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則受彌陀四十八願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稱贊護念,縱然魔再有能力;自己業障再深重,魔也不敢變現,也不能來擾亂。
◎事念到達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見到法身與報身。若還未轉成理念,所見的只是應化身佛,祖師大德在疏論中,所說之事一心不亂,是指上品的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見應化身佛,非“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此時所見是報身佛、法身佛,叁身都見到了。
◎理念見自性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此自性佛即自己的心願解行確實與佛相同,佛心是平等清淨的,與一切境界絕無分別執著,這是心真得到清淨平等了,自他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行願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佛告訴我們真實修福方法,教我們布施、做好事,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身近佛身:佛身是戒,戒是世間人講的規矩。佛的威儀,行住坐臥,待人處世都規規矩矩、循規蹈矩的,我們把佛的行持都記錄下來,就是“戒律”。
◎心開佛心:佛心是定,佛心清淨,佛心一塵不染,六祖大師雲: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是定,定起作用是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通達明了,自然明白,這是佛心。
◎無量壽經,戒定慧叁學具足。所以我們特別把經中第叁十二品至叁十七品定爲晚課,它的內容就是戒律。每天讀誦、反省、改過,依教奉行,即是身近佛身,又將第六品,佛的四十八願定爲早課,四十八願是佛的心願,我們能夠心同佛、願同佛、解行同佛,才是阿彌陀佛的真正弟子。
◎華嚴雲:菩提心香能除貪嗔癡等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這一句不少同修都能體會,尤其是心裏不高興的時候,念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念幾句…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