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號,就能體會其清心自在。讀經越真誠,體會就越深入,所得之清心自在就更深。
◎一句阿彌陀佛,不管是大聲念、小聲念、默念,他的音波震動,盡虛空遍法界。佛號具足一切善根,所謂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實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真正念佛人,怎麼會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雖多,知道它有如此殊勝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講十種香,首先提到的是發菩提心香,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覺悟的心,第一覺悟生死輪回之可怕;第二覺悟念佛決定往生,往生決定不退成佛。只要把這兩件事情覺悟就是發心,“我願意離開叁界,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發了這樣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諸佛都聞到了,知道你發心要成佛。諸佛一定會加持,幫助你順利在此生中滿足大願。
◎清涼大師說的第二個香是“忍香”,衆生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太深,雖發菩提心,也有佛菩薩加持,但習氣太深,故有種種阻礙,在所難免,但真有阻礙嗎?只要能忍,所有一切障礙很容易解脫。金剛經雲:一切法得成于忍。六度之中,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平常積功累德的功夫都要靠忍,不能忍,一定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十香中,忍香後是精進香,不能忍,決定不能精進。所以六度的順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是無論修那個法門,必備的基本條件。
◎佛門中燃香、點蠟燭、油燈等,都是表法的,是時時提醒自己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佛教我們舍己爲人,用我們的智慧、財力、體力去幫助一切衆生,我們念念都想衆生,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給忘了,這也是大乘佛法,教我們破我執,最好最快速的方法。
◎念佛心著重在“心”字,不是用分別心、意識心念佛。而是用真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去念佛。念佛心是清淨心、是正覺心,覺而不迷之意,佛號就是心,心就是佛號,這樣的心才真實,才叫一心,我們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念佛。
◎悟有解悟、證悟之分,解悟是明理,理論通達但未見性。證悟是自己確實悟入境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悟即是佛門常說的開悟。有大悟、小悟、徹悟。可分爲二大類:礳解悟,即對理論通達,但沒有修行功夫,煩惱未斷,無明未破,故無真實功夫,不能入境界、證果位。仍然會隨業輪回生死。祃證悟,即俗雲證道,證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皆是證悟之果位,明心見性,已斷煩惱,破無明,證法身,有真實的受用。
◎叁漸次:漸是循序漸進;次是次第。一:修習。礳凡助長煩惱,障礙清淨心的一切惡緣,統統要舍離。古時道場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處,目的在幫助初學者,擺脫一切世俗的汙染,遠離一切沾染惡緣的機會,保持心地清淨。因爲清淨心即是道,這是入手處。祃華嚴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層次極高,法身大士沒有分別、執著心,不受一切境界妨礙。初學者定力不夠,理上明白,事須漸修。二:真修。礳從持戒下手,持戒是正修真修。何謂修行?修是修正,修正從無始劫來的錯誤思想行爲。而造作殺、盜、淫、妄是生生世世輪回受苦的業因,要把這個業因修正過來,連念頭都不生,這是真修行。祃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只要有一條未斷幹淨,就成系縛,不能往生。爲何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在于殺、盜、淫、妄的念頭不斷,此爲四重戒,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本。身心皆不造作,即是持戒;否則,縱然一天念佛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
◎叁正進:用定力、智慧的力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積功累德。這樣真正修行,就能在解悟後,證悟到十信位。
◎殺、盜、淫、妄的念頭,斷不幹淨,參禅雖可得定,但不能見性,念佛也不能至一心不亂。佛法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可知戒學在佛法的根本重要性。
◎菩薩修行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總歸納成一個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六波羅密全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忍辱、持戒是無畏布施;精進、禅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總歸成一個舍字,舍得幹幹淨淨就能圓滿證果。
◎有人無病念病,結果積想成病;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得更重,爲什麼不將念頭回轉來念佛呢?專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沒有病,病就會好。世間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專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淨自然健康快樂。
◎小聖悟生空,破人我執,亦是證入生忍。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深淺地位不等,是從放下多少而有差別。小乘阿羅漢知身是假、是空,我不可得;故我所有的更不可得,已破我執,但法執未破,故稱小乘無生忍。
◎仁王經是大乘般若經,仁王法會的目的,是爲國消災祈福。其原理是團結全國上下一條心,就是藉著團結的共識,才能轉禍爲福。不是請幾位法師誦經,佛菩薩天龍八部就會護持,須照經典上所講的方法來修。換句話說,就是要叫我們斷惡修善,建立共識,團結一致凝聚力量,才能轉移危機。
◎仁王經對大乘菩薩階位的名稱,不同于其他經典,他把菩薩位次通稱爲忍,由此可知,在救災救難的法門中,忍辱是第一位。人能夠忍,頭腦就清淨,辨別也清楚。
◎仁王經中的無生法忍菩薩有叁品,七地(遠行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不動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觀慧地)是上品無生忍。無生忍之上是寂滅忍,其中包括了,十地(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寂滅忍,佛是上品寂滅忍。
◎災難雖多,大家要是能忍,社會立刻就能安定,呈現和平。彼此不能忍讓,會帶來很多災難、危機。愈是動亂,愈要清淨,愈要能忍。
◎功夫要從內部做起,由心性做起,所以佛法稱作內明。我們修行未能抓住重點,所以雖廣閱經論,仍不得力。然而要從什麼地方下手呢?須從真誠心下手。如何才是真誠呢?不妄語、不說是非就是真誠。故六祖大師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念佛修行,仍然是非人我不斷,結果就如一個漏器,功德全漏光了,修行多年也枉然。
◎修淨土即是修清淨平等覺,也就是叁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也就是叁歸依的自性叁寶。清淨是僧寶,一塵不染;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違背這個原則就不是正法,修行便難有成就。
◎內外法空即不執著,于一切法皆不放在心裏,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空,雖一天到晚念一句佛號,但絕不執著。一般執持名號是事念,念得再好,只能得事一心。若連這句佛號都不執著,就證得理一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雖無妄念而有正念,入此境界則爲七地以上菩薩。但絕不是我們現前所能達到的境界,所以凡夫還得從有念下手,老實念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修行,在家一樣能成就,出家真正的理由,爲弘法利生報佛恩,初出家時是菩薩心,後見名聞利養,心就變了,要真修行才能有真的結果。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淨土法門更難遇,認真修學則萬修萬人去。不能去的原因在于放不下,錯在自己,會錯佛意。
◎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要接引的對象是念佛人,而念佛人的標准,是信、願、行叁資糧具足;阿彌陀經是一部專門勸人深信發願真行的經典。蕅益大師所著的彌陀要解中講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對這六信要完全相信,沒有懷疑才叫信。
◎淨宗學會提倡解行,是依據五經一論,其中最重要的叁部,是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蕅益大師所作,印光大師贊歎雲:“即使古佛再來,爲彌陀經注解,亦不能超過其上”。可見其殊勝。
◎淨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足五德、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願。毂五德:是溫、良、恭、儉、讓,此乃孔子一生的行持,依它做爲學佛的基礎。畢叁福:成佛是福德智慧都圓滿。可見修福的重要,叁福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亦是往生正因。礳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祃二乘福報: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祎成佛之因: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斃六和:此爲佛教我們處衆的方法。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氇叁學:戒定慧叁學是大小乘都必須修學的。氩六度:菩薩的修持。十願:普賢菩薩的發心。用以上六科做待人、處事、接物的標准,一定要遵守。然後用一向專念的方法求生淨土,以佛爲修持的標准,如此心、願、解、行與佛同,才是真正念佛人。
◎“十八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十八界爲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屬物質。六塵是外面的生活環境,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環境,包含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識是指精神,眼根接觸色塵生眼識,耳根接觸聲塵生耳識,六根接觸六塵生六識。十八界即指我們自己和生活環境。著重在悟,悟入十八界,就能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包含衆妙。衆是多,妙是有,衆妙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是佛法所說的依正莊嚴。
◎總攝萬化。宇宙所有一切現象是動的,刹那變化,未曾靜止過。動的現象是從無明而來,唯有真心本性是不動。宇宙的起源,在中國易經上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佛法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太極、本性是不動的,是智慧,無明才有動。故宇宙一切萬物皆在動。
◎能知宇宙間萬事萬物,刹那都在變動,這是很高的智慧,若有一樣做不到,則不圓融。唯有成佛,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圓通。
◎初發心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用真心,與佛相同。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教…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