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号,就能体会其清心自在。读经越真诚,体会就越深入,所得之清心自在就更深。
◎一句阿弥陀佛,不管是大声念、小声念、默念,他的音波震动,尽虚空遍法界。佛号具足一切善根,所谓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实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真正念佛人,怎么会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虽多,知道它有如此殊胜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讲十种香,首先提到的是发菩提心香,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觉悟的心,第一觉悟生死轮回之可怕;第二觉悟念佛决定往生,往生决定不退成佛。只要把这两件事情觉悟就是发心,“我愿意离开三界,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发了这样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诸佛都闻到了,知道你发心要成佛。诸佛一定会加持,帮助你顺利在此生中满足大愿。
◎清凉大师说的第二个香是“忍香”,众生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太深,虽发菩提心,也有佛菩萨加持,但习气太深,故有种种阻碍,在所难免,但真有阻碍吗?只要能忍,所有一切障碍很容易解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六度之中,布施是放下,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会丧失。平常积功累德的功夫都要靠忍,不能忍,一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十香中,忍香后是精进香,不能忍,决定不能精进。所以六度的顺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无论修那个法门,必备的基本条件。
◎佛门中燃香、点蜡烛、油灯等,都是表法的,是时时提醒自己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佛教我们舍己为人,用我们的智慧、财力、体力去帮助一切众生,我们念念都想众生,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给忘了,这也是大乘佛法,教我们破我执,最好最快速的方法。
◎念佛心著重在“心”字,不是用分别心、意识心念佛。而是用真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去念佛。念佛心是清净心、是正觉心,觉而不迷之意,佛号就是心,心就是佛号,这样的心才真实,才叫一心,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念佛。
◎悟有解悟、证悟之分,解悟是明理,理论通达但未见性。证悟是自己确实悟入境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悟即是佛门常说的开悟。有大悟、小悟、彻悟。可分为二大类:礳解悟,即对理论通达,但没有修行功夫,烦恼未断,无明未破,故无真实功夫,不能入境界、证果位。仍然会随业轮回生死。祃证悟,即俗云证道,证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皆是证悟之果位,明心见性,已断烦恼,破无明,证法身,有真实的受用。
◎三渐次:渐是循序渐进;次是次第。一:修习。礳凡助长烦恼,障碍清净心的一切恶缘,统统要舍离。古时道场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目的在帮助初学者,摆脱一切世俗的污染,远离一切沾染恶缘的机会,保持心地清净。因为清净心即是道,这是入手处。祃华严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层次极高,法身大士没有分别、执著心,不受一切境界妨碍。初学者定力不够,理上明白,事须渐修。二:真修。礳从持戒下手,持戒是正修真修。何谓修行?修是修正,修正从无始劫来的错误思想行为。而造作杀、盗、淫、妄是生生世世轮回受苦的业因,要把这个业因修正过来,连念头都不生,这是真修行。祃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只要有一条未断干净,就成系缚,不能往生。为何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在于杀、盗、淫、妄的念头不断,此为四重戒,是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本。身心皆不造作,即是持戒;否则,纵然一天念佛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
◎三正进:用定力、智慧的力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这样真正修行,就能在解悟后,证悟到十信位。
◎杀、盗、淫、妄的念头,断不干净,参禅虽可得定,但不能见性,念佛也不能至一心不乱。佛法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可知戒学在佛法的根本重要性。
◎菩萨修行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总归纳成一个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六波罗密全是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忍辱、持戒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总归成一个舍字,舍得干干净净就能圆满证果。
◎有人无病念病,结果积想成病;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得更重,为什么不将念头回转来念佛呢?专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没有病,病就会好。世间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专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净自然健康快乐。
◎小圣悟生空,破人我执,亦是证入生忍。菩萨有五十二个位次,深浅地位不等,是从放下多少而有差别。小乘阿罗汉知身是假、是空,我不可得;故我所有的更不可得,已破我执,但法执未破,故称小乘无生忍。
◎仁王经是大乘般若经,仁王法会的目的,是为国消灾祈福。其原理是团结全国上下一条心,就是藉著团结的共识,才能转祸为福。不是请几位法师诵经,佛菩萨天龙八部就会护持,须照经典上所讲的方法来修。换句话说,就是要叫我们断恶修善,建立共识,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才能转移危机。
◎仁王经对大乘菩萨阶位的名称,不同于其他经典,他把菩萨位次通称为忍,由此可知,在救灾救难的法门中,忍辱是第一位。人能够忍,头脑就清净,辨别也清楚。
◎仁王经中的无生法忍菩萨有三品,七地(远行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不动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观慧地)是上品无生忍。无生忍之上是寂灭忍,其中包括了,十地(法云地)是下品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寂灭忍,佛是上品寂灭忍。
◎灾难虽多,大家要是能忍,社会立刻就能安定,呈现和平。彼此不能忍让,会带来很多灾难、危机。愈是动乱,愈要清净,愈要能忍。
◎功夫要从内部做起,由心性做起,所以佛法称作内明。我们修行未能抓住重点,所以虽广阅经论,仍不得力。然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呢?须从真诚心下手。如何才是真诚呢?不妄语、不说是非就是真诚。故六祖大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念佛修行,仍然是非人我不断,结果就如一个漏器,功德全漏光了,修行多年也枉然。
◎修净土即是修清净平等觉,也就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这也就是三归依的自性三宝。清净是僧宝,一尘不染;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正法,修行便难有成就。
◎内外法空即不执著,于一切法皆不放在心里,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空,虽一天到晚念一句佛号,但绝不执著。一般执持名号是事念,念得再好,只能得事一心。若连这句佛号都不执著,就证得理一心,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虽无妄念而有正念,入此境界则为七地以上菩萨。但绝不是我们现前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凡夫还得从有念下手,老实念佛。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修行,在家一样能成就,出家真正的理由,为弘法利生报佛恩,初出家时是菩萨心,后见名闻利养,心就变了,要真修行才能有真的结果。佛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净土法门更难遇,认真修学则万修万人去。不能去的原因在于放不下,错在自己,会错佛意。
◎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要接引的对象是念佛人,而念佛人的标准,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阿弥陀经是一部专门劝人深信发愿真行的经典。蕅益大师所著的弥陀要解中讲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对这六信要完全相信,没有怀疑才叫信。
◎净宗学会提倡解行,是依据五经一论,其中最重要的三部,是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所作,印光大师赞叹云:“即使古佛再来,为弥陀经注解,亦不能超过其上”。可见其殊胜。
◎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足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毂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此乃孔子一生的行持,依它做为学佛的基础。毕三福:成佛是福德智慧都圆满。可见修福的重要,三福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亦是往生正因。礳人天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祃二乘福报: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祎成佛之因: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毙六和:此为佛教我们处众的方法。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氇三学:戒定慧三学是大小乘都必须修学的。氩六度:菩萨的修持。十愿:普贤菩萨的发心。用以上六科做待人、处事、接物的标准,一定要遵守。然后用一向专念的方法求生净土,以佛为修持的标准,如此心、愿、解、行与佛同,才是真正念佛人。
◎“十八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十八界为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我们自己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属物质。六尘是外面的生活环境,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环境,包含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识是指精神,眼根接触色尘生眼识,耳根接触声尘生耳识,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十八界即指我们自己和生活环境。著重在悟,悟入十八界,就能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包含众妙。众是多,妙是有,众妙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就是佛法所说的依正庄严。
◎总摄万化。宇宙所有一切现象是动的,刹那变化,未曾静止过。动的现象是从无明而来,唯有真心本性是不动。宇宙的起源,在中国易经上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佛法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太极、本性是不动的,是智慧,无明才有动。故宇宙一切万物皆在动。
◎能知宇宙间万事万物,刹那都在变动,这是很高的智慧,若有一样做不到,则不圆融。唯有成佛,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圆通。
◎初发心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用真心,与佛相同。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教…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