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P17

  ..续本文上一页女念母亲的心则大不然,尤其是今日社会一定要觉悟。何不以念儿女之情换念阿弥陀佛。聪明人是念念都念阿弥陀佛。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不识字,穷苦的老太婆,好像很无知,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阿弥陀佛,看到他们往生都非常自在,有站著、坐著、不生病、预知时至,自在的往生。这比知识分子实在高明太多了,原因就是他们都能老实念佛。反观一些知识分子,则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所谓“自古诗人妄想多”,妄想是造六道轮回之业,我们决不能学。修行人知道的事,越少越好;认识的人,越少越好,所谓“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这才明白老太婆的老实念佛不简单,是真有智慧的人,他们才是世间第一等人。

  ◎真正上上根人,是只念一句佛号,一部经典;想多念几部,是中中根人;想通宗通教,于一切法都要略知一二,是下下根人。若除经教外,对世间事还想多知道些,往生就没指望了。明了这些事实,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就要劝他做上上根人,只念一句佛号,只依一部经典修行。若他肯信,那是他因缘成熟,若不肯信,我们的功德也圆满。

  ◎真能放下,原因有二:礳是宿世善根发现,如阿公阿婆,不识字而能老实念佛的人。祃是对事实真相透彻明了者,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都能做到彻底永不改变。我们是那一种人呢?不上不下的中间分子,念佛既不老实,对事实又不能透彻明白。这是最麻烦的,是学佛的大障碍,往生成佛的因缘,错过是非常可惜。

  ◎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念”。著重在“一”,此指一心、一个方向。观经云:“一心系念”,系念就是挂念。弥陀经云:“一心不乱”。三经中所提到的名词都不相同,但都是本经中所讲的“专心忆念,摄根净念”之意。可见净土四经所讲的方法都相同,这给修念佛法门的人,一个非常清楚的成佛指标。

  ◎“有净土”即是永明大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关键在一个“有”字。念佛人心中有净土,此生决定往生。不能往生,是因为虽念佛,但心中没净土,净土是心净,心净则土净。什么时候心清净了,就真有把握自在往生,预知时至。若能再断惑修善,这是修福。临终时不生病,自在往生,这是极大福报。自私自利是恶,利益众生是善,还有私心妄想就免不了病苦。真是一切都是自己修得的,因此要有殊胜的果报,则须有殊胜的因行。

  ◎“清净平等觉”是随著我们的清净心而累积的,故凡是有妨碍清净心,就须即时察觉舍离。如此才能真正清净,不但世缘要离;所有大乘佛法也不能夹杂,如此才易得清净心。

  ◎见佛有二种。一种是现前见,如定中见佛;如念佛止静时见到佛像等。或梦中见这也是属于感应。另一种是当来见,如往生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佛放光加持接引,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皆是当来见佛。

  ◎一切诸佛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而所有法门中,成佛最快捷、最稳当的,莫过于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念十方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如来都宣扬、赞叹这个法门,故念阿弥陀佛,不异念十方一切诸佛,而为十方一切诸佛所护念。

  ◎阿弥陀佛的法门,圆满的记载在无量寿经中,念无量寿经即等于念一切经。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宗的心经,是无量寿经的心经,是一大藏教的心经;此经虽短,但内容极丰富。圆圆满满等于无量寿经,只要专心念、不怀疑念,决定成就。

  ◎我们的心要同佛心,我们的愿要同佛愿。诸佛者是清净、平等、大慈悲也。佛怜悯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现前,就入十方诸佛法界。

  ◎有一生念佛不生净土者,念佛不精诚故,生疑不笃信故,无有往生愿故,不能断贪爱故。一生念佛,为何临终不能往生净土?原因有四,一者念佛时夹杂、不精、不专、不诚、时续时断,故念佛不得往生。二者虽念佛,但对净土仍有疑。三者口里虽愿意去,但实际心里不愿意去,仍有牵挂放不下。四者不能断贪爱故,众生对娑婆世界存有贪爱,故祖师大德教大家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才能出三界,永脱轮回。不仅世法要放下,佛法也不能执著,这才不会成为往生的障碍。我们生生世世出不了轮回,就是因为贪爱、放不下。现在明白了,不可再犯老毛病,否则今生又要空过了。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种善不种善,作恶不作恶。我们如何知道呢?可观察自己的习气,就能知过去生的宿习,有人习性善良,很有善根;有人习气重,喜造恶。佛教我们“断恶修善”,常省察、常检点,善的令其增长、圆满;恶的令其除灭。此乃四正勤所讲“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恶令除灭,未生恶令不生。”

  ◎以念佛相好,对治昏沉。念佛止静时,昏沉、打瞌睡,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以对治昏沉,因为想的时候是不会昏沉的。

  ◎以念佛修因证果,无量智慧功德,对治妄想。有时妄想多,止不住,即想阿弥陀佛因地的发心、修持、证果、度生,想阿弥陀佛修行过程中的种种殊胜功德。亦即忆佛念佛,念佛是修因,成佛是证果。一句弥陀名号包含无量智慧功德,用以对治妄想。

  ◎以平等法性,空寂无为,对治恶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清净寂灭,来对治恶境。

  ◎以念佛菩提威神势力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菩提是正觉,念佛的正觉,念佛的智慧德能,仗佛的善巧方便,便可以把繁杂的事,处理得有条有理,这对于待人处世有很大的帮助。

  ◎以念佛相好光明,万德庄严,不为一切病苦所恼。世间人吃五谷杂粮,岂有不生病之理?生、老、病、死,一切众生在所难免;遇到时,念佛的相好光明,念佛的万德庄严,即能身心圆满,没有缺陷,不为一切病苦所恼。

  ◎所有一切病痛,皆从妄想执著生。妄想执著是一切病的根源,只要去除,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人皆有业障,若无业障,就不会来这个世间,业障如何消除呢?古德开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

  ◎修行著魔有二个原因:一是“宿障深厚”,欲除过去生中的业障,唯有老实念佛。二是“不用善心”,喜欢神通、感应、不老实,这样最易著魔。大家要知道佛菩萨皆有神通,但不用神通,因魔亦有魔通,若以神通作佛事,则成佛魔混淆不分。修行主要在修清净心,心不清净,魔便有机可乘。

  ◎求一心不乱,要有愿不要有心,若一意要求一心不乱,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即成夹杂,故会用心者,心中只有一句佛号。

  ◎我们处在乱世,要特别小心,人命无常,光阴比什么都宝贵,不能糟蹋虚度。如何才能切实把握时光呢?唯有老实念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魔障时时会现前,我们要有本事认真克服。魔是什么样子呢?魔是很可爱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很容易上了魔的当。尤其是喜欢神通感应的人,到底他这个境界是佛还是魔呢?大家要知道大多数是魔。为什么是魔?因为与经上讲的不同。故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于一生中,三次亲见西方净土,所见之境界,完全与经上所说相符合,这就是真见佛。反之,所见之境界,有九成与经上吻合,只要有一分不符合经意,皆属魔境。其次,若不与本修相应的境界,也是假的。譬如天天念阿弥陀佛,结果药师如来现身,这也是魔。必定要与本修相应才是胜境。又佛现的时间短,一看清楚即便消失,若现的时间长,或消失又出现,且常常出现,扰乱清净心,这是魔不是佛。一般初学者常有瑞相,是为增长信心故,学了几年后,瑞相便少了。即使有境界出现,也要见如不见,绝不对境界留恋,这就是瑞相。

  ◎念力,即是念佛圆通章所说之忆佛念佛,此种忆念确实有力量。

  ◎本有佛性力,因自念清净,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所变现。清净、平等、大慈悲就是佛,这是本有佛心变现的。心愿解行与诸佛等同,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诸佛本愿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实念佛,一心念佛,则受弥陀四十八愿加持。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称赞护念,纵然魔再有能力;自己业障再深重,魔也不敢变现,也不能来扰乱。

  ◎事念到达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见到法身与报身。若还未转成理念,所见的只是应化身佛,祖师大德在疏论中,所说之事一心不乱,是指上品的事一心。见思烦恼断了,见应化身佛,非“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此时所见是报身佛、法身佛,三身都见到了。

  ◎理念见自性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自性佛即自己的心愿解行确实与佛相同,佛心是平等清净的,与一切境界绝无分别执著,这是心真得到清净平等了,自他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所以行愿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佛告诉我们真实修福方法,教我们布施、做好事,修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身近佛身:佛身是戒,戒是世间人讲的规矩。佛的威仪,行住坐卧,待人处世都规规矩矩、循规蹈矩的,我们把佛的行持都记录下来,就是“戒律”。

  ◎心开佛心:佛心是定,佛心清净,佛心一尘不染,六祖大师云: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是定,定起作用是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接触就通达明了,自然明白,这是佛心。

  ◎无量寿经,戒定慧三学具足。所以我们特别把经中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定为晚课,它的内容就是戒律。每天读诵、反省、改过,依教奉行,即是身近佛身,又将第六品,佛的四十八愿定为早课,四十八愿是佛的心愿,我们能够心同佛、愿同佛、解行同佛,才是阿弥陀佛的真正弟子。

  ◎华严云:菩提心香能除贪嗔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这一句不少同修都能体会,尤其是心里不高兴的时候,念一部大乘无量寿经,念几句…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随笔(佛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