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P19

  ..續本文上一頁化衆生爲目的,于九法界遨遊,生死自在,分身無量。此界修到有能力分身,是證到叁果的聖人,小乘初果證得天眼天耳通,二果證得他心通、宿命通,叁果證得神足通,四果證得漏盡通,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

  ◎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得大自在,欲至何方度脫衆生,隨意即至,無不滿願。而菩薩無念,爲何又有生呢?這是感應道交,好比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衆生有感,菩薩有應。

  ◎佛教其他宗派的修學,不外性相兩宗,性宗是從六根性起修;相宗是由六根相下手。大勢至菩薩這兩派都不選擇,這性相二宗都很艱難。聰明人是不找自己麻煩的,愈簡單愈好,大勢至菩薩所選擇的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樣都攝六根呢?就用淨念相繼。如何才能淨念相繼?就是都攝六根。這段話多念幾遍,意義無有窮盡,念佛的功夫、境界、意趣都在這二句話裏。

  ◎“眼不取色,意不緣法”這個不取,不是叫我們眼不見色;耳不聽聞。你可以看可以聽,但不可“取”。這一“取”就迷了。取就是執著,緣就是妄想。所以,佛教我們,眼見色不分別、不執著,如此一來,外面的境界,你會看得很清楚,因爲你所看到的是真相。分別執著就是成見,一個人有成見,就很難相處。因爲他的心裏頭,有他的是非善惡標准存在,他拿這個尺度到處去量別人,是不是標准呢?不是標准。爲何不是?因爲每個人,所見的是非善惡都不相同,故不是真的,是虛妄的。若見到真相,這些標准統統沒有了。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成見,才是真正公平。此爲凡聖不相同之處。

  ◎親屬之間會互相牽挂,希望永遠在一起,其實此種牽挂將無法使他們真正在一起。當緣盡時,仍然是各走各的,隨業流轉,將來見面也不相識。所以我們要勸導家親眷屬統統念佛,今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無量壽,那就能永遠相聚在一起,這才是事實真相。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念,今生真正得利益,還要分享大衆,讓他們明白也發願修行,這才是真實的分享。

  ◎在佛法中有理論有方法,有求必有應,現在明了,認真修學,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弘揚淨宗,勸勉大家修學,此乃大善功德。

  ◎叁摩地是梵語,譯爲等持,平等保持。平等即是一心,即是定。凡夫之心,還有起伏還有亂心,所以無定。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將修行的原則目標都說明了,此平等即是本經所說之叁摩地,達到事上平等,即是念佛叁昧,理上平等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蕅益大師雲: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深信力行爲要耳。念佛的秘訣就是老實,要深信不疑,一毫懷疑都沒有,也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大集經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禅”。念佛不但是禅,且是深妙禅。不但是定,且是楞嚴大定。這個事實道理若能明白,對佛號就能死心塌地的念。

  ◎天臺雲:“四種叁昧,同名念佛,念佛叁昧,叁昧中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細細體會受用無窮。

  ◎蓮池大師雲:“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宗是禅宗,教是教下。宗門教下,包括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真正相信,守得穩,永不改變,一直念下去,決定往生。對于種種法門就心開意解。正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蕅益大師雲: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不爲他岐所惑,即大智慧。是一句彌陀,果然一修一切修。

  ◎菩薩修持六度萬行。這六個主要科目一定要修,布施就要學大布施,學圓滿的大布施,大布施就是從心裏舍得幹幹淨淨,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不貪欲,分別執著也沒有了,這是真放下,如此布施波羅密就圓滿了,真正舍盡,心才清淨。

  ◎戒律是防非止過,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貪嗔癡是病、是過失,貪嗔癡沒有了,持戒波羅密就圓滿了。叁種煩惱中最重的是癡,愚癡造的業很重,小則讓人委屈,冤枉別人,大則擾亂社會,禍國殃民,所以一定要斷。斷愚癡一定要開智慧,心裏有定,貪嗔就沒有了;智慧一生,愚癡就沒有了。所以戒定慧叁學一定要認真修學。

  ◎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心才會真正明了,故布施得清淨心,持戒忍辱得平等心。

  ◎不間斷、不夾雜得大精進,不僅是念佛,不論做什麼事,心都要專。心專樣樣事情都圓滿,都做得比別人好,心地清淨平等充滿智慧。

  ◎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即心中真正有主宰,念佛人把心定在阿彌陀佛名號上,把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世界,決不變更。

  ◎不爲他岐所惑即大智慧,如何不爲他岐所惑?自己真有定、有慧。心地清淨、頭腦清楚,就不會受別人影響而迷惑、沖動,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不但世間法不會被人迷惑,佛法上也不會被人迷惑,而改變其念佛往生淨土的願心。

  【對醫院同修答問】

  ◎問:對于病重的患者,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

  答:最重要是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可以用簡單的言詞介紹極樂世界。

  ◎問:有的病人我們不清楚他是否願意接受佛法、願意接受極樂世界,怎麼辦呢?

  答:先透露一、兩句,如果他不能接受淨土法門、極樂世界,就不要再講。只勸他心地清淨,放下憂慮、牽挂,身體就能很快恢複健康。如果病人仍然拒絕,就應妥善照顧、專心醫治,取得病人信任之後,有機會再向他介紹佛法。

  ◎問:如果病人昏迷的時候怎麼辦?

  答:此時最好幫助他念佛,不管他知不知道,我們總希望給病人最好的幫助。

  ◎問:請問法師“加持”的涵義,到底有沒有用?

  答:加持確實是有,有沒有用就要看自己。就像人家送禮,接不接受全在你自己。被加持的人要真正相信、發願、依教奉行,就能産生力量。加持是教學,教你怎麼作。對病人加持就是勸他心要清淨,放下妄想執著,一心念佛。先得到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就恢複得很快。

  ◎問:病危的時候念地藏菩薩或是阿彌陀佛?

  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代表我們的性德,菩薩代表我們的修德,一切經典都是圓圓滿滿、互相含攝,這是佛法。你念觀音、他念地藏,一切諸佛都護念。佛法貴在專一,專一才能清淨,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念地藏菩薩,地藏是主,其他佛菩薩是“伴”。所以一切都是“主”,一切也都是“伴”,圓圓滿滿。但是一定要一門深入,遵照經典教訓修行。“無量壽經”十方諸佛共同宣揚,“地藏經”也是十方諸佛共同宣揚,它是師道與孝道之結合,十方諸佛成佛的大根大本。

  ◎問:聽師父在“印光大師法語”的錄音帶中,似乎非常強調因果。

  答:因果是真理,任何人都沒辦法超越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人能夠改變。即使是佛菩薩、大聖人都不能超越因果,所以佛還要受叁個月的“馬麥之報”,忍受饑餓,這是因爲過去生曾經種下惡因。聖人與凡夫不一樣的,是對于因果道理非常明了,所以在承受苦報的時候,心地清淨自在。

  ◎問:我們是凡夫,又不曉得自己過去生曾經種過什麼因,那要怎麼修?

  答:雖然不清楚過去所造的因,但是只要深信因果道理,對于人、事、物起心動念就會很小心,即使還債也還得很自在。

  ◎問:我們情緒起伏,算不算果報?

  答:是果報,也是煩惱。“修行”就是要修正錯誤的行爲。

  ◎問:有時候覺得自己已經把毛病改掉了,可是還有一些現象,還要再改嗎?

  答:這些現象就是“習氣”,還要再修正。譬如對治嗔恚習氣,面對外來的逆緣,就要懂得逆來順受,不跟別人結冤仇。因爲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最是可怖!年輕人吃點虧沒關系,要盡心盡力照顧老病,常常想到自己也會老,種善因必得善果,自己老的時候也會有人照顧。

  ◎問:有煩惱的時候怎麼辦?

  答:集中力量讀經、念佛,把煩惱、憂慮統統放下。如果再深入一層,了知“一切法性空,覓煩惱了不可得”。

  ◎問:師父常說對一切事物都要看淡,那麼對工作呢?

  答:什麼事情看淡一點,不認真計較;是說對于閑言閑語、人我是非等等;或者是受長官的責備,不要太在意,即使是自己很有理、受冤枉的時候,也不要太在意。但是對于工作,態度一定要認真,負責盡職,日新又新。

  ◎問:醫院的工作很忙碌,要怎樣修行呢?

  答: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對待病人,就是真正修行。

  ◎問:醫院的工作量很大,有時候甚至超過自己的負荷量,常常會克製不住、發脾氣,于是就想要“充電”,也就是去培養清淨、平等心等等。

  答:如果你的心真正清淨平等,精力就永遠用不完,如果充一下電,沒多久就全燒光了,這個清淨心是假的。心地時常保持清淨平等,就永遠不疲不厭。讀誦大乘,就會明白其中道理。

  ◎問:有時候明明曉得不要生氣,卻又忍不住,事後就很懊惱。是不是遺傳呢?

  答:“習氣”不屬遺傳,是生生世世帶來的。修行真正的功夫,就是在改毛病、斷習氣。不過功夫還沒到家。做事知道錯誤,這就是覺悟。只要有毅力、有決心,力求改過自新,一定能成功。

  ◎問:在醫院的工作,實在沒有辦法抽出時間讀經。

  答:如果沒有時間,就專讀第叁十二到叁十七品,對治自己的毛病、習氣。

  ◎問:如果修行與自己的習氣沖突,比如喜歡逛街,心裏知道修行不能這樣,卻又無法舍棄自己的嗜好,于是修行會造成對自己的一種壓力。這時候是要“苦修”呢?或是可以依自己的嗜好?

  答:小乘人遠離外境,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外面的環境很容易帶來煩惱。大乘菩薩是在紅塵裏修禅定:“禅”是不受外境誘惑,“定”是不動心、不生喜怒哀樂。我們想想自己,如果能夠不受外境影響,就沒有太大關系。

  ◎問:身爲都市人免不了要與朋友應酬,還有許多人事上的周旋,要如何才能兼顧修行,而跟自己的朋友相處呢?

  答:佛法修學只要抓住綱領就不難。古德教我們“內養五德,外修六和”,五德是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是自己的涵養;與人相處要依“六和”、“六度”的教訓,這樣就是修行。有福要與人共享,才是真正有福。佛法就是教我們如何達成家庭幸福、社會和諧。

  ◎問:那麼佛法是不能離開人群了?

  答:每一個修行人都不能離開人群,因爲一切錯誤的行爲都是在對人、對事、對物的起心動念上發生。真正修行人不重形式,我們以五德的修養去實踐叁福、六和、叁學、六度,一直到十大願王圓滿。

  ◎問:常聽人說“業障病”,如果醫生把病人的業障病醫好了,會不會落因果?

  答:不可能。業障必須要自己有定慧功夫才能夠消除,醫生如果醫得好業障病,佛菩薩都甘拜下風。醫生只能醫治生理上的疾病。

  ◎問:如果病人命該絕,醫生把他醫好了,會不會落因果?

  答:那還是他命不該絕。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

  ◎問:什麼是“命、運”呢?是不是可以改造?它是一定的嗎?

  答:“命”,是生死定數,“運”,是人一生中的起伏,兩種都可以改。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心地清淨光明,積功累德,自行化他,才能夠改造命運。

  ◎問:什麼是“叁法印”?

  答:“叁法印”是佛家術語,佛學辭典中可以查得。一句佛號圓修、圓具一切功德。再想,就是妄想。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知道一切虛妄,就應當老實,一句佛號念到底。

  ◎問:在醫院照顧病人,會不會跟他們的冤親債主有什麼瓜葛?

  答:認真照顧病人就跟他們結善緣,不認真照顧就結惡緣。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佛隨筆(佛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