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適當,雖然有進步但是很緩慢。所以研究經典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我們對于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明了透徹,可以消除許多障礙,減短修行成就的時間。
◎初學階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讀經,等過了叁千部以後,心定下來,對于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決定跟從前不一樣。
◎我們“想”,就想阿彌陀佛的本願,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想這個,就叫作妄想。我們“念”,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念阿彌陀佛,就是邪念。
◎真正的念佛人,環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實念佛,不打妄想,叁年一定會成就,就怕我們自己有懷疑、夾雜和間斷。
◎我們讀經、念佛,如果不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心行,還是不能夠消除業障,只是修有漏的福報。我們所有的業障、習氣都挂在臉上,愚癡的人看不出來,但是有智慧、有學問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有煩惱、有妄想的時候,就立刻讀經念佛,恢複心地本來清淨。
◎我們現在學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讀經、念佛,恢複自性的清淨,把煩惱、妄想漸漸去除。世尊告訴我們,妄想、執著是衆生不能成佛的兩大病根,妄想、執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墮,智慧愈少,所以六道裏面,地獄衆生的妄想、執著最重。菩薩的妄想、執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執著統統斷盡,證得圓滿無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見得這兩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爲什麼不把它舍棄?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沒有什麼事過不去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場空,所以吃點虧、受些冤枉,何必計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是唯一的大事。
◎佛法與儒家最忌諱的就是“雜修”,現代人不懂這個常識,很難體悟古大德求學的經驗。
◎成功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專精”而已。李老居士當年教學,對于根器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同時學習兩門,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學一部經。那些不願由一門深入的同學,李老居士說:“我沒有能力教你。”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喜歡一部經,只要能專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衆靠衆、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淨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裏共修。因爲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甯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我們希望所有道場都是第一,所有經典都是第一,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我們自己能不能夠“專一精進”。
◎學習書法可以訓練耐心、修定,沒有耐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學習一字,臨摹一百次。先學字的間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時要讀帖,不間斷、不夾雜。先要一門深入、專學一家,有成就以後才能夠融會貫通。
◎有人問:“只依照一部《無量壽經》修學,這樣堅固的執著能夠成就嗎?”末法時期,只要執著一種經論,一心專修就能成就。譬如這個講堂有很多門可以進出,只要執著走一個門,進入講堂以後豈不是門門平等?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說:“能知不能行,國之師也;能知又能行,國之寶也”,所以對于通達經論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們也應該贊歎,因爲他能夠指導別人走正確的道路。雖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學生努力發奮,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這就是古人所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修行人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對于人事複雜之地,應當遠離。
◎學佛要“福慧雙修”,不怕沒有福報,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在臺上講經要想得心應手,至少也得十幾年的修行功夫,沒有認真的修行、證得境界,只能把佛學名相解釋清楚,義境絕對講不出來。所以求學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怎麼講?怎樣學?會麼!一是菩薩,二是如來,叁是凡夫,四是二乘。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還是一個人獨自專修比較穩妥。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以及近代我們親見親聞,許多自在往生、預知時至的人,都是一個人專修。一個人修,警覺性很高,下定決心超出生死輪回、往生見佛;兩個人在一起就有意見,雜心閑話,很難得到功夫成片。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把握光陰努力精進。
◎古德教我們“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從這裏學起,再推展到叁學、六度、普賢十願;沒有五德,什麼都不能成就。
◎修行不需計較一切事務,只要不障礙弘法工作,凡事都隨緣。
◎不論世、出世間法,都要靠自己自動自發去學習,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靠別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養自己真正好學,對于道學真正有興趣、生歡喜心,才會學好。愈是高深的學問,愈要有高尚的德學涵養,才會覺得法喜充滿,而不墮流俗。
◎向人請教的文稿,中間要空兩行,方便善知識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識沒有地方改寫,同時也顯示自己的傲慢,沒有恭敬心。
◎護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夠包容。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錯。心要專、要清淨,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養他。
◎真正善知識一定是非常謙虛,認爲自己處處不如人,而能夠盡心盡力成人之美,愛護、培養下一代。
◎“恒順衆生、隨喜功德”要依理智,絕對不能依感情。
◎淨空老法師自稱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與人爭、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實念佛而已。
◎處亂世能夠平平安安的過一生,就是大福報。千萬不要惹事生非,自亂方寸。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覺心提不起來,原因在于不讀經書。所以師父常勸初學的人,要把“了凡四訓”先讀叁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時時提高警覺,修行才能得力。
◎不要與人結冤仇,不管他人報不報複。只要自己還有貪、嗔、癡的業力,就絕對障礙修道。
◎欺善怕惡,是絕對的錯誤,因果報應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時常提高警覺,自我反省、改正錯誤。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能忏悔業障。所以要多讀書,發現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是愚癡,不能夠改正過失就是造業。
◎我們起心動念不是對別人負責,而是對自己負責任。如果還不發心修善積福、念佛求生淨土,過了今生,恐怕又要輪回六道、長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認清事實,才曉得只有求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處在亂世,能夠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報。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鋒頭愈好。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真正體會這兩句話,自然就會心安理得、清淨自在。
◎“無量壽經”上講的叁種真實:“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衆生真實之利”,都是真實心的流露,真實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覺悟的心,自己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要永離輪回、求生淨土。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從前錯誤的行爲;修學的方法是“淨念相繼”,認真念佛修淨業,善、惡兩邊都不執著。
◎學佛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要從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變行爲。修行的利益有叁種:住真實慧、明心見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積功累德(惠以衆生真實之利)。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清淨、平等、覺”,如果不修這叁種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間災難也不能免。因爲我們內有煩惱、外有惡緣;內外交感,一定會有苦報。
◎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自己有業障。改過自新就是消除業障。
◎修行有效果,現前就能夠得到身體健康、精神充沛、體力好,煩惱少、智慧長、法喜充滿。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爲自己心裏有“毒”,也就是“貪、嗔、癡”,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穢消除,身體自然健康。
◎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是“飲苦食毒”,空氣、飲水、食物,處處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經典上說,阿羅漢能夠降伏毒龍;毒龍所散發的毒氣,誰也受不了,只有阿羅漢、菩薩們的大慈悲心,才能夠降伏它。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應。修行人念念爲弘揚正法,想求道場也可以求得到。
◎印光大師說,學佛之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是學佛成就的秘訣。末法時代修學很難成就,就是因爲不懂得尊師重道,如果對于老師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恭敬、服從,即使是佛菩薩來說法,自己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利益。我們學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則、尊師重道,做衆人的表率、模範。
◎學佛生不起恭敬心,是因爲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也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通過的大關卡,如果在這一生我們希望真正成就,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
◎世、出世法都是從“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識沒有一定的標准。我們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跟著他學道,才會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師學道,不要知道老師的缺點,才能生起恭敬心,獲得真實法益。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別人對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應該銘記在心,更何況是父母、師長的大恩大德,我們更要念念不忘;這是培養自己忠厚的品德。別人對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別人有好處,則要念…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