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夜”是黑暗,是指在六道輪回裏,沒有辦法脫離。淨土法門是一切衆生的真實利益,可以幫助他們永脫輪回。其他法門有沒有能力?有能力,但是局限于特定的根性,不能普遍,如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禅宗。一直到今天,禅在世界上還很興盛。禅度什麼人?六祖大師在《壇經》講得很清楚,他度的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中根的人都不度,上中根以下沒分,必須上上根人才有分。淨土法門是普度,從上上根到下下根皆度,這就不一樣,只要你肯信,肯願,肯行,沒有一個不得度。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具備叁個條件:“信、願、行”。信西方世界真有,不是假想;真有阿彌陀佛,我一定要見他,一定會見到他;相信娑婆世界輪回是苦,下定決心一定要脫離;要真信,要有真實的願心。怎麼修行法?我在講席中常常提到,正行就是“執持名號”;助行就是“讀經、斷惡修善”。爲什麼說“讀經”也是助行?讀經是幫助建立信願的。真正信願堅固,經念不念沒有關系,那不重要。一句“阿彌陀佛”重要,因爲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經教。
你想想看,念那個方便?這部經從頭到尾,念得再快也要半個小時才念完;我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要一秒鍾,已經念完。誰來得快?“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此經的題目,就是此經的綱領。這一部經所說的就是解釋“阿彌陀佛”四個字,才曉得念一句“阿彌陀佛”與念一部《無量壽經》沒有兩樣,無二無別。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就念了十萬部《無量壽經》,確實是這個意思。這一句佛號提起,全部的教義都湧現在心頭,這是“相應”。佛的教訓都記起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都能與佛的教訓相應,這是“修行”。我們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這一部經典真實的功德利益。
“莫令衆生淪墮五趣”。“五趣”就是六道。天道、阿修羅、人道稱爲叁善道;地獄、餓鬼、畜生,稱爲“叁惡道”,合起來是“六道”。說五趣,就不說阿修羅。天、人、畜生、餓鬼、地獄是五趣。阿修羅到那兒去?阿修羅在天道就歸到天一類。《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除了地獄道之外,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餓鬼道有阿修羅,畜生道有阿修羅,只有地獄沒有。其余的阿修羅,都歸到各道。天阿修羅福報很大,也算他是一道。所以,六道與五趣是一樣的意義,這就是叁界六道輪回。
佛付囑這些菩薩們要守護這部經典,在六道裏度這些受苦的衆生,幫助他們。怎樣度?就是弘揚這部經典,把這經典、法門普遍的介紹給衆生,推薦給衆生,這是我們要盡心盡力做的。我們得到念佛的好處,得到念佛的利益,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得到。用什麼方法?方法實在太多。經典,我們大量的印送。現在有人重新製版,全部加以注音符號,小朋友會念注音符號就會念。普遍的介紹,印送經書,印送佛像,有的時候用錄音帶。如果有藝術天才的人,我非常期盼他們能將經中好的經文、偈頌譜上曲,可以歌唱,可以演奏,這都是宣揚。把它畫成連環圖畫,畫成畫冊,《無量壽經》變相圖。古時候就有,如我們曾經看過《阿彌陀經》的畫冊,《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畫冊,《觀無量壽佛經》的畫冊。希望有此天賦的人能爲《無量壽經》作一畫冊。這都是普遍廣泛的流通。
錄音帶、錄影帶保存的時間有限。現代雷射激光碟可以保存長久,但是成本比較高。今天臺灣人有錢,是世界首富,我們不妨多做些功德,拿出一點力量,好的東西值得永遠保留。我們製作磁碟片,用此方法長遠的保存經教。所以,現在我們開始製作第一片,是倓虛老法師在香港佛七的開示,九十分鍾的錄音帶,其中講了幾個故事。倓老往生已將二十年,這一卷錄音帶非常寶貴,轉錄的效果愈來愈差,所以現在趕緊把它做成磁碟。估價一片大概是臺幣八十元,最低限度做一千片,這樣就可以永久保留。這都是傳播佛法的方式。錄音帶、錄影帶,現代傳播;製作磁碟可傳到後代,橫豎我們都顧及到。能這樣做,我們也變成在無量壽會上接受世尊付囑的菩薩。
現在問你願不願作菩薩,你要是願意作菩薩,就應當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托,我們就真正發心做。這是大慈悲心,因爲叁界衆生“備受危苦”。“備”就是具足。凡夫是什麼苦都要受,那一樣也避免不了。不要以爲我現在作人不錯,很快樂,地獄苦,我沒分;應當覺悟,現在沒分,過幾年就有分。“應勤修行,隨順我教”。自己要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也應當盡心盡力幫助一切衆生。
當孝于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爲妄。增減經法。
這一段經文是佛具體囑咐我們,在佛滅度之後,後世的弟子除了自己修持之外,應該怎樣幫助佛法長住世間,這是四衆弟子的責任。怎樣幫助佛法弘傳久遠,就要記住佛在此處的教訓。看看佛在此怎麼教我們的,有沒有看出來?不能疏忽,不能大意,不能馬虎看過去,就是兩個字,“孝”、“敬”。“當孝于佛,常念師恩”。如果把這兩句做到,護持正法,弘揚久遠,自自然然就做到。這是弘傳的根本法。一個孝親的人常常會念親恩,決不會使自己的親人蒙羞。《孝經》上講,我要是做一樁對不起人家的事,我的父母面子上沒有光彩。這不是以自身利害作標准,而是以父母的榮辱標准。
今天我們孝順于佛,一切以佛的光榮爲標准。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對得起佛、對不起佛,要以此作標准。佛不在世,距我們遠了。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是祖師代代相傳,一代傳一代,對這些老師,應當要“常念師恩”。我們能不能對得起老師?做一樁不可告人的事,我們就對不起佛,對不起老師。常常有這標准存心,你在世間決定是好人,在佛法裏決定是善人;你自修一定成就,利生決定真實。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擔當下面的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令佛法“久住不滅”。能令佛法久住要靠“守法”。若是不守規矩,佛法就不能永住。守法在佛門裏稱爲“持戒”。佛給我們製定的基本法,決定不能違背。基本法有多少?出家、在家都是“五戒”。五戒是基本法,沙彌戒前面是五戒;比丘戒前面也是這五條;菩薩戒前面還是這五條。我對于近代的人不敢有過高的要求,因爲我本身做不到。自己做不到,要求別人做到,人家不服。因此,我們把標准降到最低的限度,出家遵守沙彌十戒就好;在家能把五戒十善做到,就是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出家人能把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都做到,決定能擔當護持正法久住不滅。
“當堅持之,無得毀失”。對于佛的教誡,一定要“堅持”,決定不能違犯。“毀失”就是違犯。“無得爲妄,增減經法”,這兩句經文,我今天讀起來感受很深。我覺得佛這兩句話,特別是對王龍舒、彭際清、魏源、夏蓮居講的,當然還有類似的。會集經本,隨意增減經文,所以王龍舒、彭際清、魏源的本子,印光大師都有批評。他們雖然會集,卻不能流通,原因就是他們會集本的經文,把原譯本的字改了。改得好不好?改得是好。爲什麼不能改?不可以開這個端。隨意改經,則經傳到後世就會變質,經法就消滅。讀者縱然有懷疑,可以加注在經文旁邊,原文決定不能更動。明知道它錯,也不能更動。古人讀書都有這樣謹嚴的習慣,使它的本來面目能傳達給後世。
夏蓮居居士會集的本子(我們現在念的經本),若將五種原譯本拿來對照,確實沒有改動一個字。印光大師沒有見到這本子,他要是見到這本子,也許就點頭贊歎:這個本子可以流通。所以,我讀到這兩句經文,就想到這些人自古以來會集經典,也讓我們將來在弘法利生時,特別注意不可以改動經文。弘揚正法,一定要按照規矩,不可以隨意。弘法要有弘法的目標,爲了達到特定的目標,可以用非常的手段,這就是佛法裏講的“通權達變”。
我教同修們自己修行,一部經、一句佛號,決定不夾雜。我們幫助別人,“別人”可以分爲兩大類:一大類是已經覺悟的人,他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那就把我們自己修學的法門,毫無保留的告訴他。還有一類是不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佛法,就障礙佛法流通,就是阻礙世界和平,障礙社會安定。這問題嚴不嚴重!對這一類的人,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他,就不是跟修行人一樣的方法,要講他心目中所要求的。你想不想自己在這一生中獲得幸福快樂,想不想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些都想,好!我就把佛法介紹給你。了生死出叁界、念佛往生不退,這些不必說,因爲你不接受,你不相信。
因此,我就想了一個方法,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全世界的知識分子。只要大家想法、看法接近,建立共識,世界就和平,我們每個人的日子都過得好。怎麼辦?如果送《大藏經》給他,他回家就擺在書架上,充充場面,沒有人看。因此我就想,怎樣把《大藏經》濃縮成一小冊,他讀誦的興趣就生起來。若是百巨冊,誰都不想翻閱。要是將一百巨冊濃縮成一小本,節錄經文的精華,凡是對現代人生活、事業、社會安全、家庭幸福的教訓,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彙編成一冊,全部《大藏經》就變成一本。這一本即是佛典格言,讀了,對自己的身心真正得到好處,今人就很容易接受,才知道佛法不迷信。佛法對于社會確實有很大的貢獻,使大衆對佛法有新的認識,弘揚佛法的障礙消除,這是救度現代人的法門。下一代,也許他們的想法、需求跟這一代不一樣,但是原始資料在,再去采摘,圓滿的都在《大藏經》裏。不僅《大藏經》要這樣做,中國的古籍,像《四庫全書》,也應該這樣做。《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假如能濃縮成十五冊,我相信讀誦的人就很多。我們讀到這句經文,想到弘法利生責任的沈重,態度要謹嚴,方法要善巧。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刹。
這一小段經文即是全經的總結,也可以看作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總結。因此,其中意義非常深廣,我們要細心體會。
前面兩句,佛教導我們“常念不絕”。“不絕”就是不間斷。《楞嚴經》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及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醒同修“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意義相同。我們在這一生中必定往生。既生淨土,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圓滿成佛。“得道”就是成佛,成圓滿的佛果。“捷”是快捷。佛爲我們宣說的無量法門中,那一個法門成佛最快?淨土法門成佛最快,可是得“老實念佛”。
末後兩句說絕了,真正要我們把所有一切疑惑都斷幹淨。“我法如是,作如是說”。世尊自己修行證果就是這樣,今天把他自己修證的法門爲我們說出。不但釋迦牟尼佛修學證果如是,即使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從凡夫修成佛道也如是。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們看這兩句也證實了,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斷盡,應當盡形壽信受奉行,才是如來的第一弟子。
“如來所行,亦應隨行”。諸佛如來在這世間,或者應化在九法界,佛是存著什麼樣的心,我們要能體會,要能學習。佛怎樣處世、待人、接物,怎樣教化衆生,怎樣圓成佛道,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究竟我們要到那裏學習?一切經論全是我們的學習處。一切經論浩如煙海,分量太多,我們無從下手。楞嚴會上,佛教我們一定要求“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是什麼?楞嚴會上是以觀音、勢至作代表。觀音代表的是“禅觀”;大勢至代表的是“念佛”。禅,只能接引上上根人;念佛法門,則九法界衆生平等得度。這就是“最初方便”,尤其是念佛,真是方便到了極處,我們要認清楚,要努力學習。明白這道理,我們就曉得,世尊四十九年說的方便法門、綱領的法門,就是這一部經。依照這部經修行,就得方便,就足夠了。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可以遍涉大乘經論。如果覺得時間不夠用,精力、精神都有限,來不及,則這一部經就行了。
“種修福善,求生淨刹”,這兩句非常重要。“淨刹”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要以此爲目標。一定要曉得“種福”,一定要曉得“修善”。“種福”是在心田裏種。什麼樣的心?經題上說得很清楚,用“叁心”種福,“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覺悟就是慈悲;迷惑就不慈悲。“修善”,當然就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本經就是最好的標准,尤其是叁十二品至叁十七品,佛教我們種福修善的標准,詳細的爲我們說明。諸佛如來自行化他的能事,至此皆究竟圓滿。
下一品是“重頌”,就是重複前面的意義,標明是非善惡,也就是“種修福善,求生淨刹”,再一次的開導。世尊對我們真正慈悲到了極處。
《無量壽經講記 勤修堅持 第四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