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夜”是黑暗,是指在六道轮回里,没有办法脱离。净土法门是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可以帮助他们永脱轮回。其他法门有没有能力?有能力,但是局限于特定的根性,不能普遍,如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宗。一直到今天,禅在世界上还很兴盛。禅度什么人?六祖大师在《坛经》讲得很清楚,他度的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中根的人都不度,上中根以下没分,必须上上根人才有分。净土法门是普度,从上上根到下下根皆度,这就不一样,只要你肯信,肯愿,肯行,没有一个不得度。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具备三个条件:“信、愿、行”。信西方世界真有,不是假想;真有阿弥陀佛,我一定要见他,一定会见到他;相信娑婆世界轮回是苦,下定决心一定要脱离;要真信,要有真实的愿心。怎么修行法?我在讲席中常常提到,正行就是“执持名号”;助行就是“读经、断恶修善”。为什么说“读经”也是助行?读经是帮助建立信愿的。真正信愿坚固,经念不念没有关系,那不重要。一句“阿弥陀佛”重要,因为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经教。
你想想看,念那个方便?这部经从头到尾,念得再快也要半个小时才念完;我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要一秒钟,已经念完。谁来得快?“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此经的题目,就是此经的纲领。这一部经所说的就是解释“阿弥陀佛”四个字,才晓得念一句“阿弥陀佛”与念一部《无量寿经》没有两样,无二无别。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就念了十万部《无量寿经》,确实是这个意思。这一句佛号提起,全部的教义都涌现在心头,这是“相应”。佛的教训都记起来,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都能与佛的教训相应,这是“修行”。我们从这些地方,才真正体会这一部经典真实的功德利益。
“莫令众生沦堕五趣”。“五趣”就是六道。天道、阿修罗、人道称为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道”,合起来是“六道”。说五趣,就不说阿修罗。天、人、畜生、饿鬼、地狱是五趣。阿修罗到那儿去?阿修罗在天道就归到天一类。《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除了地狱道之外,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饿鬼道有阿修罗,畜生道有阿修罗,只有地狱没有。其余的阿修罗,都归到各道。天阿修罗福报很大,也算他是一道。所以,六道与五趣是一样的意义,这就是三界六道轮回。
佛付嘱这些菩萨们要守护这部经典,在六道里度这些受苦的众生,帮助他们。怎样度?就是弘扬这部经典,把这经典、法门普遍的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是我们要尽心尽力做的。我们得到念佛的好处,得到念佛的利益,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用什么方法?方法实在太多。经典,我们大量的印送。现在有人重新制版,全部加以注音符号,小朋友会念注音符号就会念。普遍的介绍,印送经书,印送佛像,有的时候用录音带。如果有艺术天才的人,我非常期盼他们能将经中好的经文、偈颂谱上曲,可以歌唱,可以演奏,这都是宣扬。把它画成连环图画,画成画册,《无量寿经》变相图。古时候就有,如我们曾经看过《阿弥陀经》的画册,《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画册,《观无量寿佛经》的画册。希望有此天赋的人能为《无量寿经》作一画册。这都是普遍广泛的流通。
录音带、录影带保存的时间有限。现代雷射激光碟可以保存长久,但是成本比较高。今天台湾人有钱,是世界首富,我们不妨多做些功德,拿出一点力量,好的东西值得永远保留。我们制作磁碟片,用此方法长远的保存经教。所以,现在我们开始制作第一片,是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佛七的开示,九十分钟的录音带,其中讲了几个故事。倓老往生已将二十年,这一卷录音带非常宝贵,转录的效果愈来愈差,所以现在赶紧把它做成磁碟。估价一片大概是台币八十元,最低限度做一千片,这样就可以永久保留。这都是传播佛法的方式。录音带、录影带,现代传播;制作磁碟可传到后代,横竖我们都顾及到。能这样做,我们也变成在无量寿会上接受世尊付嘱的菩萨。
现在问你愿不愿作菩萨,你要是愿意作菩萨,就应当接受释迦牟尼佛的付托,我们就真正发心做。这是大慈悲心,因为三界众生“备受危苦”。“备”就是具足。凡夫是什么苦都要受,那一样也避免不了。不要以为我现在作人不错,很快乐,地狱苦,我没分;应当觉悟,现在没分,过几年就有分。“应勤修行,随顺我教”。自己要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也应当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
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这一段经文是佛具体嘱咐我们,在佛灭度之后,后世的弟子除了自己修持之外,应该怎样帮助佛法长住世间,这是四众弟子的责任。怎样帮助佛法弘传久远,就要记住佛在此处的教训。看看佛在此怎么教我们的,有没有看出来?不能疏忽,不能大意,不能马虎看过去,就是两个字,“孝”、“敬”。“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如果把这两句做到,护持正法,弘扬久远,自自然然就做到。这是弘传的根本法。一个孝亲的人常常会念亲恩,决不会使自己的亲人蒙羞。《孝经》上讲,我要是做一桩对不起人家的事,我的父母面子上没有光彩。这不是以自身利害作标准,而是以父母的荣辱标准。
今天我们孝顺于佛,一切以佛的光荣为标准。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对得起佛、对不起佛,要以此作标准。佛不在世,距我们远了。我们今天接受佛法,是祖师代代相传,一代传一代,对这些老师,应当要“常念师恩”。我们能不能对得起老师?做一桩不可告人的事,我们就对不起佛,对不起老师。常常有这标准存心,你在世间决定是好人,在佛法里决定是善人;你自修一定成就,利生决定真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当下面的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令佛法“久住不灭”。能令佛法久住要靠“守法”。若是不守规矩,佛法就不能永住。守法在佛门里称为“持戒”。佛给我们制定的基本法,决定不能违背。基本法有多少?出家、在家都是“五戒”。五戒是基本法,沙弥戒前面是五戒;比丘戒前面也是这五条;菩萨戒前面还是这五条。我对于近代的人不敢有过高的要求,因为我本身做不到。自己做不到,要求别人做到,人家不服。因此,我们把标准降到最低的限度,出家遵守沙弥十戒就好;在家能把五戒十善做到,就是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出家人能把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都做到,决定能担当护持正法久住不灭。
“当坚持之,无得毁失”。对于佛的教诫,一定要“坚持”,决定不能违犯。“毁失”就是违犯。“无得为妄,增减经法”,这两句经文,我今天读起来感受很深。我觉得佛这两句话,特别是对王龙舒、彭际清、魏源、夏莲居讲的,当然还有类似的。会集经本,随意增减经文,所以王龙舒、彭际清、魏源的本子,印光大师都有批评。他们虽然会集,却不能流通,原因就是他们会集本的经文,把原译本的字改了。改得好不好?改得是好。为什么不能改?不可以开这个端。随意改经,则经传到后世就会变质,经法就消灭。读者纵然有怀疑,可以加注在经文旁边,原文决定不能更动。明知道它错,也不能更动。古人读书都有这样谨严的习惯,使它的本来面目能传达给后世。
夏莲居居士会集的本子(我们现在念的经本),若将五种原译本拿来对照,确实没有改动一个字。印光大师没有见到这本子,他要是见到这本子,也许就点头赞叹:这个本子可以流通。所以,我读到这两句经文,就想到这些人自古以来会集经典,也让我们将来在弘法利生时,特别注意不可以改动经文。弘扬正法,一定要按照规矩,不可以随意。弘法要有弘法的目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可以用非常的手段,这就是佛法里讲的“通权达变”。
我教同修们自己修行,一部经、一句佛号,决定不夹杂。我们帮助别人,“别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已经觉悟的人,他一心一意求生净土。那就把我们自己修学的法门,毫无保留的告诉他。还有一类是不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佛法,就障碍佛法流通,就是阻碍世界和平,障碍社会安定。这问题严不严重!对这一类的人,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他,就不是跟修行人一样的方法,要讲他心目中所要求的。你想不想自己在这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想不想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这些都想,好!我就把佛法介绍给你。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不退,这些不必说,因为你不接受,你不相信。
因此,我就想了一个方法,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只要大家想法、看法接近,建立共识,世界就和平,我们每个人的日子都过得好。怎么办?如果送《大藏经》给他,他回家就摆在书架上,充充场面,没有人看。因此我就想,怎样把《大藏经》浓缩成一小册,他读诵的兴趣就生起来。若是百巨册,谁都不想翻阅。要是将一百巨册浓缩成一小本,节录经文的精华,凡是对现代人生活、事业、社会安全、家庭幸福的教训,分门别类抄录下来,汇编成一册,全部《大藏经》就变成一本。这一本即是佛典格言,读了,对自己的身心真正得到好处,今人就很容易接受,才知道佛法不迷信。佛法对于社会确实有很大的贡献,使大众对佛法有新的认识,弘扬佛法的障碍消除,这是救度现代人的法门。下一代,也许他们的想法、需求跟这一代不一样,但是原始资料在,再去采摘,圆满的都在《大藏经》里。不仅《大藏经》要这样做,中国的古籍,像《四库全书》,也应该这样做。《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册,假如能浓缩成十五册,我相信读诵的人就很多。我们读到这句经文,想到弘法利生责任的沉重,态度要谨严,方法要善巧。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这一小段经文即是全经的总结,也可以看作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总结。因此,其中意义非常深广,我们要细心体会。
前面两句,佛教导我们“常念不绝”。“不绝”就是不间断。《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及我们在讲席中常常提醒同修“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意义相同。我们在这一生中必定往生。既生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圆满成佛。“得道”就是成佛,成圆满的佛果。“捷”是快捷。佛为我们宣说的无量法门中,那一个法门成佛最快?净土法门成佛最快,可是得“老实念佛”。
末后两句说绝了,真正要我们把所有一切疑惑都断干净。“我法如是,作如是说”。世尊自己修行证果就是这样,今天把他自己修证的法门为我们说出。不但释迦牟尼佛修学证果如是,即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从凡夫修成佛道也如是。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部经典、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我们看这两句也证实了,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断尽,应当尽形寿信受奉行,才是如来的第一弟子。
“如来所行,亦应随行”。诸佛如来在这世间,或者应化在九法界,佛是存著什么样的心,我们要能体会,要能学习。佛怎样处世、待人、接物,怎样教化众生,怎样圆成佛道,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究竟我们要到那里学习?一切经论全是我们的学习处。一切经论浩如烟海,分量太多,我们无从下手。楞严会上,佛教我们一定要求“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是什么?楞严会上是以观音、势至作代表。观音代表的是“禅观”;大势至代表的是“念佛”。禅,只能接引上上根人;念佛法门,则九法界众生平等得度。这就是“最初方便”,尤其是念佛,真是方便到了极处,我们要认清楚,要努力学习。明白这道理,我们就晓得,世尊四十九年说的方便法门、纲领的法门,就是这一部经。依照这部经修行,就得方便,就足够了。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可以遍涉大乘经论。如果觉得时间不够用,精力、精神都有限,来不及,则这一部经就行了。
“种修福善,求生净刹”,这两句非常重要。“净刹”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要以此为目标。一定要晓得“种福”,一定要晓得“修善”。“种福”是在心田里种。什么样的心?经题上说得很清楚,用“三心”种福,“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觉悟就是慈悲;迷惑就不慈悲。“修善”,当然就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恶,本经就是最好的标准,尤其是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佛教我们种福修善的标准,详细的为我们说明。诸佛如来自行化他的能事,至此皆究竟圆满。
下一品是“重颂”,就是重复前面的意义,标明是非善恶,也就是“种修福善,求生净刹”,再一次的开导。世尊对我们真正慈悲到了极处。
《无量寿经讲记 勤修坚持 第四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