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受菩提記 第四四

  受菩提記第四四

  這一品經文接前“非是小乘”,還是屬于“勸信流通”。勸信之所以分爲兩品,在經文裏明白顯示,此一品經是說明末世衆生得佛加威,受持獲解,不退決證決生。勸告專修,顯示法門殊勝。

  若于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衆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此段經文,字字句句含有很深的義理,千萬不能疏忽。世尊告訴我們“若于來世”,指未來世。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皆稱“來世”。我們曉得每一尊佛出現在世間,他的教化都可以分爲叁個時期,這叁個時期總稱“法運”。人有命運,家庭也有命運—家的興衰。國有命運,國家的興亡也有命運。世界也有命運,世界大運有成住壞空,小運有滄海桑田。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諸佛示現在世間教化衆生,還是脫離不了命運。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共有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此時佛滅度之後不久,所留下來的教學以及修學的方法都沒有變質,非常純正,稱爲正法。第二個一千年,去正法愈來愈遠,傳法的人不免錯誤,愈傳愈訛。雖有錯誤,還不算太大,依之修行,尚能成就。雖有錯誤,大致上還過得去,故稱“像法時期”。“像”是相似之意,相似即不純正。到第叁個一千年之後,往下有一萬年,稱爲“末法時期”。正法、像法過去之後,就是末法時期。依照經文,正法滅時,該是像法;像法過去,末法一萬年。我們正是生在末法一千年之後,依中國古人的算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今年是叁千零十九年。我們是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初期,往後還有九千年的法運。

  佛在此處說出這個事實,過去生中“植諸善本”。“善”是善根;“本”是根本。善根的根本就是“念佛”,就是憶念這一句萬德洪名。

  由此可知,我們在過去生中,久遠劫之前就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念幾句。若不念幾句,那來的善根。不但念了幾句,植此善本,跟阿彌陀佛結下這個緣,還曾經修大福報,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植諸善本”就是具足善根,又曾供養無量諸佛,就是具足福德。善根、福德具足,就看你今生有沒有緣分。在這一生中是不是遇得到這一部經典、這個法門,這屬因緣。假如這叁個條件都具足,這一生中就有可能永脫輪回,往生不退成佛。

  我們今生具足此叁條件,因緣得來不容易,因爲“由彼如來加威力故”。我等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無量諸佛今時都加持我們,都保佑我們,使我們在這一生中聽到念佛法門,這因緣不是偶然的。假如善根福德不具足,縱然遇到這個法門,也不能接受,也不能認真修行。這一生又空過,也是種一點善根,培一點福報而已。此即是善根福德尚不具足,還達不到往生的程度,才會有此現象。

  善根福德程度達到往生的標准,聽到這個法門,必定生歡喜心,必定信受奉行,所以“能得如是廣大法門”。“如是”就是指這一部經、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之廣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是他度脫的對象,這就“廣大”,不像其他法門只度一部分衆生。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禅宗,只適合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就沒分。我們看看現前世間有幾個上上根人?一個也沒見到。不是法門不好,而是藥不對症,總沒有淨土法門普遍,平等廣度一切衆生。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爲他說。常樂修行。

  此處我們要學習,隨分隨力認真去做。我們得到這個法門之後,最可貴的就是“攝取受持”。不能攝取受持,一生空過,實在可惜。“攝取”就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我們都應放下,都應舍棄,只取這個法門。這就是經攝受我,我也攝受經,互攝互容,完全接受。經中字字句句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境界完全接受,決定不懷疑,依教修行,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持,這是“受持”。做到什麼程度?整個《無量壽經》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部活活潑潑的《無量壽經》,如此可以保證你上上品往生,因爲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部經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你全做到,你也成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有不到西方世界的道理!若我們只做到一部分,就是學到阿彌陀佛的少分;若全部做到,就是圓滿學到阿彌陀佛。

  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古人講四土叁輩九品的說法,跟我的講法不一樣。但是我講的好懂,也不違背經義;違背經義就錯了。我跟同修們說過,叁輩九品從那裏來?若能將此經完全做到,上上品往生。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品位就低一點,上品中生。做不到百分之九十,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依此順序遞減,減至下品下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能做到百分之二十,就決定往生。若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則今生只跟阿彌陀佛結法緣,這一生往生沒有指望。

  我勸同修們要熟讀,先把經文念熟,不念熟就沒辦法做到。念熟之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念頭才動就會想到,我這個念頭合不合《無量壽經》的教訓。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就不敢做,這才是“攝取受持”,即是解行相應,解行並進。“當獲廣大一切智智”,能獲得廣大一切智智。經文“當”字非常肯定,當然獲得。“廣大”就是圓滿的意思。你必能獲得廣大圓滿的智慧,也許你覺得未必,我那有這麼大的智慧。不錯,你的智慧是沒那麼大,而佛在此處講你將會獲得“廣大一切智智”,有沒有錯?沒錯!因爲十方等覺菩薩,就是依此法門攝取受持,你我也能攝取受持,就單從這一點看,你我與文殊、普賢、勢至已是無二無別。他們是圓滿的智慧才選擇這個法門,我們現在也選擇這個法門,與他們的圓滿智慧沒有兩樣。所以,除這樁事之外,我們的智慧比不上文殊、普賢;但就這樁事,我們絕對不在他們之下。他選對了,我們也選對了,因此是真實圓滿的智慧。若非真實圓滿的智慧,不會相信這個法門,不會選擇這個法門。

  “于彼法中”。“彼”就是指這一部經典。在這一部經典裏,“廣大勝解”。“勝”是殊勝;“解”是對經典所說的都能理解。有什麼能力獲得這樣圓滿的智慧?這是因爲過去、現在一切諸佛威神的加持。我曾經跟同修們說過多次,這樣的經典,我們能講嗎?講不出來!能講一點,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我講,你們能聽,也能聽懂,聽得很歡喜,這個能力從那兒來的?還是諸佛威神加持,所以才“獲大歡喜”。生大歡喜,即是受用。現前所得到的受用是法喜充滿。若無一切諸佛如來現前的加持,說、聽都辦不到。

  世人常說“快樂幸福”,從那裏來?從此經中來的。離開這個法門,一切大乘經典也有法喜,但是沒有這麼殊勝。你若不相信,可以去讀讀其他經典,沒有這麼殊勝,因爲得不到一切諸佛的加持。假如我們自己真有智慧,真有能力,應該讀所有大乘經,法喜都是一樣,是平等的。爲什麼讀這部經歡喜,讀其他經不生歡喜?原來這部經有諸佛如來加持,其他經沒有諸佛如來加持。沒有諸佛加持,憑我們自己的能力就不能理解,歡喜心生不起來。這部經典不管你懂得多少,甚至不懂,你去念都生歡喜心,這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的現象。否則,在其他經典爲何生不起歡喜心。老同修都有深刻的體驗,由于自己的無量歡喜,自自然然就喜歡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

  “廣爲他說”,就是把這個法門、這部經典廣泛的推薦介紹給別人。我們現在不但印經,而且大量的印送;另外將錄音帶普遍介紹給人,也是好方法。此次講這部經總共講一百零七次(一百六十小時),比以往每一次都講得詳細,這也是道場法緣殊勝,叁寶龍天的庇佑。“常樂修行”。“常”是長遠心,永不間斷;“樂”是愛好,歡喜遵依經教方法修行。下文是諸佛爲這些依此法門修學的人授記,確實是無量功德。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

  “是法”指這一部經。“若已求”是現在已經得到。我們是屬于這一類的。“現求”是現在渴望得到,還沒得到的。“當求者”是指未來的衆生。這是這個法門在機緣上的叁個階段。“皆獲善利”。只要有這個願心,也都能得善根利益,或說爲最善的利益。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善、更真實的。

  汝等應當安住無疑。

  佛在此處苦口婆心勸導我們,一心要安住在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上,必須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不可懷疑,否則損失就太大了。

  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怎樣“種諸善本”?“老實念佛”就是種諸善本。“諸善”就是一切善。世出世間一切衆善的大根大本,就是這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勸初學同修,第一個階段修學目標在建立信願,用讀經解義助成。對此經典讀誦理解,信願才能堅定,才能精進。信願堅定之後,接著就要認真實行。“行”就是“執持名號”。第二個階段修學目標在功夫得力,讀經不重要,早晚讀誦一遍即可,或者早晚各念半部,用意在提醒自己。現在要你一天念叁遍、五遍、十遍,用意在熟記求解,堅定你的信、願。這樣叁資糧才具足。

  這個法門,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告訴我們,正、助雙修。執持名號是正行。助行是以“五德”作基礎,從五德的基礎上建立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大願王,所以我們的助行有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教導我們,自己身體現在世間面對社會,面對廣大的群衆,要用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態度生活。依照這五大科目就行了,這是助行。正、助雙修,沒有一個不往生,萬修萬人去。這就是“種諸善本”。

  “應常修習”。“修”是修正。我們見思言行有錯誤,與正、助的理論教誨不相應的,都要依教修正過來。“習”是習慣。要把經中的教誨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使我們起心動念都…

《無量壽經講記 受菩提記 第四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