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辛五、(如是修習能得涅槃)分二:一、正說;二、雖修習空性但尚未解脫之因由。
壬一、(正說):
問曰:若今生了知了空性法義,但未得解脫涅槃,那麼後世如何呢?
今生知真性,設未得涅槃,
後生無功用,定得如是業。
今生了知真性,假設未得涅槃,那麼後世無假功用決定會得到涅槃,就象自己的順後受業一樣。
今生中若依內外種種善緣,已了知諸法的真實面目,但是以種種業緣自己沒有證得涅槃之境,後世決定會因此而無假功用獲得涅槃解脫。因爲對空性的了知,是不可退轉滅失的隨解脫分善業,以此善業爲因,後世中必將成熟無漏解脫的果報,比如往昔有些獨覺阿羅漢,雖然在聽聞佛法的即生沒有證悟無我實義,但後世中無需善知識引導,能自發覺醒生起厭離,安住于寂靜蘭若,無難證得涅槃果位。這種道理就象有情所造的順後業,今生雖未現前報應,後世也決定現前報應;同樣,了知空性的善業,今生萬一未成熟,後世亦決定會自然現前果報,獲得解脫勝位。如龍樹菩薩說:“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從于遠離生。”諸獨覺依前世修習真性的善業,即生中雖無有善知識開示,亦能自發證悟,由此可見修習了知空性實相的巨大功德。
譬如說,芒果的種子種下後,當時雖然見不到它的果實,但若幹年後一定會有果實可得;同樣,諸聞思修習空性法義者,即使現世中無有涅槃果現前,但後世決定有解脫勝果可得。因此,諸修行人理應爲通達空性實相而精進不懈,而不必顧慮當下有無果報現前。薩迦班智達說過:“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能有如是長遠目光修學佛法,豈有不成功之人!
壬二、(雖修習空性尚未解脫之因由):
問曰:修習空性者有許許多多,而真正解脫成就者卻不多,那又是爲什麼呢?
如想所作事,成者極稀少,
此非無涅槃,諸行解脫難。
希求涅槃如心中設想所作的事,成功者極爲稀少,這並非無有涅槃可得,而是各種造作集聚解脫的因緣難得。
雖然修習空性解脫道者有許多,而真正得解脫者甚爲稀少,但不能因此而對涅槃解脫生起懷疑。修習般若空性追求解脫涅槃,就象人們在內心所計劃的事業一樣,計劃有許許多多,可真正能成功的只有極少數。同樣,修習佛法者雖然有許多,而且內心都想獲得解脫,但是想法歸想法,現實歸現實,僅憑內心的思維,一兩次作意觀想諸法的內在體性,不可能輕易獲得聖者果位而超越叁界。但這並非是說修行人不能獲得涅槃,而是因“諸行解脫”極爲難得。“諸行解脫”是指造作集聚諸解脫因緣,這些因緣包括外緣,如善知識的教導等,及如理作意等多種內緣。要圓滿具足內外諸緣,非常困難,可以現見諸人雖有機會修習佛法,有些人卻無有福緣遇到善知識的如法引導,有些人因自身障礙無法正確作意理解空性,由此現見空性獲得涅槃者相當稀少。因而現在諸有緣聽聞中觀正法者,對此尤應精進觀修思維,克服內在障礙。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婦人,只身流落在某地,無依無靠地生活著。有一次當地發生了盜竊案,人們都懷疑那位婦人,要求她到寺院門口去發誓,本來那位婦人並沒偷東西,但她既愚笨又脆弱,結果不敢去寺院門口發誓,以消除人們的懷疑,還自己的清白聲譽。同樣,叁界凡夫自性本來都是無有任何染汙的涅槃,然而由于他們愚癡無明、脆弱,不能趣入還滅之道,以致無法獲得清淨涅槃,而長久流落于痛苦輪回之中,實可哀愍!
庚四、(教誨煩惱決定能斷):
問曰:無始輪回中積聚的煩惱非常多,怎麼可能全部斷盡呢?
聞說身無德,貪愛不久住,
此道豈不能,永盡一切惑。
有智者聽說身體無有少許功德後,對自身的貪愛則不會久住,同樣由諸法無有少許自性之正道,難道不能永盡一切煩惱嗎?
有情的煩惱雖然是無始輪回以來所串習積聚而成的,但它們決定能夠被斷盡,決定會有盡頭。以比喻而言,人們貪愛身體,是生生世世的一種煩惱,但是有分辨取舍好壞能力的人,一旦有緣聽聞善知識的教言,明了身體不淨與貪身導致衆多過患的道理後,貪愛身體的習慣便能藉此漸漸消退,乃至最終消失。在現實中也曾有許多人以觀修身體的不淨、無功德多過患等法義,而斷除了貪身煩惱。依此也可推知,若依循諸法無有自性,皆爲虛幻緣起而無實質的般若空性之道,完全可以斷除實執,以真谛妙力,能斷盡一切煩惱。雖然八萬四千煩惱種類很多,在相續中串習時間極長,然而煩惱如同黑暗,緣起性空的智慧明燈一旦出現,內相續室中千百萬劫的煩惱黑暗也會消盡無余。俄巴活佛釋雲:若依善知識教言,貪愛身體的煩惱不會久住,依此理類推,若循空性妙道,一切實執煩惱,也定可斷盡無余。
譬如說,昔日有人試製點金劑,有一次得到了成功,獲得了一些黃金,他依此配方又試驗,又得到了成功,于是他無誤了知依此配方定可得到黃金,便將黃金布施利濟別人。同樣道理,若依佛法能斷除對身體的貪愛煩惱,得到無貪的自在安樂,那麼也應了知依佛法定能斷除其余煩惱,獲得無比的大安樂。因此諸煩惱惡習雖無始以來即在相續中存在,但依空性妙道,一定可以無余斷盡,于此無需任何懷疑。
己叁、(明後有結生無始有終之喻):
問曰:輪回是無始無終的,因此怎麼會有解脫之時呢?
如見種有終,然彼非有始,
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
猶如現見諸種子皆有終結,然而它沒有起始,同樣以業因不具足故,後有投生也不會生起。
輪回無有邊際是針對整體而言,就具體每個已趨入佛道的有情,其入輪回雖無有始點,但他一定會有結束輪回生死,獲得解脫之際。比如說,自然界的植物種子,就每粒種子觀察,其生因一直可以往上推,無有最初起點,然而每粒種子都會有其毀壞滅失之際,而且也極易被火等諸因毀滅。同樣,每個補特伽羅其投生輪回的流轉無法追尋到起點,然而依靠各種佛法因緣,他一定會有結束輪回之終點。只要趣入內道,依無我智慧火燒盡業和煩惱種子,則斷除了引發後有之因,有情即不會再投生苦惱輪回。《量理寶藏論》中說:“最初種子雖無有,由火燃著見後際,如是輪回雖無始,見無我成立後際。”如種子雖無有最初起因,然而由火燒焦即可見其終點,同樣有情入輪回雖無始,由現見無我即可終結。
譬如說,油燈中若無油,即不會再燃燒;同樣,若輪回之因的業惑斷盡,輪回即不會再繼續。此處有疑,若現見空性斷除業惑,即不會再投生輪回,那麼佛菩薩爲何還在輪回世間呢?答曰:應知佛菩薩已無有以業惑轉生輪回的現象,聖者們顯現于輪回,是依大悲與不住二邊的智慧而行。聖者雖已現證空性實相斷盡輪回,然爲救度衆生,仍然不斷顯化于世間,佛護菩薩言:“雖見衆生體空性,然爲解除衆生苦,長久修習菩提行,此爲世間最希有。”因此應知,若現證空性斷業惑,必然再無輪回痛苦轉生的現象,然而依不可思議的悲願與清淨智慧,諸聖者仍會不斷顯化世間,救度父母衆生。諸欲報答父母大恩德者,于此道應恒常精進。
宿善既熟已得諸暇滿,智者即應深惜此福緣,
依循聖士所說勝妙道,勤滌身心堪盛真性露。
第八品釋終
第九品 破常品
丙二、(釋勝義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廣釋勝義谛;二、造論宗旨和斷除敵論余诤。
丁一、(廣釋勝義谛)分叁:一、由破有爲法爲常之門而總破實有;二、別破有爲法實有;叁、破生住滅叁有爲法相有自性。
戊一、(由破有爲法爲常之門而總破實有)分叁:一、總破有爲法常;二、別破有爲法常;叁、斷不許破實有之诤。
己一、(總破有爲法常)分二:一、正破;二、破彼所答。
庚一、(正破):
一切爲果生,所以無常性,
故除佛無有,如實號如來。
一切有爲法皆爲果而生,所以是無有常性之法,故除佛陀外,無有余者能如實了知此而稱爲如來。
如同雇工爲雇主勞作,其勞動作爲皆是爲得到工資果實而生起,並非是無依單獨自主生起;世間內外的一切有爲法,也莫不如是,都是爲了取果才會有自體的産生。通常我們認爲,果法需要觀待各種因緣條件和合,才會生起或存在,也即果法由因而生,然而從更深的角度來觀察,爲了生起果法,因才得以生起,也即因由果生,由此果法就成了因,因也就成了果,實際上是說,因與果之間可互爲因果。比如以工資果實爲因,才生起了勞作之果;以生起芽果爲因,才有了青稞種子之果;以解脫果爲因,才有了精進修行之果……既然有爲法並非爲自體的存在而生起,而是爲了産生果法而生起,並且隨著果法的産生,其自體也會壞滅,那麼這一切有爲法就不會是常有不變,而決定爲無常之性。世尊也曾說過:“凡有生的法,必定有滅,所以生緣老死。”凡是有産生的法,則必定有滅亡,故生就是爲了老死而生。生既然是爲了老死之果而産生,也就決定了諸法無常的體性。在世間,唯有一切智智的佛陀完全照見了所有萬法的這種生起存在方式,其余有情只有部分通達的能力,或于此如聾如盲,毫無所知。因只有佛陀才能如理如實地通達萬法的實相,所以唯有佛陀才能稱爲“如來”。所謂如來,即依循實相之道而來顯化世間的聖者,大疏中雲:“如理能照見,一切叁世中,諸法之真如,故名爲如來。”
關于此頌,月稱菩薩于大疏中呈列了四種解釋,並與中觀自續派展開了辯論。于名言中,菩薩也不許有自相的芽等諸法存在,若有自相的法,即不必觀待他緣成立,恒時可以獨立存在,此即與教量、現量等相違。總之,此頌是分析一切有爲法,皆是因緣造作之法,皆具無常性,使修學者理解一切有爲法如同夢幻泡影般的無常無實本性,破除相續中的實執。
庚二、(破彼所答):
問曰:雖然一切有爲法是爲取果而生,不是常法,但是也有一些法…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