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跟你相比。
“出生善根”,此“善根”是諸佛菩薩的善根。無量無邊的真實善根都從這裏發生出來。所以,第一善根就教我們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淨土,成佛作祖。這個功德利益多大!
下一句是講“破魔”,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消災、消罪業。遠離魔障,也要靠這句佛號。雖然佛法許多的法門,經咒、忏悔都有力量消災免難,但是集一切經咒、忏悔的力量,都不如這一句佛號,這是前清乾隆時慈雲灌頂法師所說的。他在《觀無量壽佛經》注解裏告訴我們,罪業深重的衆生,深重的罪業是任何經忏力量都消不了的,唯獨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徹底消除。灌頂大師能說出這一句話,很不簡單。他要不是真正過來人,徹底了解名號功德,這一句話說不出來。所以,我們有業障、有罪業,甚至常常有魔來擾亂,用什麼方法克服?“老實念佛”。
現在國內、國外,遇到魔擾亂的人很多,一年比一年多,我見到很多。這些人非常可憐,想擺脫,擺脫不了。我們教他“老實念佛”,他也不一定能做到,念佛也沒用處,魔還是一樣來擾亂。因爲不老實念、不專心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樣念佛沒有用處。要用清淨心念、真誠心念、大慈大悲心念,感應就不可思議。心地最重要的是清淨。魔怎麼找來的?就是因爲妄想太多,魔才來找你的。魔爲什麼不去找別人,單來找你?妄念太多,特別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有這些妄念,很容易著魔。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不得不提防的。
“尊重奉事諸佛”,這句話在極樂世界是沒有問題的,他們每天去參訪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承事供養。我們現在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讀《無量壽經》,對于極樂菩薩生活狀況略知一二,也無限向往。我們看了要怎麼做?只要真正能尊重奉事阿彌陀佛就行。阿彌陀佛不在我們面前,怎樣尊重奉事?這一本經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訓,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轉述。世尊的轉告,就跟彌陀親自教導我們沒有兩樣。我們果然能依教奉行,就是尊重奉事諸佛;因爲一切諸佛沒有不贊歎阿彌陀佛的,沒有不尊重阿彌陀佛的。
“爲世明燈,最勝福田”。“世”是世間。極樂世界的菩薩平常生活的空間非常廣大,並不限于極樂世界。他們每天都往來無量無邊諸佛刹土,這就曉得他們活動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居無定所,沒有一定的住處。正如《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們無所住處,住無所處。生什麼心?“上供諸佛,下化衆生”。衆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所以說“爲世明燈,最勝福田”。
“燈”喻破暗。“暗”是表衆生愚迷,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真假、是非、善惡,往往顛而倒之,這就是“無明”。佛菩薩出現在世間,苦口婆心爲衆生講解、指引,我們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清楚是非、善惡、利害,好比是明燈破暗。
“福田”,衆生要求種福。衆生不能沒有福,沒福就很苦。古聖先賢常常教訓我們,禍福是循環的,一定要認識清楚。今天我們表面上看,是有財富,是不錯,但仔細觀察,財富要建立在“德行、智慧”的基礎上,才是真實的財富。所以,福下要有德。我們今天有福,下若沒有德,福報不能長久。福報要長久,一定要“積德”。德要厚積,所以佛法中福跟德是連著講的,“福德”。不可以只求福,不修德。因此,種福就非常重要。
真正的福田是佛法,不是形式的佛法。臺灣到處寺院林立,是形式。真實的佛法是覺悟人心、覺悟人性。如何教廣大的群衆真正覺悟,福田要從這個地方種,才曉得最勝的福田是宣揚佛法、傳播佛法,是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要參與這份工作。
今天科技發達,對于佛法弘揚,帶來不少的便利。錄影帶、錄音帶、CD光碟大量的傳播,産生很大的效果,這是最勝的福田。最殊勝的福田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可以種。
“殊勝吉祥”。“吉祥”是消災免難。“堪受供養”。這些菩薩們應當接受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的供養,因爲他們是真正的福田,是真正從事覺悟大衆的工作。真實功德裏最真實的就是這幾句。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是菩薩教化衆生的態度。“歡喜”、“赫奕”是形容火燒得非常猛、非常熾盛,形容他法喜充滿。喜從何來,爲什麼這麼歡喜?看到許多衆生覺悟,真正回頭,佛菩薩歡喜。喜的是一切衆生真正肯接受佛菩薩善意的勸導、教誨。“雄猛無畏”含著無限的善巧方便。一味雄猛無畏的態度,不能攝受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要千變萬化,這樣才能契機、契理。“雄猛無畏”就是無論那一類的衆生,善良的、凶惡的、殘忍的,都有方法教導、都有善巧接引,這是形容他的“威德”。
“身色相好”。“色相”也是攝受衆生的方便。不但我們這個世間的衆生喜愛相好,十方世界大致相同。因此,諸佛菩薩有些時候示現求福報。“相好”是福報,是修善心善行得來的。佛菩薩不是自受用,而是他受用,希望以相好接引衆生、攝受衆生。所以,雖然是百劫修福,目的還是爲度衆生,不是爲自己,跟我們凡夫心態完全不同。凡夫是爲自己,菩薩是爲衆生。
“功德辯才”。“功”是指修行的功夫。簡單講就是叁學、六度,這是功夫。修行有功夫,當然就有收獲。收獲就是“德”。所以,功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修戒就得定;修定就得慧;修慧就得方便、得辯才。你有“功”,自然就有“德”,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辯才”是功德圓滿成就之相。圓滿成就之相是戒、定、慧。從慧産生“四無礙辯才”。
“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此是總贊歎。美好而沒有絲毫缺陷,中國人稱之爲完人。諸佛菩薩確實稱得上是非常完美之人,找不到缺陷。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的,很難得。世尊爲我們說出西方世界菩薩們的真實功德。下文是諸佛贊歎爲作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的話完全正確。這樣的經典到那裏去找!
常爲諸佛所共稱贊。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常”是時常,幾乎是每天。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對于西方世界的菩薩特別贊歎。贊歎西方世界的菩薩就是贊歎阿彌陀佛,因爲這些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學生。贊歎學生就是贊歎老師,是老師功德成就的、老師教學有方。這一點,我們要多想想,不能輕易看過。
諸佛的贊歎,意義圓滿到極處,稱他是“究竟菩薩諸波羅蜜”。“究竟”是圓滿。菩薩行之中,沒有一樣不達到究竟圓滿,這是真正難得。“諸波羅蜜”是大乘經裏常說的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行”是行門。“萬”是形容詞,不是數目,就像四弘誓願裏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萬”就是無量的法門。菩薩所修無量法門歸納起來,不出六大類,就是我們講的“六波羅蜜”。每一類所包括的法門都是無量無邊。“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是“究竟圓滿”之義。他們都修到究竟圓滿,這句話諸位聽了,不曉得作何感想?如果真正懂得這句話的意義,一定會下定決心,非去極樂世界不可。
要曉得,“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是什麼人才做得到的?佛在大乘經說,法雲地菩薩、等覺菩薩才能做到。惡道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這個境界。所以,淨宗法門是“最難信之法”,許多菩薩聽到都搖頭不相信。菩薩修到法雲地、等覺,要經曆叁個阿僧祇劫,這是佛的方便語。《華嚴經》上講的真實語,是要修無量劫,才能到這個地步。怎麼只念幾天佛,往生就得到?菩薩怎麼能服氣!人家修無量劫才修到,你念幾年佛,往生就得到。這話是佛說的,還有十方諸佛作證明。
難怪夏蓮居老居士在這本經會集完成之後,他寫了幾首偈,會校《無量壽經》敬題叁偈,第叁首末後:“佛雲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確實是萬億人中一二知。
李老師當年講經曾說,不求帶業往生的人是“非愚即狂”,不是愚癡就是狂妄。“狂妄”就是精神病,不正常。正常的人那有不求往生的道理!實在是太難得了。這句話的意義非常深,非常真實,非常難得。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叁摩地。
這句話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生滅是兩邊,不生不滅也是兩邊。兩邊不住,中道不存。菩薩到底在那裏?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衆生有感,菩薩就現身。菩薩長得什麼樣子?菩薩沒有一定的樣子,“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衆生喜歡他是什麼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隨衆生心現相,他自己從來沒有起心動念。自己若有念頭,就有一定的相,就不能千變萬化。自己沒有念頭,所以他的相能隨衆生心轉變。
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行遍道場”。“道場”指一切諸佛刹土。菩薩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遠二乘境”,永遠不會墮落在二乘。二乘人自利而不利他;菩薩完全利益一切衆生,舍己爲人。以上這幾句是諸佛的贊歎,爲釋迦牟尼佛作證明。以下是總結。
阿難。我今略說。
本經前半,阿難尊者是當機者。這一部經是阿難代我們啓請的。佛教阿難也就是教我們大家。阿難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佛說“我今略說”,就是簡單的介紹。
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
這句話非常重要,證明剛才所說的沒錯,從下下品往生到上上品,“悉皆如是”。
“所生菩薩”是指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沒有人天,也沒有聲聞。經上有的時候說人天,有的時候說聲聞,都是比喻。經上講得很清楚,交代得很清楚。極樂世界不但是純一菩薩,而且是純一“普賢菩薩”,這是無比的殊勝。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賢行,所以是普賢菩薩的法界。
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如果細說,實在說不盡;這是略說而已。略說幾句就令我們非常向往,能令我們信心不逆,下定決心非去不可。對我們而言,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好處,這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其他法門裏也找不到。縱然其他法門裏有,但是難修,一生中未必能修成功。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只怕不肯學;如能信願持名,肯學決定成就。
《無量壽經講記 真實功德 第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