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壽樂無極 第叁二

  壽樂無極第叁二

  這一品經文,世尊要爲我們說明,西方世界天人的壽量、快樂,都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更非言語所能形容。經文首先顯示極樂世界大衆的殊勝,意思就是勸勉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親近諸上善人。後半段講“依報”,即生活環境的莊嚴。

  經文從此往下是彌勒菩薩當機,所以開端是“佛告彌勒菩薩”,用意甚深。因爲彌勒菩薩與我們這個世間緣分很深,中國人從小孩到老人,沒有不喜歡彌勒菩薩的。許多人家不信佛教,家裏也供一尊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笑咪咪的,一堆小孩圍繞在他身邊,世間人不知道佛教表法意義,稱他爲“歡喜佛”。中國從南宋以後,彌勒菩薩造型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

  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跟嶽飛同時代,示現在浙江奉化。聽說蔣介石先生的家譜裏尚有記載,他的祖先曾經迎請布袋和尚在家供養兩個月。供養兩個月的福報,千年之後,他們家出了兩位總統。這是傳說。布袋和尚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說他是彌勒菩薩示現來的,說了之後,就圓寂了。後人塑造他的相,特征是歡喜,滿面笑容,肚皮很大,表示能包容,肚量很大,表這個意義。塑造孩童圍繞,有五個、有六個不等。五個代表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個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天天圍繞著、包圍著他,他卻如如不動,也能容納得下,也不排斥。不即不離,取這個意思,在五欲六塵裏清淨不染,笑面迎人。

  中國的寺院都把他塑造在山門口天王殿的正中,這含有很深的教學意義,說明什麼人有資格入佛門,什麼人才有資格學佛。學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第二、要能笑臉迎人,冤親平等,萬法一如,能與一切衆生和合相處。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學佛、才有資格入佛門。把他供在天王殿代表這個意義,含義很深。他跟中國人關系密切。

  彌勒菩薩又是世尊的傳人“當來下生佛”,根據佛經上說,他現在兜率內院。兜率天人的壽命,以我們人間計算的方法,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彌勒菩薩現在住的地方,那裏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現代人講“時差”,這個時差很大。假定一年是叁百六十天,他們的壽命是四千歲,這樣換算成我們這個世界的時間,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才會從兜率天降生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現在有人說彌勒已經成佛,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謠言,不能相信。

  在印度、在中國,有不少人修彌勒淨土。修彌勒淨土的人說得好像很有道理,“西方淨土太遠,阿彌陀佛距我們這裏十萬億佛國土,而兜率天就在眼前,你不去,要去那麼遠,舍近求遠,沒道理”。我們聽了,有時覺得他說的話也有道理。可是讀了這些經文就明了,殊不知彌勒菩薩的淨土雖然很近,好像臺灣大學就在你家隔壁,但是它要求的分數很高,不一定能進得去。阿彌陀佛這所學校好比遠在高雄,只要你肯去就行,不需要考試即可入學。那個學校校門大開容易去,彌勒內院難入門,這是真的。

  彌勒菩薩是“法相唯識學”專家,若唯識學沒有基礎,則不能修“唯心識定”,就沒有資格生到兜率內院。所以,修彌勒淨土的人很多,真正能去的人很少。這事我們要認識清楚。縱然去親近彌勒菩薩,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來此示現成佛,你作他的弟子,到那時彌勒菩薩還講《無量壽經》,勸我們往生彌陀淨土。那時往生到西方,與我們現在這些同修見面,必定會問你怎麼這麼晚才來。繞這麼大的圈子,還不是要來。既然如此,何不如早一日往生,先往生的作學長,後去的作學弟。

  在這一部經,“勤修堅持第四十六”經文:“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贊”。佛講這些話都是指這部《無量壽經》。後面說:“付囑汝等,作大守護”,可見彌勒菩薩也接受世尊付托,護持這一部經典,極力提倡弘揚這部經典。這是經文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的。

  有一些人對于經典讀得少,成見很深,看到我們念佛求生彌陀淨土,不以爲然。我們很清楚,他有成見,他沒有搞清楚,我們搞得很清楚,不能被他動搖,要好好勸導他們。由此可知,彌勒菩薩將來一定大大的弘揚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確實是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護念。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這一句是總說、總贊,也就是總結前面正宗分所講至此的經文。此時特別叫著彌勒菩薩,告訴彌勒菩薩,以及當時與會的“諸天人等”這些大衆們。

  佛講“無量壽國”,就是極樂世界。“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這是指正報之莊嚴。阿彌陀佛的這些弟子們,是純一菩薩。此地又說“聲聞菩薩”。這就是菩薩中有大菩薩、小菩薩,還沒有見性的就稱爲“聲聞”;明心見性的就稱爲“菩薩”,是大菩薩。所以,此地的聲聞不是真正的聲聞。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叁輩九品,其中有事一心不亂的、有理一心不亂的。事一心不亂相當于聲聞;理一心不亂是法身大士。講聲聞是指“事一心不亂”的菩薩,不是真正有聲聞。他們的“功德智慧,不可稱說”,這是正報莊嚴,也就是人事環境美好。

  自古以來,多少人感歎“做事難,做人更難”,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處人的確不容易。人事環境最善、最單純,無過于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心地都清淨平等,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非常難得。下句講“物質環境”。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微妙”是講物質精微奇妙,我們這個世間見不到。“安樂清淨”,一塵不染。回顧我們這個世界汙染嚴重,科學家已經提出警告,如果沒有方法防止汙染,五十年之後,地球的環境便不適于人類生存。汙染嚴重到這種地步。極樂世界清淨,清淨才有安樂。心安身安,自然就快樂。“若此”是到如此的程度。這是贊歎到極處,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

  何不力爲善。念道之自然。

  此乃世尊非常感歎的一句話,西方淨土無限的美好,一切衆生爲什麼不努力爲善,求生淨土?求生淨土不難,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絲毫勉強,這真正不容易。此處講的“道”,就是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不但是西方教主的德號,也是我們自性的德號。我們的自性跟西方教主無二無別,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念這句佛號就是念自性無量的功德。西方彌陀從那裏來?還是我們自性功德變現出來的,所以是“自性彌陀”。自性功德那有不與自性佛感應道交的道理?很可惜我們今天顛倒,天天念貪、嗔、癡、慢,“貪嗔癡慢”也是自性裏的一分迷情。自性具足十法界,念貪、嗔、癡、慢,就變地獄、變餓鬼、變畜生,變這些境界現前;念自性阿彌陀佛,就變現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

  衆生爲什麼不努力爲善?善中之善,至善無過于這一句六字洪名。“念道之自然”,儒家講“止于至善”,並沒有指出到底是什麼。佛指出來,“至善”就是六字洪名。我們的心止于此、口也止于此、身也止于此,身語意叁業都能止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真正至善,所得的果報也是至善。這是一得,一切都得。不同于十法界,得一法界,其他九法界得不到。西方世界,一法界得到,盡虛空遍法界都得到,所以能在十法界隨類現身,有能力上供諸佛,下化衆生,自性本具的能力幾乎完全恢複。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

  這是說明大衆們的功德,也就是他們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狀況。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出入供養”是修福。“出”是供養諸佛;回來是供養本師。這麼多人,每個人都修供養,“供養”是不是太頻繁?不頻繁,而且供養非常之奇妙。

  供養之中,“財法具足”。“財供養”是香花、寶蓋、幢幡遍滿虛空,壯麗之極!“法供養”是依教奉行,依教修行供養。這是每天都“修福”。修福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人家福報大。我們這裏修福機會少,想修福修不到,有的時候還修錯,還搞錯了。

  “觀經行道”是修慧;福慧雙修。“觀經”不是教你念經,不是教你讀經,也不是教你聽經。經怎麼觀法?“觀”是觀照。這是功夫真正得力,能提得起“觀照”,也就是佛在經中對我們的教訓時時記在心裏,臨事都能想得起來佛教我們怎麼做法。這是“觀照”。

  如果經是念給佛聽的,事情來了都忘得幹幹淨淨,經就白念了,一點用處都沒有。佛不是教我們念給他聽的,而是念給自己省察的,我們念了要記住,平時對人、對事、對物,佛是怎麼教我們的。“觀照”是活的,不是死的。什麼狀況之下,對什麼事情,要能靈活運用,做得恰到好處,正是佛教我們的意思。沒有錯會,沒有錯用,而不是死在句下;死在句下,就大錯特錯。

  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的意思我們懂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活用,會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當,完全不違背佛的教訓,這是“觀照”。觀照功夫久了,就得定,就“照住”。如果觀照功夫用得很久,還不能得定,恐怕是沒有“觀”,也沒有“照”。不可以把妄想當做觀照,那就錯了。簡單的說,完全是“智慧”做主,就是觀照。感情用事,“照”就失掉了。智慧做主之後,慢慢就會得定。定是什麼?感情不起作用就得定。“定”並不是要你每天盤腿面壁坐幾個鍾點,而是行、住、坐、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得定。定是這麼得來的。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樣樣清楚、樣樣明白是“慧”。定慧等運,清楚明了是“慧”,不起心不動念是“定”,這是觀照,即是“觀經”。…

《無量壽經講記 壽樂無極 第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