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的教訓運用在日常生活上,即是“行道”。“行”是把它做出來,用在日常生活中,從早晨起來,洗臉、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是“觀經行道”。佛法在生活中,佛法沒有離開生活;離開生活那裏有佛法!妄念盡量減少,常念佛,與“觀經行道”就接近。
“喜樂久習”。“喜”是法喜;“樂”是快樂。喜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法喜”是從“定慧”中得來的,法喜充滿!“樂”是上供諸佛,下化衆生。親近這麼多善知識,教化許多衆生,改惡向善,回頭是岸,這是樂事。“久習”,久則有功,日久天長這樣熏習,所以他們日常生活是修福、修慧。回想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是造業,天天在造作罪業。人家日常生活皆是修福、修慧,我們要學,就在這裏學。現在把我們造作罪業的事逐漸減少,要加強修學福、慧。
“才猛智慧”,就像前面贊歎阿彌陀佛在因地“高才勇哲”的意義一樣。“才”是才華,也是性德,本性裏本來具足的。佛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能,生佛是一樣的、平等的。這能力怎麼失掉的?都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所以發揮不出來。心清淨,智慧增長,才華自然逐漸向外透露。勇猛精進,勉勵我們要努力。
“心不中回”。“回”是回轉的意思。“不中回”就是不回轉,不退轉的意思,信心堅定不退。一定要有信心,才能達到目標。如果信心不足,常常後悔,就很困難,非常難成就。
佛在這部經上提示我們,極樂世界菩薩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所以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真實的安樂,這樣久習就有功。我們修學,爲什麼沒有耐心,功夫不能支持長久,就是因爲得不到法喜。爲什麼得不到法喜?福慧不足。佛說法,往往是後後勝于前前,前面不包括後面,但是前後是一致的。一定要修福、修慧,功夫才能得力,才能持久。
“才猛智慧,心不中回”,就像前文對法藏比丘的贊歎一樣,“高才勇哲”是從智慧得來。所以,本經一共講了叁種“真實”。第一、“住真實慧”。慧特別要加真實,說明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決不是世智辯聰。我們世間人,都以爲自己很有智慧、很聰明,而不知此事在佛法中稱爲“世智辯聰”,對于學道的人來講,是障礙。佛門常講八難,八難中就有一條是“世智辯聰”,說得不好聽就是邪知邪見、分別執著,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
“真實智慧”是從清淨心來的。學佛的同修都念過《心經》,經文一開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以“清淨心”照。心地清淨絲毫沒有汙染,心就像一面鏡子,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諸法實相”。本經裏說的“真實之際”,就是事實的真相。能見到事實真相,這是智慧。事實真相見到之後,就得受用。得什麼受用?“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就得到。經上說的叁種真實都在此地,“才猛智慧,喜樂久習”中,包含叁種真實。所以,一個真正修行人,真正在禅上用功的人不多,挂名學禅的人很多。現在流行的是“口頭禅”,這是沒有用處的。口頭禅,我也講了很多,《大珠和尚語錄》一開端就教人,修行用參禅的功夫,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禅要從根本修,淨也不例外。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是根本,要從清淨心、平等心兩方面去修。清淨是“福”;平等是“定”。不定就起波浪,就不平等。清淨、平等的起用,即是“慧”、“覺”,就是《心經》裏的“照見”。
功夫真正得力,就不會退轉,“心不中回”。“回”是退轉、後悔的意思。功夫不得力會退轉、會後悔;功夫得力就不會,從此以後“勇猛精進”。由此可知,問你修的是什麼?你說念佛,一天念多少萬聲。這樣答錯了,所答非所問。問你修什麼?我修清淨心。以《阿彌陀經》而言,修“一心不亂”。用什麼方法修?“持名念佛”是方法。一定要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才會達到修學的目標。自己若根本不知道修的是什麼,功夫怎麼用得上力!所以天天念佛,天天打妄想,天天胡思亂想,功夫不得力。不得力才有後悔,才有退轉,不知道自己修什麼,難怪人說“盲修瞎練”。每一位真正想用功修學的,必須記住,我們的目標非常清晰,方法簡單而有力量,只要用功得法,一定能達到目標。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月比一月清淨,往生就有把握。若雖用功,每天佛號不間斷,妄想雜念還是一樣多,甚至于比從前還要多,這必定是用功不得法。錯不在法門,是自己用功不得法,要想方法調整。
“意無懈時”。“意”是指心意,指一味精進,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的精進,決定沒有松懈的時候。身可以緩一緩,身松懈沒有關系;口也可以緩一緩,口不念沒有關系,休息休息;心裏憶佛念佛不間斷,著重在此。口念多了會累,所以要知道調身,身體就很舒適。念佛,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大聲念也行、小聲念也行、金剛持也行。“金剛持”是口動沒有聲音,自己聽得很清楚,別人聽不到,甚至于不金剛持,默念都好,都一樣的。
“外若遲緩”,外面表現得非常從容,非常自在安閑,好像沒事的樣子。“內獨駛急”,心裏的佛號,一句接一句從不間斷。真正用功的人,從外表看不出來,但是行家看得出。內行的人看得出,外行的人看不出,不曉得你心裏真在用功。像這些地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個個都是如此,從形式上看,他們安閑自在、快樂無比,好像都在遊戲,沒在用功,其實每個人功夫從來不間斷。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下面經文愈來愈重要,它的含義非常深廣,我們不但要知道,也要盡量努力學習。
容容虛空。
此句兩個“容”字,一是名詞,一是動詞。這是說“心量”,能容納,能包容。菩薩的容量就像太虛空一樣,無所不容。經上說,“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何以稱爲“上善”之人,就是彼此能包容。這一句就是“六和敬”的究竟圓滿,圓滿之相就像虛空自然包容萬物一樣,沒有絲毫勉強,沒有作意要容忍。法爾如是,自然包容。
我們與人相處若有爭執、有意見時,想想這一句,菩薩心量是“容容虛空”,應當修學。
適得其中。
“中”是中道。從容中道,恰到好處,就契合于中道。這個境界純粹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裏,萬法皆如,法法圓融,法法無礙。這是意解心開真正得大自在,所以才能契入中道。這個境界在念佛的功夫來說,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事一心還到不了。至此,則包容法界,表裏一如。
中表相應。
“中”指自性;“表”指萬象。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謂之“相應”。在此境界裏,盡虛空遍法界實際就是一個自己。
自然嚴整。
“嚴”是莊嚴;“整”是整齊,有條不紊。雖然萬法缤紛,但是絲毫不亂,這是一真法界的現象。如大宇宙,無量無邊的星球在太空中運行,皆有一定的軌道,它不亂。小至“微塵”,在顯微鏡下觀察,也有許多電子繞著它的中心,它也不亂。從極小的宇宙到極大的宇宙,皆是“自然嚴整”。
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宇宙,有沒有做到“自然嚴整”?假如做到這四個字,我們的身體是健康無比,自然就嚴整。爲什麼身體不健康,有毛病,就是不“自然”,失“嚴整”,身體裏面亂了。怎麼會亂的,誰叫它亂的?妄念。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有妄想,現象運行的軌道就不自然,不嚴整了。可見妄想是大害,不但障礙見性,現前障礙我們身心健康,這是眼前受的害。如果能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身心也達到自然嚴整的報身,這樣才得到真正健康的金剛不壞身。
這一段是說菩薩平常修學的要領。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底修些什麼,實在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西方極樂菩薩還要修,我們現在就不能不特別留意學習。
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檢”是檢點;“斂”是收斂;“端”是端正;“直”是正直。“端直”往後經文還要爲我們細說,不但心要端正,耳、目、口、鼻,樣樣都要端正。“端”就是正的意思。心要正、眼要正、耳要正,樣樣都要端正。這個意義與孔夫子所講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義是相同的。佛法所講的標准,比孔夫子更高。孔夫子說禮的標准是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佛法教誡的標准是大乘菩薩應化九界。如我常說經文中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有天人標准的善、有二乘標准的善、有菩薩標准的善,此處講的是菩薩標准。我們距離菩薩的標准太遠了、太高了,最低限度作人的標准要做到。若這個標准都做不到,念佛不能往生。常言說得好,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那裏?雖念佛,而心行達不到標准。這叁句經文非常重要,我們不能不檢點自己。“檢斂”以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真正的忏悔法。
我常說,早晚課誦的意義,早課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誨。晚課就是檢點、反省,今天一天有沒有將佛的教誨做到,有那些沒做到的,明天要努力把它改正過來。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功夫,就得力。早晚課決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現在寺院裏最簡單的早晚課是“打叁皈”。叁皈怎麼個打法,這很要緊。下文非常明顯的把標准告訴我們。
“身心潔淨”,雖然講“身心”,心是主,身是賓,賓主要分清楚。心清淨,身沒有不清淨的。身清淨了,心未必清淨,這是真的。
真正修道的人,凡夫是沒有法子跟他比的。我聽從前親近虛雲老和尚的人說,虛雲老和尚身上有一股清香。我們知道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他身上有清香。我們叁天不洗澡,身上都臭了,氣味就很難聞。虛老的心清淨,所以他雖然不洗澡、不剃頭(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所以頭發留得很長),依然保持身心潔淨。我們回想自己天天洗澡,洗得幹幹淨淨的,我們…
《無量壽經講記 壽樂無極 第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