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上除非用香水,否則還是比不上老和尚身上的清香。這是我們的心不如人家心清淨。
“無有愛貪”,此即說明心要怎樣才得清淨,必須將“愛貪”斷除才得清淨。只要有愛、有貪,心就不清淨。貪愛世間法,心不清淨;貪愛佛法,心也是不清淨。世出世間法都不能貪愛。此處“愛貪”是煩惱的總代表詞。愛貪在貪嗔癡慢煩惱裏排第一位。說第一個,不要認爲愛貪可以不要,其他的嗔恚、嫉妒大概沒有關系,那就錯了!都不能有。所有一切煩惱習氣,都要把它斷除,心才會清淨。用什麼方法把煩惱舍掉?那一個人不想舍!都舍不掉。爲什麼舍不掉?因爲這是無始來的習氣,習慣成自然,想丟也丟不掉,不得不用“對治”的法門。所有一切法門裏,對治煩惱最方便、最有效的法門無過于“念佛”。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憶”是心裏想念。心裏想佛是心清淨,口裏念佛是身清淨。要記住這個方便方法,隨時隨處,行、住、坐、臥,沒有拘束,就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習氣、分別執著都念掉。這一句佛號是什麼?這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透徹,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性本具的性德。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用這個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檢斂端直,身心潔淨”。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這兩句話對修行人來說,是用功成敗的關鍵。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志願安定”。心安、心定,堅守一個法門,絕不動搖。這個人來勸你參禅,那個人來勸你學密,你還是老實念佛。當知世尊講八萬四千法門,門門佛都贊歎;要不贊歎,說這個法門不好,佛講它幹什麼!講那個法門,就贊歎那個法門,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諸位要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故“無增缺減”,尤其是念佛法門。佛爲什麼說那麼多法門?爲的是要契合各種不同的根性。佛在世時應機說法,並無定法可說。我們去求佛,請佛教我們一個法門,我們認真努力修學,即得成就。今天佛不在世,沒地方問,到底那個法門適合自己。
佛告訴我們,“念佛法門”遍及一切機宜,上自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下至地獄衆生,地獄相現前,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念佛法門普被衆機,當我們沒有能力選擇,沒有機緣選擇,修學這個法門就決定不錯。所以,十方諸佛遍贊,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選擇這個法門就一點都不錯。十方諸佛看到,都歡喜贊歎我們選對了。
“無增缺減”就是不增不減。守定這個法門,一門深入,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前面經文雲“念道之自然”,這句說得太好了!即是後來祖師大德們常講的“老實念佛”。這一句佛號,只要老老實實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心開意解。這就是“念道之自然”,不加絲毫勉強。我在講席中也曾經向諸位報告過,上上根人,一生受持一部經足夠了。
有人說一部經太少,恐怕不夠。在臺灣這四十年中,有不少老阿公、老太婆,一個字也不認識,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的,時有所聞。一句佛號都夠了,何況是一部經!最要能信得過,要能把心安在這上面,定在這上面,一部經就夠了,一生受用不盡。自己依照這個法門,勸別人也就是這一個法門,自行化他,都夠了。若是實在忍不過,還想多念一點,我就介紹“淨土五經”,這是中等根性的人。若還嫌不夠,可以再加上《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這些古大德淨宗的著作,那就是下等根性的人。假使還要再添加一些,恐怕往生沒指望,因爲心分散了。
古人常說“貪多嚼不爛”,總不如專精一門。如果在這一部經用上十年的功夫,锲而不舍;十年之後,大家都會稱你“無量壽佛”,你就是活的無量壽佛。而且這一門真正貫通,不但叁藏十二部經典都通,世間法也都通,就怕一部經不通,一經通一切經都通。到一切經通的時候,你必定也是大慈大悲,還是示現一門深入。這樣“示現”是做給初學的人看,做個榜樣給人看,教導衆生,這個方法有效果,這個方法快速。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是我們修行成敗的關鍵。
求道和正。不誤傾邪。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用功不能急躁,躁進往往會失敗;也不能遲緩,遲緩就懈怠,功夫不能得力。必要懂得“和正”。
“不誤傾邪”。世法岔路很多,現在正道已經失掉,都是岔路。岔路是邪道,所以今天世界大亂,人心沒有依歸,沒有歸宿,沒有依靠,善惡利害沒有標准,這怎麼得了!這就是天下大亂之相。我們只要冷靜觀察現在的社會,真是危機重重,非常可怕!回頭看佛門,也不例外,今天佛法也是傾邪,邪得不像樣子;好在這部經把邪正的標准說得清清楚楚。什麼是正?“清淨”是正,“平等”是正,“覺”是正。心不清淨就是邪,心不平等就是邪,心不覺悟就是邪。標准就在經題上。我們修道要盡心盡力,就像菩薩的態度一樣,“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這是“和正”之相。
怎樣做到和正,怎樣不會有偏差,下文具體落實的教導我們。
隨經約令。
“經”就是指這一部經。“約”是約束;“令”是教誡、教誨。世尊、彌陀在這一部經裏怎麼樣教誨,怎樣約法的,我們必須依教奉行。
不敢蹉跌。
“蹉跌”喻違背教訓,就是跌倒,摔跟頭。爲什麼會跌倒,摔跟頭?因爲不依教奉行,不遵守教誨,就會用錯心,做錯事,走錯路。
若于繩墨。
“若于繩墨”是對“和正”而言,就是絕對要遵從佛在經中所說的教誨,不能有絲毫違背。“繩墨”是古代(現在沒有了)木匠用的墨鬥,用一根繩子,把線拉得很直,彈一條黑線,用鋸子按照這條線鋸,這樣就鋸得很平。現在用電鋸,繩墨已經淘汰了。這是比喻“規矩方圓”,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經典”就是繩墨,繩墨就是標准,一定要遵守這個標准。
什麼心才是正,什麼樣的行爲才是正?經典是標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不違背經典的教訓,就是“和正”;違背教訓的就是“傾邪”,傾邪就是“蹉跌”。所以,經的好處不是空談,不是談玄說妙,句句落實在生活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菩薩在極樂世界修行,遊化十方世界修行,也都遵守這個原則。這部經是不思議經,古德贊歎它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乘圓教的精華都在這部經裏。雖然是諸大菩薩修學的標准,我們初學的人也能用得上。這是非常難得,也顯示念佛法門爲什麼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它的這些原理原則,從下下根到上上根都很適用。
鹹爲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這叁句是講一個真正念佛人的心態,即現代講的“意識型態”。真正念佛人,就是“道慕”,仰慕佛陀、仰慕阿彌陀佛,心裏沒有其他的念頭。“曠無他念”。“曠”是心裏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沒有第二個念頭,只知道念佛,只知道想佛。憶佛、念佛之外,別無二念。
“無有憂思”就是沒有牽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有不少同修,常常來找我,講的都是一大堆廢話,來訴苦。訴什麼苦?妄想太多,丟都丟不掉。他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丟不掉?喜歡想,愈想愈多,怎麼能丟得掉!想想前年華盛頓的周居士,念佛叁天叁夜,就把西方叁聖念來接引他往生。人家爲什麼能丟掉?叁天就要死了,不丟也不行。我們爲什麼丟不掉?還沒死,自以爲往後的日子還長遠得很,所以丟不掉。
印光大師常講,念佛人應當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這是個好方法。我也常常教人,每天晚上睡覺,躺在床上就想,我就要死了!想佛、念佛。這樣想有個好處,到臨命終時沒有恐怖。因爲天天想佛來接引,總算我想到了,佛來了,沒有恐怖。有多少念佛人,平常一心要求生淨土,真的死到臨頭,阿彌陀佛來,他反而害怕,驚慌恐怖,快要死了,這還得了!于是這一嚇,就墮到六道輪回,西方世界沒分了。“貪生怕死”,所以妄想不能斷。念佛人對世間事要看淡,一切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要覺悟。放不下,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想到自己還有明天,還有明年,往後還有多少多少年,這事情麻煩大了!所以功夫不得力。
真正放下,功夫得力,念佛念到自在,生死自在。那個時候,想住世間多少年就住多少年,不礙事;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這多自在!這才是聰明人。別人能做到,我爲什麼做不到?人家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只要依照此經的理論方法去做,沒有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必須培養這樣的意識型態。
“鹹爲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即使是家親眷屬、親戚朋友都不可牽挂,乃至自己的事也不牽挂。所有一切憂慮、世出世法一切牽挂都放下,因爲那些憂慮、牽挂解決不了問題。真能解決問題,憂慮、牽挂還值得。解決不了問題,豈不是冤枉嗎!什麼能解決問題?“心地清淨,智慧現前”,什麼問題都能解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經文有很深的意義,世尊連著講了八個“自然”。
自然無爲。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裏。過度解脫。
這一段是形容西方世界的菩薩們,他們的心情跟我們凡夫迥然不同。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也要把我們的心情真正徹底改變、改換,一定要與他們相應,跟他們相仿佛,這樣往生就方便,才真正有把握,也就是“感應道交”。
“自然無爲”。“自”是自性;“然”就像《楞嚴經》上所講的“清淨本然”,完全是真性的顯露。“爲”是作爲、是造作;“無爲”是沒有絲毫的造作。我們心裏動個念頭都是造作,心在造作,念頭有生有滅。這個生滅的妄念斷了,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真常顯露,是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自然的心。無有爲、亦無無爲,才是“自然…
《無量壽經講記 壽樂無極 第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