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壽樂無極 第叁二▪P4

  ..續本文上一頁無爲”。

  “虛空無立”比喻心像太虛空一樣。虛空中一法不立,心就像這樣,心裏真是一念不生。既不生,當然就不滅。這是純正“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之中很深的功夫,不是淺功夫,我們應當學習。我們今天的心態跟他們的完全相反,妄念太多,牽挂憂慮無量無邊。

  “淡安無欲”。淡泊安然,沒有欲望。我們要問,佛菩薩發願度衆生,算不算是欲望?四弘誓願說“衆生無邊誓願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要度無邊的衆生,這是不是欲望?不是,那是願望,不是欲望。“欲望”是有心希求的;“願望”沒有希求心,這兩者不一樣。我們現在生活得很苦,佛爲什麼不著急來度我們?因爲佛沒有欲望,佛在冷眼旁觀,我們現在還不想得度,口裏說想,心裏不想。如果佛現前來接引往生,我們一定會被嚇倒,現在還不想死,可見是口是心非。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薩不來。如果是真的,佛菩薩就來了。這是我們要分清楚,要辨別清楚。

  在這個世間,我們的欲望愈低,日子就過得愈快樂、愈幸福、愈充實。特別是物質上的欲望,我們在這個世間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房子遮避風雨就夠了,不要去跟人爭排場,爭物欲上的享受,那就太辛苦了!能不追求物質欲望,臺灣的日子是非常好過的。要用充分的時間去念佛、憶佛,真正用功,功夫會得力的。“淡安無欲”就是佛菩薩的生活真相,應當學!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每一位學佛的人在因地所發的願,這個願是真實的,不是假的,不會落空的。願要有機緣,緣成熟,願一定兌現;緣不成熟,也不勉強,勉強就有業障。發什麼願?度衆生的大願。“作得善願”是幫助佛接引衆生,幫助佛教化一切衆生。怎樣幫助?將念佛法門普遍廣泛的,隨時隨地介紹給一切衆生,推薦給一切衆生,這就是“作得善願”。

  “盡心求索”是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做。盡心盡力就圓滿,不要勉強。盡心盡力就是善巧方便。有些人沒有這個力量,勉強去做,這是錯誤的。我初學佛的時候看到經上講,中國古代佛弟子不化緣。化緣是很晚的事。古代寺院叢林,都是國王、大臣護持的,也有大富長者捐造的,出家人沒有化小緣來建道場的。我覺得佛陀這個開示,對我們修道的人很有幫助,這是正確的。凡是化緣、募捐,做的事就已經很勉強,就不如法。雖然是好事,但心裏很煩,心裏有牽挂、有憂慮,道心退失了,得不償失。

  世尊在此經說“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講得多好,多明白!再好的事,也不應該用不正當的手段做。募化的弊病很多,流弊很多,令人造業的機會很多。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不忍心看到衆生造罪業,不忍心看到衆生從這個地方墮落。募化不是好方法。雖然佛在經上也講,自己一個人有的時候力量不足,由大家來助緣成就的;須知那是大家自動發心,歡喜來助緣,不是去勸募的,是自動發心的。如果勉強或是固定一個月要派多少錢的,人家心裏就有負擔。即使他本人樂意,他的家人未必樂意。好像是好事,但是惹得那一家人有時起反感,毀謗佛法。謗法就是毀謗叁寶,造的惡業就重。這些業因果報,學佛的人必須知道。

  我們這幾處道場建立,都相當如法,沒有去化緣,沒有去募捐,大家自動自發,叁寶護持。只要有善心、善願,必定有叁寶護持。這實在是我最初學佛時得力于章嘉大師的教導,他當時教我,即使是善事也不要去求人。求人,人家不答應,會生煩惱。他說,你求佛菩薩。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有業障;消除業障,待機緣成熟時必定感應道交。這實在是老師的真實教誨。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心,憐憫一切苦難衆生的心。“慈愍”是大慈。這句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個“大”字,就是清淨平等的“大慈悲心”。如果心不清淨,有好惡之分:這個人我喜歡,對他很慈悲;那個人我討厭,對他就不慈悲。因爲愛他才慈悲他,不愛他就不慈悲,這在佛門稱作“愛緣慈悲”,不能稱“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實在是法身大士才稱得上。大士的心真正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好惡之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禮義都合”。“禮義”是隨著時代有不同的標准,隨著地區有不同的標准。中國叁代之禮就不一樣,古禮跟今禮不相同;中國人的禮跟外國人的禮也不相同。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廣。佛法必須做到現代化、本土化,在臺灣跟臺灣的禮義合;在日本跟日本的禮義合;在美國跟美國的禮義合。到那個地區,那個時代,它“禮義都合”,這就是現代化、本土化。它能適合于一切衆生不同的生活習慣,這樣佛法才能普度衆生。因此,才有下文所說殊勝的效果。

  “苞羅表裏,過度解脫”。“表”是事相、現象;“裏”是道理。一切“事理”在佛法裏稱作“性相”,性相事理都“苞羅”,即是《華嚴》講的“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才是真正究竟的幸福圓滿。世間人常講美滿,那是有名無實,這才真正是真善美慧達到究竟圓滿。

  “過”是超過;“度”是度脫。這就是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而且究竟圓滿的解脫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沒有離開現實生活。這樣生活才是真正的美滿,才有真實的利益,前面講的“惠以真實之利”。如果究竟圓滿的解脫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不能稱“究竟圓滿”。所以,這一段經文含義非常深廣,必須細心體會。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我們看到很多“自然”,自然的意思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是自性清淨本然。這裏所含藏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佛法教我們最後的目的,就是恢複自性的功德。經上所講的一切,到最後都變成我們自己現量的境界,真實的受用。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這是講自性本來清淨。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清淨,現在不清淨,自性被汙染。如果自性真的會被汙染,就不能稱“真性”;因爲永遠不變的,才是真。會被汙染,就變了,那裏能叫做真?所以我們講汙染,是不得已用的名詞,不是自性真正被汙染。雖不是真正被汙染,但確實有障礙自性與清淨心之事。我們有沒有妄想,我們有沒有執著?有妄想、有執著,就是自性起用的障礙。我們要想保守自性清淨本然,就決定要消除障礙,不能有妄想執著。

  “真真潔白”此說性德。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彰顯。離開修德,性德雖然本具而不彰。這就是爲什麼在《華嚴經》上不把文殊菩薩排在第一,而將普賢排在第一,道理就在此。文殊表智慧第一,普賢表修行第一,修行重過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只要老實念佛,會開智慧,會證果。有智慧的人不肯修行,照樣墮落,還是搞六道輪回。由此可知,智與行,還是行重要。有智慧肯修行,這是真修。有智慧不肯修行,即是狂妄,他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的人一定真修行。

  此處“真真潔白”,正是經題上講的“清淨”,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是在起心動念之處修行。不是說,我念佛的時候心清淨,讀經的時候心也很清淨,拜佛心也很清淨,對人、對事就不清淨,這樣修行不管用。到臨命終時佛菩薩沒有來,你看到的都是人與事,不是清淨心作主,你依然六道輪回。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處世、待人、接物就用一個心,不用兩個心。我念佛是什麼心,拜佛是什麼心,我處世、對人都用這個心。也許有人說,我用這個心,今天在這個社會上,處處要吃虧上當。沒錯!也許是吃一點虧、是要上當,試問,你能吃多少年虧?你能上多少年當?算你活一百歲,你這幾十年的吃虧上當,將來作佛、作菩薩。要是這幾十年不肯吃虧、不肯上當,將來生生世世在叁惡道。爲什麼不肯多想想,到底那個吃虧?那個上當?眼光要往遠處看,不要看得太近,看得太近的人不會有成就的。眼光往深遠處看,吃再大的虧,上再大的當,也甘心情願。保持心地的清淨潔白,決定不受染汙,這個重要。

  “志願無上”,這一句勸你發願,也就是勸你發無上菩提心。無上的志願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如果我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志願無上,那是常寂光土的上上品往生,這就真的是無上。這一生要把目標定在這裏,就完全正確,絲毫錯誤都沒有。

  “淨定安樂”,現前就得到的受用。一直到成佛,“淨定安樂”的程度愈來愈深,境界愈來愈廣。這是學佛人跟世間人講求享受不相同的地方。學佛人的享受是“淨定安樂”,世間人享受的是物欲,五欲六塵,他不懂得淨定安樂。“淨定”就是如如不動。不但在世法不會被誘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起心不動念;在出世間法,無量的法門擺在面前,我今天已經選定了《無量壽經》,選定了持名念佛,其他的法門、經論,我也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放下。

  有人疑惑,就依一部經行嗎?靠得住嗎?還是多學幾部比較可靠!應知不是不能多學,四弘誓願裏教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在講席裏講得很多,也講得很明白,廣學法門在什麼時候?必是在煩惱斷了以後才學。煩惱沒有斷,智慧就不開;沒有開智慧,學許多法門,學的都是邪知邪見。經上講的還是邪知邪見嗎?經上是正知正見,你學了就變成邪知邪見。爲什麼?好像醍醐,醍醐是好的;你的杯子是盛過毒藥的,不幹淨,有毒;醍醐裝到你的杯子裏就變成毒藥。不是佛法有毒;煩惱是毒。貪、嗔、癡是“叁毒”。一定要先斷煩惱,然後再接受佛法。煩惱斷了,佛門稱之爲“法器”。你是法器,才有資格接受如來大法。我的杯子洗得很幹淨,確實是消過毒了,我現在來盛醍醐,即能得到醍醐的受用,才真的是好東西。道理即在此。

  我們今天選擇一部經,一個法門,主要是斷煩惱。斷煩惱是修功,愈簡單愈好,愈精純愈好,功夫容易得力。因此,根性利的同修,叁年五年、十年八年…

《無量壽經講記 壽樂無極 第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