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壽樂無極 第叁二▪P5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輕,智慧長,這一生中就可以涉獵一些大乘經典。我們自己根性利不利,不要去問別人,自己仔細反省就知道。人貴自知,自己要知道自己,要認識自己。如果根性差一點,妄想多、煩惱習氣很重,就必須一門深入。廣學多聞,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來學習也不遲。當知有生之年歲月甚短,把力量集中起來斷煩惱,專修一心不亂,這就對了。一心不亂修不到,至少也要修到“功夫成片”,這個目標,可以說是人人都做得到。

  所以,古人以這個目標來衡量,稱念佛法門爲萬修萬人去,就是“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得到的。雖然說人人能得到,爲什麼我們得不到?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也沒得到,這不是你根性的問題,而是你在方法上出了差錯,你沒有把萬緣放下。你要想真正做到“功夫成片”,必須把世緣看淡,必須把它放下,你就會得到。世緣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心裏放不下,一點用都沒有。是要你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沒有關系,事不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怕的是心上放不下。事放下是錯的,反而給人毀謗佛法的機會。

  所以,佛弟子做事比一般人更認真,更負責;事情做完了,心裏決定沒有牽挂,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是講真正的修行,即是“志願無上,淨定安樂”。心安,身就安。“樂”是法喜充滿,喜樂是滋養身體最好的養分。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有喜事,精神格外的好,很興旺的樣子。法喜充滿,精神就飽滿,所以“淨定安樂”,我們現前就應當得到。

  這四個字,前一是因,後一是果。心不清淨,就得不到定。你看經題上清淨、平等,“定”是平等,心不平等怎麼可能有定?對于一切萬法,皆能平等看待,心就定。心定之後才安,心安,身也安,才有快樂。

  所以,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快樂,要從清淨心做起,這是講功夫。前面兩句是講“自性”,接著兩句是講“功夫”。“志願無上”是發菩提心,“淨定安樂”是真實的功夫,真正的受用。功夫純熟就開悟,就像大勢至菩薩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一旦開達明徹。

  “一旦開達明徹”即是禅宗的“豁然大悟”,淨宗的“理一心不亂”。“淨定安樂”是功夫成片以後的享受,直到事一心都是這樣的境界。開悟就入理一心不亂。“達”是通達,“明”是明了,心開悟之後就一切都明了通達。“徹”字用得好,有了這個字,“悟”才是究竟圓滿的覺悟。“圓覺”就是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通常是正等正覺,有“明徹”就決定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時候,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完全通達明徹。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是自性清淨本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無量無邊的事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從那裏來的?是自性自然變現的。既然萬象是自性自然變現的,現象原來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古人所謂“當相即道”,“相”是法界依正森羅萬象,“道”是自性。性在那裏?相即是性,性即是相,這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即事而真,事就是理,那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可是要真正悟入這個境界才是;不入這個境界,你迷在裏面,十法界苦樂情形完全不同。悟入這個境界之後,十法界還有沒有?有。苦樂有沒有?沒有,就是五種受,苦、樂、憂、喜、舍,都沒有。

  菩薩契入此境界時,十法界的感受是平等的,稱“正受”。由此可知,沒有入這個境界,你的一切感受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感受裏面沒有苦、樂、憂、喜、舍,連舍受都沒有,這才是“正受”。這個時候,菩薩法界裏稱“一真法界”,而凡夫眼裏則是“十法界”。澈悟的人看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是兩樣的,是一樣的。我們覺得十法界是十種不同的感受,苦樂相差很大。菩薩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感受,沒有苦、樂、憂、喜、舍的時候,才是平等的。此是迷、悟不相同。

  所以,迷悟在心,不在境界,境界沒有迷悟。“自性”沒有迷悟,“現象”也沒有迷悟;“理”沒有迷悟,“事”也沒有迷悟。迷悟在我們一念之間。這是看出“自然中自然相”,看出這一切萬物,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自性的關系。此是世尊爲我們一語道破事實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

  這兩句就是現代科學家所研究探討的宇宙來源。萬法從那裏來的?人到底是不是猴子變的?科學家研究這麼多年,還沒有結論;而佛法裏卻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講宇宙萬象;“根本”是講真性本體。萬法講自然,不是外道講的自然。佛法講因緣生法;外道說一切法是自然生的。佛法不講自然,講因緣生的,因緣生法。因緣是破自然的執著。因緣生法正不正確?也不是真正的正確,佛法不得已用它作爲破執的。

  從近處看,因緣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從深遠一層觀察,因緣也不能成立,因緣也講不通。《楞嚴經》說到真相“非因緣非自然”,《中觀論》講“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些皆是講真話,就是此處“自然之有根本”。你了解事理的真相,才知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就在妄相上,就在一切世法裏,就能證得清淨的本性。“根本”就是宇宙萬象的本體—真如本性,就是自性。

  禅宗裏(禅宗根性是真正上根利智)所契入的境界,往往就是即事而真,就在大自然現象裏澈見真心,見到自己本來面目;正是《楞嚴經》裏講的“常住真心”。

  “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前“自然之有根本”,是講萬象必有能現的性體。所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隨順有情的業力(妄想執著)生起變化,千變萬化,這就是“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性能現,識能變。能現的是性體,能變的是情識。好像我們電視的螢幕一樣,能現相的是一種能力,現相生起變化的又是一種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屬于本能。明了通達這個道理,才知道佛法修學用功有真實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就是此地講的“轉變最勝”。所以,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教人“應無所住”之後,仍要教人“而生其心”,理即在此句。

  什麼動力讓他轉變?“念頭”,所以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個原理,即知若天天想佛,必定變成佛。轉變最勝,就變成佛境界。你想菩薩,就變菩薩。想什麼,變什麼。這不是諸佛菩薩主宰的,也不是上帝主宰的,更不是閻羅王主宰的,是你自己念頭在主宰。

  六道輪回,十法界從那裏來的?從心想生。佛心清淨,沒有雜念,所以他看十法界都是佛法界。宇宙萬象隨衆生心變,凡夫妄想紛飛,看到諸佛菩薩也是凡夫。一個心地純善之人,看到這個世間人,個個都是善人,沒有一個不是善人。心胸險惡的人,看這個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是同樣的道理。

  佛教我們修行,理論的基礎就建立在此,所以教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爲什麼不想佛,爲什麼不念佛!常常想人的好處,這個人將來一定生“叁善道”;常常看別人的壞處,這個人將來一定墮“叁惡道”。善、惡兩道皆從心想生。你明白事實真相,善惡兩道都不要,就一個目標想成佛,志願無上。勸你念佛好,人人做得到;你也不知道怎麼好,也未必能相信。什麼原因?不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與事實真相。真正清楚明白,沒有懷疑,斷疑生信,信心才能建立。

  這句經文不但包括外面自然事相的千變萬化,也包括一切有情衆生的心念變化。轉變更不可思議,佛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外面的事相環境;“正報”即是人心。今天我們曉得這個世界人心在變,尤其是這幾年,變化太大。不是向善方面變,是向惡的方面變,後果實在不堪設想!爲什麼有這種情形?這是教育的宗旨方向出了問題。世間這幾十年的教育,把德行、人文、人本疏忽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是來做什麼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曉得,造成這個社會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人民要受苦難。如果要恢複孔孟的教育,我們從今天做起,要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至少也要叁十年之後,不是眼前就能見效的。而效果最快速的、最有效的,則無過于佛法。

  所以,佛弟子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曉得現實狀況,自己努力修行,再把佛法介紹給你的親戚朋友,普遍的推廣,就能挽救一個地區的劫難。在一切法門裏,效果最殊勝的、最快速的無過于《無量壽經》。我們今天讀的這個經本,因爲字數不多,分量上來講非常適中,不太長、也不算短,經文裏面對于性相、事理、因果,都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是難得的一部好經!所以,古德贊歎這部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這是大乘經,一乘經的精華、精髓。我們這一生能得到,是真正有福。沒有遇到這個法寶,大的劫難都過不去!

  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真正圓滿達到止于至善。它的道理能貫穿一切法,盡虛空遍法界都不出這個理論。這兩句是講萬物都從自然性德裏流出來的。

  “郁單成七寶”。“郁單”是北俱盧洲的別名。佛講我們這個世界,中央是須彌山,須彌山的四周各有一大洲,郁單越又名北俱盧,北方大洲名,其中人的福報很大,無須工作,衣食自然,所以他們很幸福,而且壽命很長,不生病,沒有短命夭折的。那個地方七寶是自然生長的。經上舉這個例子,說明極樂世界一切萬物成就的自然,就像北俱盧洲一樣。我們此間的生活,要很勤苦的耕耘,吃的五谷雜糧要去種,衣食住行皆須艱苦經營。北俱盧洲則不需要,甚至于樹上都結面包,拿下來就可以吃,用不著去處理。他們的福報多大?幾乎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麼,東西都擺在面前,不需要經營,不需要造作。北俱盧洲人的福報也是如此,當…

《無量壽經講記 壽樂無極 第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