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为”。
“虚空无立”比喻心像太虚空一样。虚空中一法不立,心就像这样,心里真是一念不生。既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纯正“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之中很深的功夫,不是浅功夫,我们应当学习。我们今天的心态跟他们的完全相反,妄念太多,牵挂忧虑无量无边。
“淡安无欲”。淡泊安然,没有欲望。我们要问,佛菩萨发愿度众生,算不算是欲望?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要度无边的众生,这是不是欲望?不是,那是愿望,不是欲望。“欲望”是有心希求的;“愿望”没有希求心,这两者不一样。我们现在生活得很苦,佛为什么不著急来度我们?因为佛没有欲望,佛在冷眼旁观,我们现在还不想得度,口里说想,心里不想。如果佛现前来接引往生,我们一定会被吓倒,现在还不想死,可见是口是心非。佛菩萨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萨不来。如果是真的,佛菩萨就来了。这是我们要分清楚,要辨别清楚。
在这个世间,我们的欲望愈低,日子就过得愈快乐、愈幸福、愈充实。特别是物质上的欲望,我们在这个世间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房子遮避风雨就够了,不要去跟人争排场,争物欲上的享受,那就太辛苦了!能不追求物质欲望,台湾的日子是非常好过的。要用充分的时间去念佛、忆佛,真正用功,功夫会得力的。“淡安无欲”就是佛菩萨的生活真相,应当学!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每一位学佛的人在因地所发的愿,这个愿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不会落空的。愿要有机缘,缘成熟,愿一定兑现;缘不成熟,也不勉强,勉强就有业障。发什么愿?度众生的大愿。“作得善愿”是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一切众生。怎样帮助?将念佛法门普遍广泛的,随时随地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这就是“作得善愿”。
“尽心求索”是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尽心尽力就圆满,不要勉强。尽心尽力就是善巧方便。有些人没有这个力量,勉强去做,这是错误的。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上讲,中国古代佛弟子不化缘。化缘是很晚的事。古代寺院丛林,都是国王、大臣护持的,也有大富长者捐造的,出家人没有化小缘来建道场的。我觉得佛陀这个开示,对我们修道的人很有帮助,这是正确的。凡是化缘、募捐,做的事就已经很勉强,就不如法。虽然是好事,但心里很烦,心里有牵挂、有忧虑,道心退失了,得不偿失。
世尊在此经说“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讲得多好,多明白!再好的事,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手段做。募化的弊病很多,流弊很多,令人造业的机会很多。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不忍心看到众生造罪业,不忍心看到众生从这个地方堕落。募化不是好方法。虽然佛在经上也讲,自己一个人有的时候力量不足,由大家来助缘成就的;须知那是大家自动发心,欢喜来助缘,不是去劝募的,是自动发心的。如果勉强或是固定一个月要派多少钱的,人家心里就有负担。即使他本人乐意,他的家人未必乐意。好像是好事,但是惹得那一家人有时起反感,毁谤佛法。谤法就是毁谤三宝,造的恶业就重。这些业因果报,学佛的人必须知道。
我们这几处道场建立,都相当如法,没有去化缘,没有去募捐,大家自动自发,三宝护持。只要有善心、善愿,必定有三宝护持。这实在是我最初学佛时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导,他当时教我,即使是善事也不要去求人。求人,人家不答应,会生烦恼。他说,你求佛菩萨。求佛菩萨没有感应,是有业障;消除业障,待机缘成熟时必定感应道交。这实在是老师的真实教诲。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心,怜悯一切苦难众生的心。“慈愍”是大慈。这句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个“大”字,就是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如果心不清净,有好恶之分:这个人我喜欢,对他很慈悲;那个人我讨厌,对他就不慈悲。因为爱他才慈悲他,不爱他就不慈悲,这在佛门称作“爱缘慈悲”,不能称“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实在是法身大士才称得上。大士的心真正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好恶之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礼义都合”。“礼义”是随著时代有不同的标准,随著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中国三代之礼就不一样,古礼跟今礼不相同;中国人的礼跟外国人的礼也不相同。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广。佛法必须做到现代化、本土化,在台湾跟台湾的礼义合;在日本跟日本的礼义合;在美国跟美国的礼义合。到那个地区,那个时代,它“礼义都合”,这就是现代化、本土化。它能适合于一切众生不同的生活习惯,这样佛法才能普度众生。因此,才有下文所说殊胜的效果。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表”是事相、现象;“里”是道理。一切“事理”在佛法里称作“性相”,性相事理都“苞罗”,即是《华严》讲的“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才是真正究竟的幸福圆满。世间人常讲美满,那是有名无实,这才真正是真善美慧达到究竟圆满。
“过”是超过;“度”是度脱。这就是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而且究竟圆满的解脱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现实生活。这样生活才是真正的美满,才有真实的利益,前面讲的“惠以真实之利”。如果究竟圆满的解脱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不能称“究竟圆满”。所以,这一段经文含义非常深广,必须细心体会。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我们看到很多“自然”,自然的意思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是自性清净本然。这里所含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佛法教我们最后的目的,就是恢复自性的功德。经上所讲的一切,到最后都变成我们自己现量的境界,真实的受用。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这是讲自性本来清净。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清净,现在不清净,自性被污染。如果自性真的会被污染,就不能称“真性”;因为永远不变的,才是真。会被污染,就变了,那里能叫做真?所以我们讲污染,是不得已用的名词,不是自性真正被污染。虽不是真正被污染,但确实有障碍自性与清净心之事。我们有没有妄想,我们有没有执著?有妄想、有执著,就是自性起用的障碍。我们要想保守自性清净本然,就决定要消除障碍,不能有妄想执著。
“真真洁白”此说性德。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彰显。离开修德,性德虽然本具而不彰。这就是为什么在《华严经》上不把文殊菩萨排在第一,而将普贤排在第一,道理就在此。文殊表智慧第一,普贤表修行第一,修行重过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只要老实念佛,会开智慧,会证果。有智慧的人不肯修行,照样堕落,还是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智与行,还是行重要。有智慧肯修行,这是真修。有智慧不肯修行,即是狂妄,他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的人一定真修行。
此处“真真洁白”,正是经题上讲的“清净”,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在起心动念之处修行。不是说,我念佛的时候心清净,读经的时候心也很清净,拜佛心也很清净,对人、对事就不清净,这样修行不管用。到临命终时佛菩萨没有来,你看到的都是人与事,不是清净心作主,你依然六道轮回。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处世、待人、接物就用一个心,不用两个心。我念佛是什么心,拜佛是什么心,我处世、对人都用这个心。也许有人说,我用这个心,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处处要吃亏上当。没错!也许是吃一点亏、是要上当,试问,你能吃多少年亏?你能上多少年当?算你活一百岁,你这几十年的吃亏上当,将来作佛、作菩萨。要是这几十年不肯吃亏、不肯上当,将来生生世世在三恶道。为什么不肯多想想,到底那个吃亏?那个上当?眼光要往远处看,不要看得太近,看得太近的人不会有成就的。眼光往深远处看,吃再大的亏,上再大的当,也甘心情愿。保持心地的清净洁白,决定不受染污,这个重要。
“志愿无上”,这一句劝你发愿,也就是劝你发无上菩提心。无上的志愿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我们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志愿无上,那是常寂光土的上上品往生,这就真的是无上。这一生要把目标定在这里,就完全正确,丝毫错误都没有。
“净定安乐”,现前就得到的受用。一直到成佛,“净定安乐”的程度愈来愈深,境界愈来愈广。这是学佛人跟世间人讲求享受不相同的地方。学佛人的享受是“净定安乐”,世间人享受的是物欲,五欲六尘,他不懂得净定安乐。“净定”就是如如不动。不但在世法不会被诱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起心不动念;在出世间法,无量的法门摆在面前,我今天已经选定了《无量寿经》,选定了持名念佛,其他的法门、经论,我也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放下。
有人疑惑,就依一部经行吗?靠得住吗?还是多学几部比较可靠!应知不是不能多学,四弘誓愿里教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在讲席里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明白,广学法门在什么时候?必是在烦恼断了以后才学。烦恼没有断,智慧就不开;没有开智慧,学许多法门,学的都是邪知邪见。经上讲的还是邪知邪见吗?经上是正知正见,你学了就变成邪知邪见。为什么?好像醍醐,醍醐是好的;你的杯子是盛过毒药的,不干净,有毒;醍醐装到你的杯子里就变成毒药。不是佛法有毒;烦恼是毒。贪、嗔、痴是“三毒”。一定要先断烦恼,然后再接受佛法。烦恼断了,佛门称之为“法器”。你是法器,才有资格接受如来大法。我的杯子洗得很干净,确实是消过毒了,我现在来盛醍醐,即能得到醍醐的受用,才真的是好东西。道理即在此。
我们今天选择一部经,一个法门,主要是断烦恼。断烦恼是修功,愈简单愈好,愈精纯愈好,功夫容易得力。因此,根性利的同修,三年五年、十年八年…
《无量寿经讲记 寿乐无极 第三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