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寿乐无极 第三二▪P3

  ..续本文上一页身上除非用香水,否则还是比不上老和尚身上的清香。这是我们的心不如人家心清净。

  “无有爱贪”,此即说明心要怎样才得清净,必须将“爱贪”断除才得清净。只要有爱、有贪,心就不清净。贪爱世间法,心不清净;贪爱佛法,心也是不清净。世出世间法都不能贪爱。此处“爱贪”是烦恼的总代表词。爱贪在贪嗔痴慢烦恼里排第一位。说第一个,不要认为爱贪可以不要,其他的嗔恚、嫉妒大概没有关系,那就错了!都不能有。所有一切烦恼习气,都要把它断除,心才会清净。用什么方法把烦恼舍掉?那一个人不想舍!都舍不掉。为什么舍不掉?因为这是无始来的习气,习惯成自然,想丢也丢不掉,不得不用“对治”的法门。所有一切法门里,对治烦恼最方便、最有效的法门无过于“念佛”。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忆佛、念佛”。“忆”是心里想念。心里想佛是心清净,口里念佛是身清净。要记住这个方便方法,随时随处,行、住、坐、卧,没有拘束,就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习气、分别执著都念掉。这一句佛号是什么?这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透彻,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自性本具的性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用这个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检敛端直,身心洁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这两句话对修行人来说,是用功成败的关键。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志愿安定”。心安、心定,坚守一个法门,绝不动摇。这个人来劝你参禅,那个人来劝你学密,你还是老实念佛。当知世尊讲八万四千法门,门门佛都赞叹;要不赞叹,说这个法门不好,佛讲它干什么!讲那个法门,就赞叹那个法门,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诸位要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故“无增缺减”,尤其是念佛法门。佛为什么说那么多法门?为的是要契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佛在世时应机说法,并无定法可说。我们去求佛,请佛教我们一个法门,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即得成就。今天佛不在世,没地方问,到底那个法门适合自己。

  佛告诉我们,“念佛法门”遍及一切机宜,上自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下至地狱众生,地狱相现前,临终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念佛法门普被众机,当我们没有能力选择,没有机缘选择,修学这个法门就决定不错。所以,十方诸佛遍赞,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选择这个法门就一点都不错。十方诸佛看到,都欢喜赞叹我们选对了。

  “无增缺减”就是不增不减。守定这个法门,一门深入,就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前面经文云“念道之自然”,这句说得太好了!即是后来祖师大德们常讲的“老实念佛”。这一句佛号,只要老老实实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心开意解。这就是“念道之自然”,不加丝毫勉强。我在讲席中也曾经向诸位报告过,上上根人,一生受持一部经足够了。

  有人说一部经太少,恐怕不够。在台湾这四十年中,有不少老阿公、老太婆,一个字也不认识,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的,时有所闻。一句佛号都够了,何况是一部经!最要能信得过,要能把心安在这上面,定在这上面,一部经就够了,一生受用不尽。自己依照这个法门,劝别人也就是这一个法门,自行化他,都够了。若是实在忍不过,还想多念一点,我就介绍“净土五经”,这是中等根性的人。若还嫌不够,可以再加上《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这些古大德净宗的著作,那就是下等根性的人。假使还要再添加一些,恐怕往生没指望,因为心分散了。

  古人常说“贪多嚼不烂”,总不如专精一门。如果在这一部经用上十年的功夫,锲而不舍;十年之后,大家都会称你“无量寿佛”,你就是活的无量寿佛。而且这一门真正贯通,不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通,世间法也都通,就怕一部经不通,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到一切经通的时候,你必定也是大慈大悲,还是示现一门深入。这样“示现”是做给初学的人看,做个榜样给人看,教导众生,这个方法有效果,这个方法快速。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是我们修行成败的关键。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用功不能急躁,躁进往往会失败;也不能迟缓,迟缓就懈怠,功夫不能得力。必要懂得“和正”。

  “不误倾邪”。世法岔路很多,现在正道已经失掉,都是岔路。岔路是邪道,所以今天世界大乱,人心没有依归,没有归宿,没有依靠,善恶利害没有标准,这怎么得了!这就是天下大乱之相。我们只要冷静观察现在的社会,真是危机重重,非常可怕!回头看佛门,也不例外,今天佛法也是倾邪,邪得不像样子;好在这部经把邪正的标准说得清清楚楚。什么是正?“清净”是正,“平等”是正,“觉”是正。心不清净就是邪,心不平等就是邪,心不觉悟就是邪。标准就在经题上。我们修道要尽心尽力,就像菩萨的态度一样,“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这是“和正”之相。

  怎样做到和正,怎样不会有偏差,下文具体落实的教导我们。

  随经约令。

  “经”就是指这一部经。“约”是约束;“令”是教诫、教诲。世尊、弥陀在这一部经里怎么样教诲,怎样约法的,我们必须依教奉行。

  不敢蹉跌。

  “蹉跌”喻违背教训,就是跌倒,摔跟头。为什么会跌倒,摔跟头?因为不依教奉行,不遵守教诲,就会用错心,做错事,走错路。

  若于绳墨。

  “若于绳墨”是对“和正”而言,就是绝对要遵从佛在经中所说的教诲,不能有丝毫违背。“绳墨”是古代(现在没有了)木匠用的墨斗,用一根绳子,把线拉得很直,弹一条黑线,用锯子按照这条线锯,这样就锯得很平。现在用电锯,绳墨已经淘汰了。这是比喻“规矩方圆”,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经典”就是绳墨,绳墨就是标准,一定要遵守这个标准。

  什么心才是正,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经典是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不违背经典的教训,就是“和正”;违背教训的就是“倾邪”,倾邪就是“蹉跌”。所以,经的好处不是空谈,不是谈玄说妙,句句落实在生活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菩萨在极乐世界修行,游化十方世界修行,也都遵守这个原则。这部经是不思议经,古德赞叹它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乘圆教的精华都在这部经里。虽然是诸大菩萨修学的标准,我们初学的人也能用得上。这是非常难得,也显示念佛法门为什么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它的这些原理原则,从下下根到上上根都很适用。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三句是讲一个真正念佛人的心态,即现代讲的“意识型态”。真正念佛人,就是“道慕”,仰慕佛陀、仰慕阿弥陀佛,心里没有其他的念头。“旷无他念”。“旷”是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第二个念头,只知道念佛,只知道想佛。忆佛、念佛之外,别无二念。

  “无有忧思”就是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有不少同修,常常来找我,讲的都是一大堆废话,来诉苦。诉什么苦?妄想太多,丢都丢不掉。他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丢不掉?喜欢想,愈想愈多,怎么能丢得掉!想想前年华盛顿的周居士,念佛三天三夜,就把西方三圣念来接引他往生。人家为什么能丢掉?三天就要死了,不丢也不行。我们为什么丢不掉?还没死,自以为往后的日子还长远得很,所以丢不掉。

  印光大师常讲,念佛人应当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这是个好方法。我也常常教人,每天晚上睡觉,躺在床上就想,我就要死了!想佛、念佛。这样想有个好处,到临命终时没有恐怖。因为天天想佛来接引,总算我想到了,佛来了,没有恐怖。有多少念佛人,平常一心要求生净土,真的死到临头,阿弥陀佛来,他反而害怕,惊慌恐怖,快要死了,这还得了!于是这一吓,就堕到六道轮回,西方世界没分了。“贪生怕死”,所以妄想不能断。念佛人对世间事要看淡,一切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要觉悟。放不下,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想到自己还有明天,还有明年,往后还有多少多少年,这事情麻烦大了!所以功夫不得力。

  真正放下,功夫得力,念佛念到自在,生死自在。那个时候,想住世间多少年就住多少年,不碍事;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这多自在!这才是聪明人。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人家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只要依照此经的理论方法去做,没有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这样的意识型态。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即使是家亲眷属、亲戚朋友都不可牵挂,乃至自己的事也不牵挂。所有一切忧虑、世出世法一切牵挂都放下,因为那些忧虑、牵挂解决不了问题。真能解决问题,忧虑、牵挂还值得。解决不了问题,岂不是冤枉吗!什么能解决问题?“心地清净,智慧现前”,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经文有很深的意义,世尊连著讲了八个“自然”。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这一段是形容西方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心情跟我们凡夫迥然不同。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也要把我们的心情真正彻底改变、改换,一定要与他们相应,跟他们相仿佛,这样往生就方便,才真正有把握,也就是“感应道交”。

  “自然无为”。“自”是自性;“然”就像《楞严经》上所讲的“清净本然”,完全是真性的显露。“为”是作为、是造作;“无为”是没有丝毫的造作。我们心里动个念头都是造作,心在造作,念头有生有灭。这个生灭的妄念断了,就是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真常显露,是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自然的心。无有为、亦无无为,才是“自然…

《无量寿经讲记 寿乐无极 第三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