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的教训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即是“行道”。“行”是把它做出来,用在日常生活中,从早晨起来,洗脸、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是“观经行道”。佛法在生活中,佛法没有离开生活;离开生活那里有佛法!妄念尽量减少,常念佛,与“观经行道”就接近。
“喜乐久习”。“喜”是法喜;“乐”是快乐。喜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法喜”是从“定慧”中得来的,法喜充满!“乐”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亲近这么多善知识,教化许多众生,改恶向善,回头是岸,这是乐事。“久习”,久则有功,日久天长这样熏习,所以他们日常生活是修福、修慧。回想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是造业,天天在造作罪业。人家日常生活皆是修福、修慧,我们要学,就在这里学。现在把我们造作罪业的事逐渐减少,要加强修学福、慧。
“才猛智慧”,就像前面赞叹阿弥陀佛在因地“高才勇哲”的意义一样。“才”是才华,也是性德,本性里本来具足的。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能,生佛是一样的、平等的。这能力怎么失掉的?都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所以发挥不出来。心清净,智慧增长,才华自然逐渐向外透露。勇猛精进,勉励我们要努力。
“心不中回”。“回”是回转的意思。“不中回”就是不回转,不退转的意思,信心坚定不退。一定要有信心,才能达到目标。如果信心不足,常常后悔,就很困难,非常难成就。
佛在这部经上提示我们,极乐世界菩萨修福、修慧,福慧双修,所以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真实的安乐,这样久习就有功。我们修学,为什么没有耐心,功夫不能支持长久,就是因为得不到法喜。为什么得不到法喜?福慧不足。佛说法,往往是后后胜于前前,前面不包括后面,但是前后是一致的。一定要修福、修慧,功夫才能得力,才能持久。
“才猛智慧,心不中回”,就像前文对法藏比丘的赞叹一样,“高才勇哲”是从智慧得来。所以,本经一共讲了三种“真实”。第一、“住真实慧”。慧特别要加真实,说明这不是普通的智慧,决不是世智辩聪。我们世间人,都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很聪明,而不知此事在佛法中称为“世智辩聪”,对于学道的人来讲,是障碍。佛门常讲八难,八难中就有一条是“世智辩聪”,说得不好听就是邪知邪见、分别执著,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
“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学佛的同修都念过《心经》,经文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以“清净心”照。心地清净丝毫没有污染,心就像一面镜子,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诸法实相”。本经里说的“真实之际”,就是事实的真相。能见到事实真相,这是智慧。事实真相见到之后,就得受用。得什么受用?“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就得到。经上说的三种真实都在此地,“才猛智慧,喜乐久习”中,包含三种真实。所以,一个真正修行人,真正在禅上用功的人不多,挂名学禅的人很多。现在流行的是“口头禅”,这是没有用处的。口头禅,我也讲了很多,《大珠和尚语录》一开端就教人,修行用参禅的功夫,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禅要从根本修,净也不例外。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根本,要从清净心、平等心两方面去修。清净是“福”;平等是“定”。不定就起波浪,就不平等。清净、平等的起用,即是“慧”、“觉”,就是《心经》里的“照见”。
功夫真正得力,就不会退转,“心不中回”。“回”是退转、后悔的意思。功夫不得力会退转、会后悔;功夫得力就不会,从此以后“勇猛精进”。由此可知,问你修的是什么?你说念佛,一天念多少万声。这样答错了,所答非所问。问你修什么?我修清净心。以《阿弥陀经》而言,修“一心不乱”。用什么方法修?“持名念佛”是方法。一定要知道自己修的是什么,才会达到修学的目标。自己若根本不知道修的是什么,功夫怎么用得上力!所以天天念佛,天天打妄想,天天胡思乱想,功夫不得力。不得力才有后悔,才有退转,不知道自己修什么,难怪人说“盲修瞎练”。每一位真正想用功修学的,必须记住,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晰,方法简单而有力量,只要用功得法,一定能达到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往生就有把握。若虽用功,每天佛号不间断,妄想杂念还是一样多,甚至于比从前还要多,这必定是用功不得法。错不在法门,是自己用功不得法,要想方法调整。
“意无懈时”。“意”是指心意,指一味精进,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的精进,决定没有松懈的时候。身可以缓一缓,身松懈没有关系;口也可以缓一缓,口不念没有关系,休息休息;心里忆佛念佛不间断,著重在此。口念多了会累,所以要知道调身,身体就很舒适。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大声念也行、小声念也行、金刚持也行。“金刚持”是口动没有声音,自己听得很清楚,别人听不到,甚至于不金刚持,默念都好,都一样的。
“外若迟缓”,外面表现得非常从容,非常自在安闲,好像没事的样子。“内独驶急”,心里的佛号,一句接一句从不间断。真正用功的人,从外表看不出来,但是行家看得出。内行的人看得出,外行的人看不出,不晓得你心里真在用功。像这些地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个个都是如此,从形式上看,他们安闲自在、快乐无比,好像都在游戏,没在用功,其实每个人功夫从来不间断。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下面经文愈来愈重要,它的含义非常深广,我们不但要知道,也要尽量努力学习。
容容虚空。
此句两个“容”字,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这是说“心量”,能容纳,能包容。菩萨的容量就像太虚空一样,无所不容。经上说,“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何以称为“上善”之人,就是彼此能包容。这一句就是“六和敬”的究竟圆满,圆满之相就像虚空自然包容万物一样,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作意要容忍。法尔如是,自然包容。
我们与人相处若有争执、有意见时,想想这一句,菩萨心量是“容容虚空”,应当修学。
适得其中。
“中”是中道。从容中道,恰到好处,就契合于中道。这个境界纯粹是《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万法皆如,法法圆融,法法无碍。这是意解心开真正得大自在,所以才能契入中道。这个境界在念佛的功夫来说,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还到不了。至此,则包容法界,表里一如。
中表相应。
“中”指自性;“表”指万象。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谓之“相应”。在此境界里,尽虚空遍法界实际就是一个自己。
自然严整。
“严”是庄严;“整”是整齐,有条不紊。虽然万法缤纷,但是丝毫不乱,这是一真法界的现象。如大宇宙,无量无边的星球在太空中运行,皆有一定的轨道,它不乱。小至“微尘”,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有许多电子绕著它的中心,它也不乱。从极小的宇宙到极大的宇宙,皆是“自然严整”。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宇宙,有没有做到“自然严整”?假如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的身体是健康无比,自然就严整。为什么身体不健康,有毛病,就是不“自然”,失“严整”,身体里面乱了。怎么会乱的,谁叫它乱的?妄念。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有妄想,现象运行的轨道就不自然,不严整了。可见妄想是大害,不但障碍见性,现前障碍我们身心健康,这是眼前受的害。如果能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身心也达到自然严整的报身,这样才得到真正健康的金刚不坏身。
这一段是说菩萨平常修学的要领。极乐世界的菩萨到底修些什么,实在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西方极乐菩萨还要修,我们现在就不能不特别留意学习。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检”是检点;“敛”是收敛;“端”是端正;“直”是正直。“端直”往后经文还要为我们细说,不但心要端正,耳、目、口、鼻,样样都要端正。“端”就是正的意思。心要正、眼要正、耳要正,样样都要端正。这个意义与孔夫子所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义是相同的。佛法所讲的标准,比孔夫子更高。孔夫子说礼的标准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佛法教诫的标准是大乘菩萨应化九界。如我常说经文中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有天人标准的善、有二乘标准的善、有菩萨标准的善,此处讲的是菩萨标准。我们距离菩萨的标准太远了、太高了,最低限度作人的标准要做到。若这个标准都做不到,念佛不能往生。常言说得好,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那里?虽念佛,而心行达不到标准。这三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不检点自己。“检敛”以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真正的忏悔法。
我常说,早晚课诵的意义,早课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诲。晚课就是检点、反省,今天一天有没有将佛的教诲做到,有那些没做到的,明天要努力把它改正过来。这样做早晚课就有功夫,就得力。早晚课决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现在寺院里最简单的早晚课是“打三皈”。三皈怎么个打法,这很要紧。下文非常明显的把标准告诉我们。
“身心洁净”,虽然讲“身心”,心是主,身是宾,宾主要分清楚。心清净,身没有不清净的。身清净了,心未必清净,这是真的。
真正修道的人,凡夫是没有法子跟他比的。我听从前亲近虚云老和尚的人说,虚云老和尚身上有一股清香。我们知道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他身上有清香。我们三天不洗澡,身上都臭了,气味就很难闻。虚老的心清净,所以他虽然不洗澡、不剃头(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所以头发留得很长),依然保持身心洁净。我们回想自己天天洗澡,洗得干干净净的,我们…
《无量寿经讲记 寿乐无极 第三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