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寿乐无极 第三二

  寿乐无极第三二

  这一品经文,世尊要为我们说明,西方世界天人的寿量、快乐,都不是我们所能想像的,更非言语所能形容。经文首先显示极乐世界大众的殊胜,意思就是劝勉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亲近诸上善人。后半段讲“依报”,即生活环境的庄严。

  经文从此往下是弥勒菩萨当机,所以开端是“佛告弥勒菩萨”,用意甚深。因为弥勒菩萨与我们这个世间缘分很深,中国人从小孩到老人,没有不喜欢弥勒菩萨的。许多人家不信佛教,家里也供一尊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笑咪咪的,一堆小孩围绕在他身边,世间人不知道佛教表法意义,称他为“欢喜佛”。中国从南宋以后,弥勒菩萨造型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

  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跟岳飞同时代,示现在浙江奉化。听说蒋介石先生的家谱里尚有记载,他的祖先曾经迎请布袋和尚在家供养两个月。供养两个月的福报,千年之后,他们家出了两位总统。这是传说。布袋和尚圆寂的时候告诉大家,说他是弥勒菩萨示现来的,说了之后,就圆寂了。后人塑造他的相,特征是欢喜,满面笑容,肚皮很大,表示能包容,肚量很大,表这个意义。塑造孩童围绕,有五个、有六个不等。五个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六个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天天围绕著、包围著他,他却如如不动,也能容纳得下,也不排斥。不即不离,取这个意思,在五欲六尘里清净不染,笑面迎人。

  中国的寺院都把他塑造在山门口天王殿的正中,这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说明什么人有资格入佛门,什么人才有资格学佛。学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第二、要能笑脸迎人,冤亲平等,万法一如,能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学佛、才有资格入佛门。把他供在天王殿代表这个意义,含义很深。他跟中国人关系密切。

  弥勒菩萨又是世尊的传人“当来下生佛”,根据佛经上说,他现在兜率内院。兜率天人的寿命,以我们人间计算的方法,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弥勒菩萨现在住的地方,那里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现代人讲“时差”,这个时差很大。假定一年是三百六十天,他们的寿命是四千岁,这样换算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大概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他才会从兜率天降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现在有人说弥勒已经成佛,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谣言,不能相信。

  在印度、在中国,有不少人修弥勒净土。修弥勒净土的人说得好像很有道理,“西方净土太远,阿弥陀佛距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而兜率天就在眼前,你不去,要去那么远,舍近求远,没道理”。我们听了,有时觉得他说的话也有道理。可是读了这些经文就明了,殊不知弥勒菩萨的净土虽然很近,好像台湾大学就在你家隔壁,但是它要求的分数很高,不一定能进得去。阿弥陀佛这所学校好比远在高雄,只要你肯去就行,不需要考试即可入学。那个学校校门大开容易去,弥勒内院难入门,这是真的。

  弥勒菩萨是“法相唯识学”专家,若唯识学没有基础,则不能修“唯心识定”,就没有资格生到兜率内院。所以,修弥勒净土的人很多,真正能去的人很少。这事我们要认识清楚。纵然去亲近弥勒菩萨,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来此示现成佛,你作他的弟子,到那时弥勒菩萨还讲《无量寿经》,劝我们往生弥陀净土。那时往生到西方,与我们现在这些同修见面,必定会问你怎么这么晚才来。绕这么大的圈子,还不是要来。既然如此,何不如早一日往生,先往生的作学长,后去的作学弟。

  在这一部经,“勤修坚持第四十六”经文:“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佛讲这些话都是指这部《无量寿经》。后面说:“付嘱汝等,作大守护”,可见弥勒菩萨也接受世尊付托,护持这一部经典,极力提倡弘扬这部经典。这是经文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

  有一些人对于经典读得少,成见很深,看到我们念佛求生弥陀净土,不以为然。我们很清楚,他有成见,他没有搞清楚,我们搞得很清楚,不能被他动摇,要好好劝导他们。由此可知,弥勒菩萨将来一定大大的弘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确实是一切诸佛如来之所护念。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这一句是总说、总赞,也就是总结前面正宗分所讲至此的经文。此时特别叫著弥勒菩萨,告诉弥勒菩萨,以及当时与会的“诸天人等”这些大众们。

  佛讲“无量寿国”,就是极乐世界。“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是指正报之庄严。阿弥陀佛的这些弟子们,是纯一菩萨。此地又说“声闻菩萨”。这就是菩萨中有大菩萨、小菩萨,还没有见性的就称为“声闻”;明心见性的就称为“菩萨”,是大菩萨。所以,此地的声闻不是真正的声闻。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其中有事一心不乱的、有理一心不乱的。事一心不乱相当于声闻;理一心不乱是法身大士。讲声闻是指“事一心不乱”的菩萨,不是真正有声闻。他们的“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是正报庄严,也就是人事环境美好。

  自古以来,多少人感叹“做事难,做人更难”,特别在现前这个时代,处人的确不容易。人事环境最善、最单纯,无过于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心地都清净平等,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非常难得。下句讲“物质环境”。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微妙”是讲物质精微奇妙,我们这个世间见不到。“安乐清净”,一尘不染。回顾我们这个世界污染严重,科学家已经提出警告,如果没有方法防止污染,五十年之后,地球的环境便不适于人类生存。污染严重到这种地步。极乐世界清净,清净才有安乐。心安身安,自然就快乐。“若此”是到如此的程度。这是赞叹到极处,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此乃世尊非常感叹的一句话,西方净土无限的美好,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为善,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不难,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丝毫勉强,这真正不容易。此处讲的“道”,就是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不但是西方教主的德号,也是我们自性的德号。我们的自性跟西方教主无二无别,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念这句佛号就是念自性无量的功德。西方弥陀从那里来?还是我们自性功德变现出来的,所以是“自性弥陀”。自性功德那有不与自性佛感应道交的道理?很可惜我们今天颠倒,天天念贪、嗔、痴、慢,“贪嗔痴慢”也是自性里的一分迷情。自性具足十法界,念贪、嗔、痴、慢,就变地狱、变饿鬼、变畜生,变这些境界现前;念自性阿弥陀佛,就变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

  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为善?善中之善,至善无过于这一句六字洪名。“念道之自然”,儒家讲“止于至善”,并没有指出到底是什么。佛指出来,“至善”就是六字洪名。我们的心止于此、口也止于此、身也止于此,身语意三业都能止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真正至善,所得的果报也是至善。这是一得,一切都得。不同于十法界,得一法界,其他九法界得不到。西方世界,一法界得到,尽虚空遍法界都得到,所以能在十法界随类现身,有能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自性本具的能力几乎完全恢复。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这是说明大众们的功德,也就是他们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状况。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出入供养”是修福。“出”是供养诸佛;回来是供养本师。这么多人,每个人都修供养,“供养”是不是太频繁?不频繁,而且供养非常之奇妙。

  供养之中,“财法具足”。“财供养”是香花、宝盖、幢幡遍满虚空,壮丽之极!“法供养”是依教奉行,依教修行供养。这是每天都“修福”。修福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人家福报大。我们这里修福机会少,想修福修不到,有的时候还修错,还搞错了。

  “观经行道”是修慧;福慧双修。“观经”不是教你念经,不是教你读经,也不是教你听经。经怎么观法?“观”是观照。这是功夫真正得力,能提得起“观照”,也就是佛在经中对我们的教训时时记在心里,临事都能想得起来佛教我们怎么做法。这是“观照”。

  如果经是念给佛听的,事情来了都忘得干干净净,经就白念了,一点用处都没有。佛不是教我们念给他听的,而是念给自己省察的,我们念了要记住,平时对人、对事、对物,佛是怎么教我们的。“观照”是活的,不是死的。什么状况之下,对什么事情,要能灵活运用,做得恰到好处,正是佛教我们的意思。没有错会,没有错用,而不是死在句下;死在句下,就大错特错。

  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的意思我们懂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活用,会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当,完全不违背佛的教训,这是“观照”。观照功夫久了,就得定,就“照住”。如果观照功夫用得很久,还不能得定,恐怕是没有“观”,也没有“照”。不可以把妄想当做观照,那就错了。简单的说,完全是“智慧”做主,就是观照。感情用事,“照”就失掉了。智慧做主之后,慢慢就会得定。定是什么?感情不起作用就得定。“定”并不是要你每天盘腿面壁坐几个钟点,而是行、住、坐、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得定。定是这么得来的。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样样清楚、样样明白是“慧”。定慧等运,清楚明了是“慧”,不起心不动念是“定”,这是观照,即是“观经”。…

《无量寿经讲记 寿乐无极 第三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