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轻,智慧长,这一生中就可以涉猎一些大乘经典。我们自己根性利不利,不要去问别人,自己仔细反省就知道。人贵自知,自己要知道自己,要认识自己。如果根性差一点,妄想多、烦恼习气很重,就必须一门深入。广学多闻,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来学习也不迟。当知有生之年岁月甚短,把力量集中起来断烦恼,专修一心不乱,这就对了。一心不乱修不到,至少也要修到“功夫成片”,这个目标,可以说是人人都做得到。
所以,古人以这个目标来衡量,称念佛法门为万修万人去,就是“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得到的。虽然说人人能得到,为什么我们得不到?我们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也没得到,这不是你根性的问题,而是你在方法上出了差错,你没有把万缘放下。你要想真正做到“功夫成片”,必须把世缘看淡,必须把它放下,你就会得到。世缘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心里放不下,一点用都没有。是要你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没有关系,事不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怕的是心上放不下。事放下是错的,反而给人毁谤佛法的机会。
所以,佛弟子做事比一般人更认真,更负责;事情做完了,心里决定没有牵挂,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是讲真正的修行,即是“志愿无上,净定安乐”。心安,身就安。“乐”是法喜充满,喜乐是滋养身体最好的养分。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有喜事,精神格外的好,很兴旺的样子。法喜充满,精神就饱满,所以“净定安乐”,我们现前就应当得到。
这四个字,前一是因,后一是果。心不清净,就得不到定。你看经题上清净、平等,“定”是平等,心不平等怎么可能有定?对于一切万法,皆能平等看待,心就定。心定之后才安,心安,身也安,才有快乐。
所以,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要从清净心做起,这是讲功夫。前面两句是讲“自性”,接著两句是讲“功夫”。“志愿无上”是发菩提心,“净定安乐”是真实的功夫,真正的受用。功夫纯熟就开悟,就像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一旦开达明彻。
“一旦开达明彻”即是禅宗的“豁然大悟”,净宗的“理一心不乱”。“净定安乐”是功夫成片以后的享受,直到事一心都是这样的境界。开悟就入理一心不乱。“达”是通达,“明”是明了,心开悟之后就一切都明了通达。“彻”字用得好,有了这个字,“悟”才是究竟圆满的觉悟。“圆觉”就是经上讲的“无上正等正觉”。通常是正等正觉,有“明彻”就决定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时候,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完全通达明彻。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是自性清净本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无量无边的事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那里来的?是自性自然变现的。既然万象是自性自然变现的,现象原来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古人所谓“当相即道”,“相”是法界依正森罗万象,“道”是自性。性在那里?相即是性,性即是相,这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事就是理,那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可是要真正悟入这个境界才是;不入这个境界,你迷在里面,十法界苦乐情形完全不同。悟入这个境界之后,十法界还有没有?有。苦乐有没有?没有,就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都没有。
菩萨契入此境界时,十法界的感受是平等的,称“正受”。由此可知,没有入这个境界,你的一切感受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感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连舍受都没有,这才是“正受”。这个时候,菩萨法界里称“一真法界”,而凡夫眼里则是“十法界”。澈悟的人看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是两样的,是一样的。我们觉得十法界是十种不同的感受,苦乐相差很大。菩萨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感受,没有苦、乐、忧、喜、舍的时候,才是平等的。此是迷、悟不相同。
所以,迷悟在心,不在境界,境界没有迷悟。“自性”没有迷悟,“现象”也没有迷悟;“理”没有迷悟,“事”也没有迷悟。迷悟在我们一念之间。这是看出“自然中自然相”,看出这一切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自性的关系。此是世尊为我们一语道破事实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这两句就是现代科学家所研究探讨的宇宙来源。万法从那里来的?人到底是不是猴子变的?科学家研究这么多年,还没有结论;而佛法里却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讲宇宙万象;“根本”是讲真性本体。万法讲自然,不是外道讲的自然。佛法讲因缘生法;外道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佛法不讲自然,讲因缘生的,因缘生法。因缘是破自然的执著。因缘生法正不正确?也不是真正的正确,佛法不得已用它作为破执的。
从近处看,因缘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从深远一层观察,因缘也不能成立,因缘也讲不通。《楞严经》说到真相“非因缘非自然”,《中观论》讲“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些皆是讲真话,就是此处“自然之有根本”。你了解事理的真相,才知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就在妄相上,就在一切世法里,就能证得清净的本性。“根本”就是宇宙万象的本体—真如本性,就是自性。
禅宗里(禅宗根性是真正上根利智)所契入的境界,往往就是即事而真,就在大自然现象里澈见真心,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正是《楞严经》里讲的“常住真心”。
“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前“自然之有根本”,是讲万象必有能现的性体。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随顺有情的业力(妄想执著)生起变化,千变万化,这就是“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性能现,识能变。能现的是性体,能变的是情识。好像我们电视的萤幕一样,能现相的是一种能力,现相生起变化的又是一种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属于本能。明了通达这个道理,才知道佛法修学用功有真实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此地讲的“转变最胜”。所以,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人“应无所住”之后,仍要教人“而生其心”,理即在此句。
什么动力让他转变?“念头”,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个原理,即知若天天想佛,必定变成佛。转变最胜,就变成佛境界。你想菩萨,就变菩萨。想什么,变什么。这不是诸佛菩萨主宰的,也不是上帝主宰的,更不是阎罗王主宰的,是你自己念头在主宰。
六道轮回,十法界从那里来的?从心想生。佛心清净,没有杂念,所以他看十法界都是佛法界。宇宙万象随众生心变,凡夫妄想纷飞,看到诸佛菩萨也是凡夫。一个心地纯善之人,看到这个世间人,个个都是善人,没有一个不是善人。心胸险恶的人,看这个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是同样的道理。
佛教我们修行,理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此,所以教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念佛!常常想人的好处,这个人将来一定生“三善道”;常常看别人的坏处,这个人将来一定堕“三恶道”。善、恶两道皆从心想生。你明白事实真相,善恶两道都不要,就一个目标想成佛,志愿无上。劝你念佛好,人人做得到;你也不知道怎么好,也未必能相信。什么原因?不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与事实真相。真正清楚明白,没有怀疑,断疑生信,信心才能建立。
这句经文不但包括外面自然事相的千变万化,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的心念变化。转变更不可思议,佛经上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外面的事相环境;“正报”即是人心。今天我们晓得这个世界人心在变,尤其是这几年,变化太大。不是向善方面变,是向恶的方面变,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为什么有这种情形?这是教育的宗旨方向出了问题。世间这几十年的教育,把德行、人文、人本疏忽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是来做什么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晓得,造成这个社会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乱,人民要受苦难。如果要恢复孔孟的教育,我们从今天做起,要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至少也要三十年之后,不是眼前就能见效的。而效果最快速的、最有效的,则无过于佛法。
所以,佛弟子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晓得现实状况,自己努力修行,再把佛法介绍给你的亲戚朋友,普遍的推广,就能挽救一个地区的劫难。在一切法门里,效果最殊胜的、最快速的无过于《无量寿经》。我们今天读的这个经本,因为字数不多,分量上来讲非常适中,不太长、也不算短,经文里面对于性相、事理、因果,都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是难得的一部好经!所以,古德赞叹这部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是大乘经,一乘经的精华、精髓。我们这一生能得到,是真正有福。没有遇到这个法宝,大的劫难都过不去!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真正圆满达到止于至善。它的道理能贯穿一切法,尽虚空遍法界都不出这个理论。这两句是讲万物都从自然性德里流出来的。
“郁单成七宝”。“郁单”是北俱卢洲的别名。佛讲我们这个世界,中央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四周各有一大洲,郁单越又名北俱卢,北方大洲名,其中人的福报很大,无须工作,衣食自然,所以他们很幸福,而且寿命很长,不生病,没有短命夭折的。那个地方七宝是自然生长的。经上举这个例子,说明极乐世界一切万物成就的自然,就像北俱卢洲一样。我们此间的生活,要很勤苦的耕耘,吃的五谷杂粮要去种,衣食住行皆须艰苦经营。北俱卢洲则不需要,甚至于树上都结面包,拿下来就可以吃,用不著去处理。他们的福报多大?几乎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西方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么,东西都摆在面前,不需要经营,不需要造作。北俱卢洲人的福报也是如此,当…
《无量寿经讲记 寿乐无极 第三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