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谕策進第叁叁
世尊在這一品經中爲我們說明這個世間,特別是現前的社會,幾乎每個地區都存在嚴重的汙染、穢汙、迷邪,令衆生苦報無盡。佛教我們認清事實,勸勉我們求生淨土。前品末後曾說“何爲著世事,譊譊憂無常”,至此才把這樁事詳細說出。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爲心走使。
這一段是總說。總而言之,世間人由于迷惑,不能認清自己以及生活的環境,所以應該要做的事往往疏忽了;不應該做的事卻拚命在做。真是顛倒!佛在此品開端就說出。佛要是不說,我們確實不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
什麼是“不急之務”?“不急”就是不要緊的事。世間人都在競爭,爭一些不要緊的事;而這一些事,世間人覺得很重要。什麼事?名利,爭名奪利,貪著五欲六塵。當知舍離欲貪,日子會過得更自在;拚命爭奪,就製造六道輪回。輪回是自己造的,下句即是具體說明。
“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劇惡”指造作十惡業,這是凡夫衆生共同迷執爭取的。身造作殺、盜、淫,口造作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意造作貪、嗔、癡。十惡在現前的社會普遍存在,這個事情很麻煩,非常嚴重。每個人都爭名奪利,造十惡業,無論有沒有爭取到,都苦。“求不得苦”;得到之後也不樂,也苦。“極苦之中”造罪業,心神不安,這是今天社會的狀況。
在臺灣這個小島,從都市到農村沒有兩樣,普遍在造惡業。不但造惡業,還在加速的增長,沒有看到它減少,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學佛的人,頭腦總是稍微冷靜一些,冷靜就能看出事態的嚴重。有許多人見到,我也常提到。
美國也不是個好地方,造作惡業也非常嚴重。沒錯!但美國造業之嚴重,只限于幾個大都市。就好像得了癌症,癌細胞只存在某幾處,並沒有擴散,還沒有到要命的時候,也就是說美國的農村好。到美國鄉下去看,農村老百姓安分守己,沒有貪、嗔、癡。他們沒有貪心,覺得日子能過得去,平平安安就非常滿足,一個月的收入夠用就行了,這很難得!所以美國還能長治久安,幾個都市裏造作罪業還不足以影響他的根本。看看我們臺灣,都市跟農村幾乎一樣,這就可怕,這是衆生的共業。
共業能不能化解?能!學佛的人愈多,真正用功的人愈多,大的劫難就能化成小的劫難,小的劫難就能消除。這是要靠同修們真正明理,真正修行,不但救自己也救我們附近的人。所以,這個社會造作罪業這麼嚴重,還沒有崩潰,幸好是臺灣念佛的人多,特別是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功德無與倫比,一切經咒都不能跟它相比,真正是“如來所說第一經”。
《無量壽經》經這些年的提倡,在臺灣全省從北到南每個地方,普遍都有人在認真念、認真修學,這是臺灣安定的力量。這個力量一般人看不出來,我們自己也不必說。說了人家笑話我們:臺灣安定是你們的功勞?實在是不假,確實讀誦本經得叁寶加持,龍天擁護。本經是“如來唯一真傳”,一切諸佛普度衆生之真實法寶。
“劇惡”是極大之惡因,感得極苦之果報,可是大家還不覺悟,還是“勤身營務”。“勤”是非常勤勞在造惡業;“營”是經營;“務”就是在製造、造作。“以自給濟”指不擇手段的爭取名利。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這八個字把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全都包括盡了,幾乎無不造作惡業,爭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
“累念積慮,爲心走使”。“累念積慮”即是俗話講的“處心積慮”,起心動念所想的多半都是損人利己,不顧別人的利害,不顧社會的安全,只求自利。現在就是這樣的社會。“爲心走使”。心是妄心。妄念不息,天天打妄想,身、口都被妄念支配、指揮,爲妄念驅使在造業。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
這些是今天講的不動産,土地房屋,愈多愈好,貪而無厭。
眷屬財物。
“眷屬”指父母、妻子、兒女。“財物”除土地房屋之外,所有一切財物都包括在這一句裏。
有無同憂。
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想盡方法去爭取;得到之後又怕失掉,錢多了又怕錢會貶值。操心的事永無止息!患得患失的妄念無法安靜下來,牽挂憂慮的事太多。
有一少一。
有了這一樣,想到那一樣還沒有。天天跟人比賽。已經有了房子,看到別人的房子比我大,心裏很難過。已經有車,看到別人開的是外國名牌車,心裏又難過。天天在物欲上競賽,這怎麼得了,日子還能好過嗎!臺北市買車容易,卻找不到停車位。車開出去,又提心吊膽,怕出車禍,怕出人命。知足的人有福,出門坐計程車就好,一招呼就來,坐到目的地,一點也不操心。養一部車的開銷,比一個月坐計程車的開銷要高出很多倍,所以不買車。不買就不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挂。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心安理得,一天到晚沒有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挂,這個人才是最有福報。絕對不是有財富的有福、有勢力的有福,這些才是沒有福報。富而苦,不如貧而樂。
心裏沒有事才好,真正幸福,不要有事。“老實念佛”是真正要緊的事,其他的都不要緊。老實讀經、念佛,才是覺悟的人唯一的大事。
“有一少一”是世間愚迷人的通病。
思欲齊等。
凡事都想要跟人家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決定做不到的。世間人種因不同,果報如何能同。人各有福報。現在人把中國古書舍棄不念,因果報應的教訓也不相信,這就是天下大亂的根源。古聖先賢的教訓是真理,是幾千年累積的經驗,智慧的結晶,不同于現代人的言論、著作都是胡思亂想。多讀古書,如《了凡四訓》、《感應篇》,書上說的都是事實。古聖先賢所說的,世間功名富貴是命,是自己的善因與祖先多少世修善、積功累德的善緣,才感得兒孫發達。善因與善緣感應才到一家,世間決沒有僥幸的事。
正是《了凡四訓》講的“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中國孔夫子就是一例。夫子一生做些什麼事?夫子年歲並不大,他過世的時候才七十多歲,一生只以真誠清淨之心教化衆生,終身從事于教學,勸善規過,教人明了人倫之大道,做一個安分守己之人。人人安分守己,則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他一生做的就是這些事。傳到今天,孔德成先生是第七十多代,這是積百世之德。孔先生到國外,人家聽說是孔夫子的後裔都特別禮遇,此是祖宗積德之光。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在中國,曆代的帝王建立政權,能享國幾百年,能傳十幾世,也是他家祖先所積的德。不積德的,縱然打下天下,沒過幾年就完了。曆史上楚漢相爭,項羽之流就是例子。他沒有修善積德,跟漢高祖就不一樣,可見不是武力能奪取名位,而是福德。每個朝代變更,群雄割據,到最後成功的都是祖宗積德,自己有德行,才能成大功建大業。
大至一個國家,小至縣市、鄰長、裏長,也要修善積德,不是僥幸的事。古代考功名,考秀才、舉人也要積功累德,並非憑才學能考取的,所謂陰德。這種例子太多,不勝枚舉。我們要仔細想想,它有道理,要深信不疑;不要跟人家在名聞利養上比賽,那是自討苦吃。
佛教我們要知足常樂,于人無爭,于世無求。知足是第一富,住此世間已達無需求之境。不知足的人,貪求無厭,永不滿足,所求甚苦。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
“適小具有”指辛苦經營,求到一些,生活已經能過得去了;但是“又憂非常”,此是既得不免患失。那些是“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凡夫之人得失心很重,惴惴不安,確實如此。我們在社會上處處皆能見到水火無情。盜賊的目標都在富有之人,是他們搶劫的對象,一般平民不是他們的對象。所以說:
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此乃指非常的災難,今天所謂的“意外災害”,很難避免。佛教我們舍財修福,唯有真正有福的人,無論在什麼災難之中都能平安度過,因爲他有福報。所以,錢財存在銀行不可靠,存在那裏最可靠?多做善事最可靠。可是修善也不容易,因爲很難辨別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
《了凡四訓》裏說,善有真假、有偏正、有半滿、有大小,要有能力辨別。在佛門積功修善是第一大德,但是現在佛門也有真假、也有偏正,有真佛、有假佛,不能不辨別。如果把福種在假佛身上,不但將來得不到福,還造罪業,這問題就嚴重。
我常常勸人修福只做叁樁事,決定是真的,沒有過失。
第一、布施佛法。印送佛經、錄音帶、錄影帶、CD光碟,傳播布施佛法,決定是正法,不是假的。我把佛經送給他們,他們拿去賣錢也沒有關系,只要有人買,買的人也看,不怕人家拿去賣。這是真正的善。
第二、放生。放生是真善,但不要刻意去做,不要定了日子刻意去放生。因爲人家聽說那一天佛教要放生,就特別去捕捉鳥獸,這是令人殘害衆生,造作罪業。不放生,他不捕捉;聽說這一天大廟會要放生,反而特別去捕捉。你們造的罪業有多重!所以不可刻意放生。譬如,家庭主婦每天早晨上街去買菜,看到活活潑潑的小動物,判斷它確實還能活得下去,即可買來放生,絕不刻意。隨時遇到了隨時放生,不要定日子;定日放生等于過失,弊病很多。
第叁、救濟病苦。真正缺少醫藥,很苦的病人,要照顧幫助他們。這叁樁事決定沒有過失。在一切善法裏,以布施佛法的功德利益最殊勝。
現代人布施佛法,除了印送經書之外,隨時自己可以拷貝錄影帶、錄音帶、CD光碟,與需要的人結緣。我們在家裏可以一面聽講一面拷貝,贈送給親戚朋友,廣爲流通,這是財法二施。像這樣布施佛法,花的錢不多,做的功德是真實的。如果再有能力,想多做一點好事,我們有一些錄音帶,可以送到廣播電臺播放,聽的人就更多,布施的範圍效果就更大。
我不…
《無量壽經講記 勸谕策進 第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