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勸谕策進 第叁叁▪P3

  ..續本文上一頁個來照顧你,你就吃虧上當了。

  一定要曉得,“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要是喜歡念觀音菩薩,就一心專念觀音菩薩,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因爲往生的條件是要念專一,念到“一心不亂”。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到一心不亂,念藥師如來也要念到一心不亂。“叁輩往生第二十四”,經上講得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念任何佛菩薩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要記住一個原則:“專一”。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以此持念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得往生。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莊嚴土”。所以,不論念什麼經,不論念那一尊佛菩薩,都可以往生。但是,如果不是念《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一定要發願回向才能往生,念念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本經“叁輩往生”末後一段經文所說的,就是一切修學大乘法門的人往生淨土。所以,西方淨土法門非常廣大,不是專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慈悲到了極處。可是叁心二意,就不能往生。一定要念到“一心”,要專一。“一”才可貴,二就糟了,落到二、叁,功夫就破壞了。

  “愛欲”要淡薄,對修行人來講這是很大的障礙。不但對于世間一切法的愛欲要淡薄,對于佛法也不能貪著,不可以在佛法裏生愛欲之想,我們的心才容易得清淨。這個修行的原則,經題上都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人在六道輪回,真的是孤獨。人死之後,實在非常孤獨。人在臨命終時,還沒有斷氣,見到許多鬼魂,都是他的家親眷屬,他所說的都是已經過世的人。看到那一個人在門口,或者幾個人一道來看他,其實來的並不是家親眷屬,是他的冤親債主變化成家親眷屬的樣子來誘惑他,他就跟著去了。跟去之後,他一變臉,就對你報複。這種境界在《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

  同樣的道理,念佛人無論念那一尊佛,無論念那一尊菩薩,臨命終時往生淨土,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平常念藥師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臨命終時藥師佛來接引,決定不能去!因爲你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藥師佛現前與願心不相應,一定要阿彌陀佛來,才可以跟他去。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來接引可以,因爲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觀音、勢至都沒有問題,其他菩薩來接引也不相應。

  華府的周廣大居士,他念了一天一夜,地藏菩薩出現了,不能跟他去。這就是我們求那個法門,與那個法門一定要相應;不相應的不能跟他走。臨命終時家親眷屬來接引,都是非常危險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這要特別留意。

  要曉得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在六道裏始終是孤獨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孤獨,因爲家親眷屬、朋友太多了。過去生中的父母、師長、同學道友、家親眷屬念佛已經往生在西方,他們跟彌陀同來接引你。凡是跟阿彌陀佛同來接引你的諸上善人,都是與你有關系的,沒有關系的不會跟佛來接引你。一見面介紹,我是你那一生那一世的夫婦、兄弟、姊妹、好朋友、同參道友。一說,宿命、天眼種種本能一時恢複,想起來都認識。原來在淨土中,親戚、朋友這麼多,應接不暇!要是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六道裏真正是孤獨。淨土中那些諸上善人是先我往生的;我們是不老實,不肯依教修行,所以搞到現在還墮落輪回。這一生能往生,先往生的親友都來接引你,一見面都認識。不論是那一生,不論是那一道的,都認識。這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去不可,那個地方等著歡迎我們的人很多。

  “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這是事實,各人造的業自己要受果報,什麼人都不能代替。譬如楞嚴會上阿難遭受的劫難。阿難本來就想得很天真,他是釋迦牟尼佛最小的堂弟(釋迦牟尼佛是大哥,最喜歡他的),以爲自己有一點業障沒有什麼關系,將來大哥一定替他承當;那裏曉得自己還要遭難。這才知道苦樂自受,佛也沒有辦法代他承受。各人造各人受,誰都代替不了。如果罪福是能代替的,我們就不需要自己修福,造作罪業沒有關系。佛菩薩要是不代替我們承受,把一切衆生的罪業都承當過去,就不是大慈大悲。這實在是衆生的妄想,事實是沒有辦法代替!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不能代我們受苦,我們怎能代替別人?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必須負責。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六道衆生起惑、造業、受報,“善惡變化”太快、太大,而且這個變化往往是自己不能控製,不能覺察。正因爲如此,佛教誡我們,人在臨終後八小時不要去碰他,就是因爲“善惡變化,追逐所生”的道理。

  一生念佛的人,如果念佛功夫真正得力,決定往生,自然無所謂。因爲“往生”是見佛隨佛去而舍棄此身,沒有中陰。經雲,若生天也沒有中陰,這是福報很大,一斷氣就生到天上去了。墮阿鼻地獄、五無間地獄,也沒有中陰,一斷氣就墮入地獄。除這叁種人之外,都有中陰。“中陰”是雖然斷氣,他的神識(中國人講靈魂)還沒走,在這個時候碰他,他會生煩惱,他感覺非常疼痛。假如他此時生起嗔恚,就會墮惡道。諸位曉得,貪愛墮餓鬼;嗔恚墮地獄;愚癡墮畜生。所以,人在臨命終時最好是爲他助念,不要動他,不要碰他,這是最安全的方法。因爲在這個時候“善惡變化”最大,不是他自己控製得了的,這是最危險的時候。六道輪回,到那一道去,就看這一刹那的念頭。

  學佛的人過世時,最好與家親眷屬隔離,因爲怕他生起貪愛之心,怕他見到自己家親眷屬生起愛戀,那就麻煩了!所以隔離,找一些學佛的同修來幫他助念,至少等到八個小時之後,家親眷屬再進來。這是妥善的方法,但是世間許多人不懂,覺得這樣作法不近人情,皆是不曉得事實真相,也是很爲難的一樁事。必須家人都懂一點佛法的道理,彼此能合作,這才好。

  “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就是六道輪回。一入輪回,改頭換面,再遇到不容易。縱然遇到,都不認識了。所以,佛在此地勸勉我們:

  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我們現在身體很健康、很強壯的時候,應該努力斷惡修善,不要再等待。有些人說,學佛是老年退休以後的事,現在正是年輕有爲,學什麼佛!等到退休後再來學佛。但是很多人還沒等到退休就死了。跟他提學佛,他也說學佛好,並不反對,自以爲時候還沒到,有很多事情還沒了。實在講,事情還沒了,他的壽命已經沒了。

  佛在此勸勉我們,今天有健康的身體,就應當努力修學。一定要把握機會,決定不能讓光陰空過。這是非常重要的!佛在本經苦口婆心勸導衆生,真是一而再,再而叁,一再重複勸導我們,真是慈悲到了極處。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余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佛教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前面四句是告訴我們貪、嗔、癡的“癡”。愚癡的禍害很深、很重,果報也非常可怕。人爲什麼會造惡?追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愚癡”。愚癡是對于事理的真相不清楚,就是感情用事、意氣用事,失去理性。所以佛在此地講,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世間人自己都見不到。我們很冷靜觀察現前的社會,無論是中國或外國,確實有此現象存在,往往是非善惡顛倒。把惡的以爲是善,善的以爲是惡,這就是愚癡。

  “吉凶禍福”是說果報。作善一定得福報,得的一定是吉、是福。造作惡業的,得的一定是凶、是禍害。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世間人不明了事實真相,就“競各作之”。不但做,而且競爭造惡,果報就不堪設想。是非顛倒,愚癡造罪也不是沒有因緣的,還是有個根本。

  “身愚神闇”。“身愚”是指造作惡業。最重要的根本因素就是“神闇”。“神”就是精神;“闇”是昏闇。就是我們講的愚癡,沒有智慧。這樣的人點都點不醒,學佛學了幾天,又改變主意去學別的宗教、別的法門了。

  “轉受余教,顛倒相續”,這就是真假、邪正、是非、沒有能力辨別。教育、宗教裏,佛法確實是第一善。有機緣遇到是大幸,特別是這一部經典,這一個法門,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是決定遇不到的;縱然遇到了也不能生起決定的信心。聽到別人講異法,他的念頭就改變,就轉了,這就是“轉受余教”。要追溯根本的原因,還是福薄、善根少,正如《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福德、因緣,是沒有法子的。所以,我們要不是認識得很清楚,難免不受異端影響。這就是“顛倒相續”。

  “無常根本”。“無常”是講人的思想、念頭,刹那刹那在變化,一會兒念佛,一會兒想參禅,一會兒想持咒,甚至一會兒想學神通,現在還有氣功。氣功不是佛教的,很多人不了解,以爲氣功是佛教的一個法門,殊不知氣功與佛教不相幹。這一點,黃念祖老居士在《淨土資糧》的“谷響集”裏答覆得很清楚。“顛倒相續”,麻煩就來了,結果是愈迷愈深。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貪于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蒙冥”就是迷糊、糊塗。“抵突”就是固執,與佛菩薩聖教抵觸。不但不能接受,還要反其道而行,他們“不信經法”。這些人不是指一般社會上沒有知識的人,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受高等教育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就是經上講的“身愚神闇,轉受余教”。“余教”包括的範圍非常廣泛。現在許多高級知識分子,書念得很多;跟他講佛的經典,他不相信,認爲佛經的承傳不可靠,翻譯更是不可靠。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寫書,只有口述,是佛入滅之後,弟子們記錄下來的。記錄下來的東西可靠嗎?…

《無量壽經講記 勸谕策進 第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